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西藥合用的相互作用
匡翠蓮 余曉玲
【關鍵詞】 中西藥合用;相互作用
當前,隨著西醫結合">中西醫結合的深入發展,中西藥物并用,在診療上日益廣泛應用。根據統計,應用湯劑為主并用西藥的患者,占服用湯劑患者的13.63%;用中成藥為主并用西藥的患者,占服用中成藥患者的24.70%;用西藥為主并用中成藥的患者占用西藥患者的86.74%,可見中西藥并用的幾率是相當高的。中西藥并用是中西醫結合的必然趨勢,也是中西醫結合的有效途徑之一[1]。
目前,越來越多的臨床和藥理實驗證明,中西藥合理并用或組方制劑具有提高療效、降低毒副反應、擴大適應證范圍、縮短療程、標本兼顧、減少用藥量、節省藥材以及有利于劑型的研制、改進的特點;并能發揮單獨使用中藥或西藥所沒有的治療作用,顯示了合理并用藥物的優越性。相反,不合理的中西藥并用,可使藥效降低或消失,毒副反應增加或引起藥源性疾病,甚至死亡。例如地高辛和中成藥六神丸并用后出現頻發性室性早搏。據報道,五種藥物合用副作用為18%,六種以上的藥物合用副作用可達80%[1]。因此,研究中西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合理并用中藥藥物,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并用所產生的不良后果,對保障病人的用藥安全無疑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1 合理配伍
1.1 相互協調,增強療效 如香連丸與廣譜抗菌效劑TMP聯用后,可使其抗菌活性增強。
1.2 相互制約,降低毒副作用及不良反應 如從中藥甘草中提取的甘草酸與鏈霉素合用,能降低及消除鏈霉素對第八對腦神經的損害。中藥在治療化療毒副反應方面,具有調整人體陰陽平衡,改善臨床癥狀,明顯減少化療的毒副反應的作用。
1.3 減少用量,縮短療程 中西藥配伍使用后,由于藥效提高,一般藥量可相應減少。如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應用中藥清熱解毒合并病毒唑,可使病程縮短,明顯減輕臨床癥狀。
2 不合理配伍
2.1 生成新的化合物療效及增強不良反應
2.1.1 含有朱砂(主要含氧化汞)成分的中藥 如牛黃千金散、牛黃抱龍丸、人丹、保赤散、蘇合香丸等,不宜與具有還原性西藥(如溴化鉀、溴化鈉、碘化鉀、碘化鈉等)聯用,因朱砂中的汞離子可與溴、碘生成溴化汞或碘化汞沉淀物,從而嚴重地刺激腸壁引起赤痢樣大便,導致藥源性腸炎。
2.1.2 含有皮素成分的中成藥 不宜與含有鋁、鎂、鈣、鉍、亞鐵鹽類的西藥(如硫糖鋁、氫氧化鋁、胃的鉍鎂、三硅酸鎂、鈣鎂片、硫酸鈣、硫酸亞鐵等)配伍。因為皮素為五羥基黃酮類,而多羥基黃酮可與上述金屬形成螯合物,而改變其性質和作用,使療效降低。
2.2 產生拮抗作用,使療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強
2.2.1 含有麻黃的中成藥 如半夏露,通宣理肺丸,氣管炎咳喘丸等不宜與抗腎上腺素相似,故兩者會產生拮抗作用。
2.2.2 鹿茸、犀角、珍珠成分較多的中成藥 如鹿茸膠、參茸片、牛黃鎮靜丸、犀角丸、珍珠粉等不宜與降血糖西藥(胰島素,降糖靈)、黃連素等配伍,因鹿茸中含有原蛋白質激素樣物質,可使血壓升高,從而減弱降血糖藥的療效;犀角、珍珠中所含的原蛋白質及其水解產物(多種氨基酸),可使黃連素的抗菌作用降低或消失,因此臨床上不得同用[2]。
