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后并發抑郁癥患者的心理護理研討
張艷芳 郭曉峰
【摘 要】 目的 通過對腦卒中患者致殘后發生的抑郁癥或抑郁癥狀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效果觀察,探討腦卒中后并發抑郁癥患者的綜合心理護理。方法 根據對35 例腦卒中后并發抑郁癥狀的患者,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觀察治療效果,探討有效的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的心理護理措施。結果 35 例腦卒中后并發抑郁癥狀的患者治療和護理后,30 例患者睡眠質量、少言寡語、食欲下降均有明顯改善,抑郁分值較治療前有明顯下降。結論 針對腦卒中后并發抑郁癥狀的病理特征,引導患者進行認知的改變和生活信心的重建,對患者進行綜合心理護理,對減輕患者的抑郁和焦慮情緒有明顯效果。
【關鍵詞】 腦卒中; 抑郁癥; 心理護理
腦卒中是最常見的神經系統致死性疾病,又稱腦血管意外,主要包括腦出血、腦梗死和蛛網膜下腔出血。僅次于心臟病和腫瘤,我國腦卒中患病率為(400~700)/10 萬人,每年新發病例大于200萬,卒中后生存者中85%留有不同程度殘疾。40%以上為重傷殘,患者往往因為生活質量、社會地位的下降以及失去工作機會等原因,均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慮癥狀,有的甚至發生抑郁癥,表現為精神不振、言語減少、食欲下降、失眠、不進行積極的功能鍛煉等,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筆者同過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后的效果觀察,探討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的綜合心理護理措施。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科2010 年3~9 月腦卒中后并發抑郁癥狀患者35 例,年齡47~72 歲,平均年齡58.6歲。35 例患者發病前均無抑郁癥病史和慢性心腦血管病史。
1.2 結果
35 例腦卒中后并發抑郁的患者經治療和護理后,30 例患者睡眠質量、食欲下降、少言寡語均有明顯改善,精神障礙抑郁分值較治療前有明顯下降。
2 心理護理
2.1 一般心理護理
護理及家屬應與患者多溝通,了解其心理需求,盡量滿足其合理的需要,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在交流過程中,護士及家屬應嚴密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耐心細致地做好心理護理,幫助患者分析其發病誘因,給予心理疏導、支持和鼓勵,并進行疾病知識教育,使其正確認識疾病,樹立信心,在良好的情緒中積極配合治療。護士應把病人安置在設施完好,觀察角度良好,色調柔和,氛圍溫馨的房間有利于培養患者積極良好的心態,消除郁悶和焦慮情緒。護士要態度和藹,對于患者提出的問題及時解答,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心理護理的關鍵和前提。 2.2 對對性心理護理
對不同的患者針對患者病情發展出現的特異性、個性化的心理問題予以適當的心理護理。腦卒中的患者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包括肢體癱瘓、失語、大小便失禁等。對有肢體活動障礙或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加強基礎生活安全護理,協助翻身,設床欄防墜床,指導患者進行日常功能訓練及全身運動,制定個體化地護理康復計劃,并做好相關知識的宣教,并隨時掌握治療效果、藥物反應和并發癥的觀察,及時處理發生的意外情況。鼓勵家屬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并協助其重新進入社會,并適應角色的轉換,喚起心理上的愉快和滿足感,減少患者壓力,對疾病的恢復起到正性積極的作用。
3 討論
抑郁癥患者表現出來的無力、絕望和抵觸情緒,都源于其消極地看待自我,以及被需要、被認可的缺失,和對以后的生活失去信心而產生的一系列負性情緒,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很大的負擔,而且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到來家庭人員照顧者的缺乏,這一現狀表現得尤其突出,對其進行綜合性的心理護理,喚起其對生活的信心,并指導家屬積極配合,使腦卒中患者盡快恢復,并回歸社會,為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創造和諧社會做一份應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