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問題及護理對策
黃小花
【摘 要】 目的 分析和解決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問題,以提高其治療的依從性,提高生活質量。方法 回顧分析我院2004 年7 月~2009 年12 月收治的 98 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結果 98 例患者中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通過針對性采取有效的護理對策,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主動配合治療,獲得了較好的透析療效。結論 做好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護理,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尿毒癥;維持性血液透析;心理問題;護理對策
維持性血液透析是腎病尿毒癥期患者的有效替代療法之一,在臨床上已經得到廣泛應用。隨著血液靜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日益增多,維持性血液透析人群呈遂年遞增趨勢。然而,由于疾病的困擾、長期透析產生的并發癥以及來自社會、家庭的影響等等,都會使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負性情緒可引發機休免疫力下降,從而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影響生活質量。因此,做好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護理至關重要。
1 臨床資料
本組98 例患者均為腎病尿毒癥期,其中,男性68 例,女性30 例。年齡最小18 歲,最大67 歲,平均42.5 歲。維持血透時間最長5 年,最短3 個月,一般每周進行1~2 次,每次血透時間均為4 小時。
2 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分析
2.1 否認心理
否認心理產生于疾病確診初期階段,就是患者不承認自己患了致命性疾病,企圖逃避現實的表現。當患者從保守治療轉入血液透析治療時,不能進入角色,不相信自己以往健壯的身體要靠“機器”來維持生命,由于透析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反應如失衡綜合征等,致使患者對血液透析有抵觸心理。
2.2 矛盾心理
透析治療的患者總是面臨健康與疾病的矛盾、生存與死亡的矛盾,如果不透析,對患者就意味著死亡;有透析機器的支持,就可以象正常人一樣生活。
2.3 焦慮與抑郁心理
焦慮、抑郁被認為是透析患者最常見的心理反應和獨立致死因素,影響透析患者的免疫、營養、和遵醫行為,尤需引起臨床重視。引起焦慮、抑郁的主要原因有:①由于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以及血液透析治療的目的、意義、安全性、血透室環境的陌生及自身疾病發生發展缺乏了解;②長期的血透治療中動靜脈穿刺,以及昂貴的透析費用及病后的家庭生活、學習和工作能力等問題也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③疾病本身引起的胃腸道、心血管、肌肉、骨骼、皮膚及神經系統的不適;④由于血液透析而引起的飲食習慣改變,如必須控制飲食和進水量,對血透中產生的不良反應,如低血壓、透析失衡綜合征等不耐煩;⑤生活拮據、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對需要依賴血液透析治療維持生命將信將疑,常常不聽醫護人員的正確勸告和治療方案,而迷信于一些草藥、偏方等等,這些問題都會引起患者顧慮重重,出現焦慮、抑郁情緒。
2.4 孤獨心理
透析室特殊的治療環境,沒親人陪護,加之患者脫離了原有的工作,不能正常的參加社交活動,害怕受到冷落,鄙視,可使病人感到孤獨壓抑,有問題不敢問,對任何事情都異常敏感、緊張、多疑。
2.5 敵對情緒
透析治療所實行的各種制度,如嚴格限制飲水量,可造成病人不滿,且過度違拗可破壞治療計劃,導致嚴重后果,少數患者對治療方案和周圍人抱懷疑態度,基至敵對情緒。
3 護理對策
3.1 加強護患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增加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溝通是改善和發展護患關系的重要手段,良好的護患溝通是建立融洽護患關系的基礎。因此,護理人員要經常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心理動態變化,并耐心傾聽其傾訴,針對不同的問題給予熱情耐心的解釋,及時安撫,使患者及時宣泄負性情緒,通過了解患者的家庭、社會及工作情況,努力尋找原因,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解除患者的顧慮,用自己的行為,語言去感染患者,增進信任感,消除患者的敵對心理。此外,與患者及家屬共同商討積極有效的對策,使其對透析中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有心理準備。 3.2 創造溫馨的透析環境
患者進入血透室,護理人員要主動熱情的接待,耐心祥細地向患者介紹血透室的環境及工作人員的情況,保持床單位被褥柔軟舒適,盡量減少噪音和惡性刺激,同時要尊重和關心患者,設身處地的為患者著想,學會換位思考,理解、重視患者的需要,給患者以更多的人文關懷,如對病情較重和行走困難的患者,應用平車或輪椅接送,對可以行走者予以攙扶,使患者產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努力為患者創造一個優美、安全、舒適的透析環境。
3.3 熟練的操作技巧
為了減輕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醫務人員應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熟練掌握各種技能,提高患者在透析治療中的依從性。因此,護理人員不但要掌握相關疾病及血液透析的理論知識,還要有過硬的技能本領,動靜脈穿剌時盡可能的使患者心情放松,力爭做到每次穿刺都能一次成功,能使患者有安全感、信任感,從而大大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及不必要的恐懼。
3.4 做好健康教育
由于血液透析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以及血透相關知識的缺乏,常造成血透患者各種心理問題的產生,因此,做好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對維護患者的身心健康顯得尤為重要。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及對醫學知識的理解程度,給予血透相關知識的教育,講授原發病的基本知識、治療方式、血透的基本理論以及透析的注意事項[1],使其掌握相關疾病、維持性透析治療的基本常識與自我保健的注意要點。告知患者及家屬,患者的飲食宜忌,體重控制的重要性以及預防感染,避免使用對腎有毒害作用的食物及藥物,盡可能地保留殘存的腎功能,減少透析次數,減輕經濟負擔。鼓勵患者進行適量的鍛煉,包括長距離的散步、慢跑、徒手體操、等,循序漸進而恰當的體力鍛煉可大大改善患者的精神情緒,使患者焦慮和抑郁的癥狀明顯好轉。
3.5社會支持
血液透析患者的社會支持是多方面的,如愛人、父母、子女、醫護人員、朋友等,其中家庭成員的社會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家庭結構,家庭成員的相互關心,能緩解尿毒癥患者的心理壓力,提高其對透析治療的依從性。有資料調查顯示,良好的社會、家庭支持,對血液透析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直接的保護作用。因此,護理人員要主動與患者及家屬交流、溝通,認真評估患者的社會支持網絡,特別對于家庭經濟困難、自費的患者,盡可能幫助尋找親友、單位和社會的經濟支持,盡量減少醫療費用,以保證治療的持續性,使患者適應新的社會角色,只要病情允許,鼓勵患者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做力所能及的工作,甚至重返工作崗位,以體現自我價值,消除自卑感,增強自信心,提高心理適應能力和承受能力,盡量保持平和健康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2]。
4 體會
尿毒癥患者對治療的態度是影響其生存質量的心理因素,喚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是心理護理的關鍵[3]。通過對本組98 例尿毒癥維持血液透析患者進行心理障礙分析,并給予科學的心理護理,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正確對待自身疾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主動參與治療,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壽命。
參考資料
[1] 李彩娣,何月,張建英.健康教育對血液透析病人生存質量的影響[J].家庭護士,2008,6(4):931-932.
[2] 林畢群.健康教育對剛開始進行血透的患者生活習慣的影響[J].臨床醫學,2008,28(3):封3-4.
[3] 陳翠清,陳潔萍.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特征與護理干預[J].臨床醫學工程,2009,16(10):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