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川崎病患兒的護理與健康教育
龔仕妹
: 【摘要】川崎病是一種多發于4歲以下嬰幼兒的一種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理改變的急性發熱、出疹性疾病。因其病程長,并發癥重,可因治療,護理不當而致患兒死亡。因此,在臨床上加強川崎病的護理與健康教育是極為重要的。
【關鍵詞】川崎病護理健康教育
川崎病又稱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癥,本病是一種以全身性血管炎為主要病理改變的急性發熱、出疹性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持續高熱5天以上,使用抗生素治療無效。在急性發熱早期,手足皮膚硬性水腫,指(趾)端膜狀脫皮;與發熱同時或發熱后不久,全身皮膚可見多形性皮疹,無水皰或結痂;雙眼球結膜充血,但無膿性分泌物或流淚,持續整個發熱期或更長;口腔粘膜呈彌漫性充血,唇紅干燥、皺裂、出血或結痂,舌乳頭突起呈楊梅舌,頸部淋巴結腫大等,少數可有心肌炎、心包炎、關節炎;血白細胞輕度或中度升高,血色素輕度下降,大多數患兒血小板增多,血沉增快;尿檢查有蛋白或膿尿。患者有極少數并發無菌性腦膜炎、輕度肝炎,1%~2%患兒死于冠狀動脈血管炎。因此,加強對川崎病患兒的護理萬尤為重要。
1、治療
主要是抗凝血、抗炎,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早發現有無冠狀動脈或心臟的損害。本病預后良好,大多數經治療可獲治愈。臨床上常用靜脈滴注血丙種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聯合來治療此病。病死率為0.5%~2%。死亡原因多為心肌梗塞或心力衰竭,可突然死亡,多發生于病后3~4周。
2、護理
2.1休息急性期患兒應臥床休息,各種治療和護理操作集中進行,動作輕柔,保持病房環境安靜,盡量減少對患兒的各種刺激。
2.2飲食護理每日給患兒食用清淡、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應避免給患兒食用酸、堿、熱、粗等食物,并鼓勵患兒多飲水。
2.3高熱的護理每4小時一次監測患兒體溫并記錄。高熱時給予溫水擦浴、冰袋冷敷等物理降溫,必要時遵醫囑給予藥物降溫。應警惕高熱驚厥的發生。及時擦干患兒身上的汗液,并及時更換潮濕的內衣褲,保持患兒全身皮膚清潔干燥。且保持床單元的清潔整潔。
2.4皮膚黏膜的護理每日用生理鹽水行口腔護理2次,飯后應及時囑咐患兒用清水漱口。口唇干燥者,可用維生素E涂口唇每日1~2次,及時處理患兒口腔潰瘍。
洗凈患兒雙手,隨時保持患兒雙手清潔,并剪短患兒指甲以免抓傷皮膚,引起皮膚感染,對半脫的痂皮要采取正確的方法去除。患兒肛周可涂少許液狀石蠟。
2.5藥物治療的護理護士應囑咐其家屬給患兒準時服用阿司匹林,住院期間護士應嚴密觀察藥物療效及副作用,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長期使用阿司匹林的患兒應密切注意有無肝功能損害及消化道癥狀。丙種球蛋白沖擊療法時偶爾可見皮疹,嚴重者可發生喉頭水腫、休克等,護士應嚴密觀察患兒病情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報告值班醫生并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搶救治療。 2.6并發癥的觀察護士應密切觀察患兒心率、心音的改變,并注意觀察患兒有無氣急、煩躁不安及患兒面色、精神狀態的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必要時可對患兒進行24小時心肺監護,以隨時了解患兒生命體征的變化,及時發現患兒病情變化及時進行處理。
2.7心理護理因其家長缺乏對此病的認識,擔心患兒的治療效果,患兒入院后其家長往往驚慌、焦慮,護士應及時、耐心向家長交代病情,并給予安慰,消除家長緊張情緒,使其家長積極配合治療。
3、健康教育
3.1患兒入院后,護士應及時、耐心地向家長講解該疾病的發展和預后,消除患兒和家長的緊張心理,使其積極配合治療。
3.2急性期患兒應絕對臥床休息,恢復期可適當鍛煉,如有冠狀動脈損害應避免劇烈活動。
3.3在疾病的恢復期,患兒仍會有關節處疼痛,此時,可給予適當理療,放置熱水袋,定期的按摩等,并鼓勵患兒進行適當的行走,以活動腫脹的肢體。
3.4正確準時服藥,阿司匹林為本病的特效藥,服用時間較長,一般為3~4周,長的可達2~3個月。因此,要特別注意觀察患兒的藥物反應,密切觀察患兒有無皮膚出血,惡心、嘔吐等癥狀。如患兒有食欲不振、嘔吐、消化道出血等反應時,可適當給予氫氧化鋁凝膠以減低消化道的刺激癥狀。
3.5向家長講解本病的預后,患兒出院后應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要注意天氣冷暖,根據氣候增減衣物,防止受涼感冒。指導家屬正確準時給患兒服藥,并在醫生指導下正確減量,最后停服。定時隨訪,2年內每3~6個月1次,2年后每年1次,定期做心臟超聲、C RP、血常規等檢查。少數患兒病情可能復發,如出現復發,應及時到醫院就醫。
參考文獻
[1]趙正言.實用兒科護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40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