急性亞硝酸鹽中毒的急救護理
未知
【摘要】亞硝酸鹽為白色或微黃色結晶,味微咸而稍帶苦味,由于外觀及味道均與食鹽相似,多因誤食中毒。亞硝酸中毒的主要特點是由于組織缺氧引起的紫紺現象,如口唇、舌尖、指尖青紫,重者眼結膜、面部及全身皮膚青紫。頭暈、乏力、心跳加速、嗜睡或煩躁、呼吸困難、嘔吐、腹瀉,嚴重者昏迷、驚厥、大小便失禁,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2010年5月我院一次性收治了4例因誤把亞硝酸鹽當食鹽用引起中毒的患者,經過有效的救護措施全部治愈,48小時后出院。現報道如下。
【關鍵詞】亞硝酸鹽 中毒 急救 護理
亞硝酸鹽是一種氧化劑,當攝入量達0.2~0.5g時即可引起中毒。亞硝酸鹽中毒又稱腸源性青紫癥、紫紺癥、烏嘴病。亞硝酸鹽自腸道吸收后,可使正常的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失去攜氧能力的高鐵血紅蛋白,同時阻止正常血紅蛋白釋放氧,導致低氧血癥,造成各組織缺氧,還可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引起血壓下降。
1 臨床資料
4例中毒患者是一家人進餐,食用熟食后0.5~1小時相繼出現癥狀,病情輕重不一,男1例,女3例,發病年齡在18~49歲,均意識清楚。其中輕度中毒1例,中度中毒1例,重度中毒2例。經力搶救全部治愈,48小時出院。
2 方法
2.1監測生命體征 根據患者病情及收集到的資料做好評估,迅速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各種搶救措施同時、快速、有序進行,爭取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
2.2保持呼吸道通暢,預防窒息 置患者平臥位,頭偏向一側,有利于分泌物及時排出,并及時清除口、鼻腔內分泌物,預防嘔吐物、呼吸道分泌物過多導致吸入性窒息。
2.3促進毒物排泄,減少毒物的吸收 催吐、洗胃。對意識清楚能合作的病員采取口服催吐、洗胃;對不合作、昏迷病員采取電動洗胃。洗胃液一般采用溫開水,成人10L—20L,洗至水清涼,無食物殘渣。洗胃溫度一般為30℃—40℃,溫度過高會加速毒物的吸收加重中毒,溫度過低會刺激病人胃腸道引起惡心、寒戰及血管反應等癥狀。洗胃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有無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等情況,并注意洗出液的性狀,如有血性液洗出,應考慮胃粘膜損傷的可能,洗胃后給予牛奶250ml灌入。洗胃畢由胃管內注入20%甘露醇250~500ml導瀉,減少腸道內遺留毒物及從腸肝循環排入毒素的吸收。
2.4氧療 對輕、中、重度食物中毒的患者,均給予高流量氧氣吸入,5~8L/min。可提高血氧飽和度,改善組織細胞的缺氧癥狀。
2.5及時應用特效解毒藥物 輕者可用高滲葡萄糖液加維生素C緩慢靜滴,一般以50%葡萄糖液60~100ml加維生素C0.5~1g靜注,或以10%葡萄糖液500~1000ml加維生素C2~4g靜滴。重癥病人可用1%亞甲藍1~2mg/kg(成人每次5~10mg),以25%~50%葡萄糖液40~60ml稀釋后,于5~10分鐘內緩慢靜注[1]。必要時1~2小時可用上述液同量或半量重復注射一次。經上述處理后,發紺仍明顯者,可輸新鮮血液300~500ml或用換血療法。 2.6密切觀察病情及生命體征的變化 防止并發癥,尤其注意血壓的變化。若有血壓下降傾向時取平臥位,抬高下肢,促進血液回流。
2.7嚴密觀察用藥后皮膚、黏膜、口唇、指(趾)甲顏色變化 亞甲藍是搶救亞硝酸鹽中毒病人的特效解毒劑,在靜脈注射時要求速度緩慢。美藍是一種氧化還原劑,小量應用(每次1~2mg/kg)可作為催化的中介電子受體,使高鐵血紅蛋白還原成血紅蛋白;應用較大劑量(每次5~10mg/kg)靜脈注射時,則起氧化作用,可使血紅蛋白氧化成為高鐵血紅蛋白致病情加重[2]。同時做好心電監護,仔細察心率、心律變化,以便及早發現心臟損害及時進行處理。
2.8鼓勵患者多飲水,有利于毒物排出。
3 體會
3.1亞硝酸鹽食物中毒一般在食用后0.5~3小時內發病,最早、最典型的癥狀為皮膚、口唇、指(趾)甲的青紫。輕度中毒者經休息,大量飲水,大劑量維生素C輸液后可自行恢復。中、重度者應給予溫開水洗胃,導瀉,高流量吸氧,小劑量1%亞甲藍溶液緩慢輸入。經上述處理后仍有明顯紫紺患者可適量輸新鮮血液進一步改善臨床癥狀。若出現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驚厥等并發癥時,應根據病情需要及時給予對癥處理。必須注意:即使病人癥狀較輕,亦應休息治療,并密切觀察,以防病人病情突然惡化。在整個用藥過程中應避免使用堿性藥物。
3.2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高流量吸氧。在搶救中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情況,及時清除呼吸道中的分泌物。
3.3患者及家屬對突然發生的意外情況常不能正確應對,因此,在搶救的同時,應做好患者及家屬的思想工作。醫護人員應主動熱情地給予患者心理支持、耐心疏導,向其家屬解釋毒物的理化性質和解毒措施,解除其思想負擔,消除不良情緒,使其能積極配合搶救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參 考 文 獻
[1]朱子揚,龔兆慶,汪國良,等.中毒急救手冊,第三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256.
[2]朱子揚,龔兆慶,汪國良,等.中毒急救手冊,第三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