2.2.3 產生酸中和反應,降低療效 含有酸性成分的中藥(如山楂、五味子、烏梅、山楂丸、保和丸等)在治療泌尿系統感染時,不宜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鏈霉素、慶大霉素、新霉素等合用,因為這類抗生素在堿性尿液中抗菌活性強,在酸性尿液中抗菌效力下降;治療消化道潰瘍時不宜與制酸西藥胃舒平、蓋胃平、胃必治、樂得胃等同服,因會發生酸中和反應而影響其療效[3]。
2.2.4 產生不良反應 水腫患者服用利尿中藥澤瀉、白茅根、金錢草、絲瓜絡等中藥時不宜合用西藥,如安體舒通、氨苯蝶啶等,以免發生高血鉀等副作用。含阿托品類生物堿的中藥及制劑,能抑制胃腸蠕動,如與地高辛同用,會增加機體對它的吸收,使其血液濃度升高,引起洋地黃中毒[3]。
3 中西藥相互作用機制
中西藥物相互作用可發生在藥物的吸收之前,體內運轉的過程中,亦可發生在體內生物轉化及排泄過程中,或體外配伍變化等方面[4]。
3.1 中西藥物相互作用對吸收的影響 中西藥物在胃腸道的吸收速度和吸收過程均受到藥物相互作用的影響,影響因素有胃腸道酸堿度的變化、胃腸蠕動、胃排空時間的長短,以及在胃腸內發生螯合、吸附作用等。
3.2 中西藥物相互作用對分布的影響 中西藥物合用可影響相互的體內分布,從而使療效增加或減弱,甚至產生毒副反應。例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新霉素等)與中藥硼砂(堿性,可堿化尿液)及含硼砂中成藥(如痧氣散、紅靈散、行軍散等)合用,能使前者排泄減少、抗菌作用增強,并可以增強腦組織中藥物濃度,使耳毒作用增強,如長期使用,可產生前庭功能紊亂毒性反應,形成暫時性或永久性耳聾[2,3]。
3.3 中西藥物相互作用對代謝的影響 大多數中西藥物在肝臟代謝,降解為水溶性強的,通常是無活性的代謝產物,易于從腎排出。中藥或西藥抑制或增強肝微粒體酶的含量和活性,對體內許多物質的代謝,作用時間和強度均有影響。
3.4 中西藥物相互作用對肝腎排泄的影響 藥物及其代謝產物主要經腎臟排泄出體外,排泄方式為腎小球過濾、腎小管細胞對濾過液中藥物的重吸收和腎小管細胞對藥物的主動排泄。
大多數弱堿性或弱酸性西藥均以離解型或非離解型兩種狀態存在于腎小管濾液中,脂溶性高的非離解藥物易透過腎小管上皮細胞膜的類脂質層,所以它們易于被腎小管重吸收而排泄較慢。反之,水溶性高的離解型藥物難于透過腎小管上皮細胞的類脂質層,則不易被腎小管吸收而排泄較快。腎小管內尿液的酸堿度對藥物的離解有明顯的影響。許多中藥及其制劑能酸化或堿化腎小管內尿液,從而影響西藥的離解,使其重吸收增加或減少,可導致排泄較慢或較快。酸性中藥(如朱砂、烏梅、山楂、女貞子、山茱萸、五味子等)、中成藥(大山楂丸、保和丸、烏梅安胃丸、五味子丸等)及湯劑(養心湯、地黃飲子、安蛔湯)等可酸化尿液,增加酸性的西藥呋喃坦啶、阿司匹林、水楊酸鈉、消炎痛、磺胺、青霉素、先鋒霉素等在腎小管的重吸收,提高血濃度。據報道山楂(生山楂3兩,冷水煎,每日服次500ml)煎劑口服可使尿液酸化,pH值在4.5~5.5之間,其治療腎盂腎炎有一定療效[5]。
中藥硼砂為含水四硼酸鈉,口服用于尿道殺菌,特別是尿為酸性時,可使之成堿性。由硼砂組成的中成藥(紅靈散、痧氣散、行軍散、通竅散等)及其他堿性中成藥(肝胃氣痛片、陳香露白露片、胃樂片、胃散、健胃片、龍膽合劑型等)皆可堿化尿液,可增強酸性西藥(同上)的排泄,減少其重吸收,減低療效。但磺胺類與堿性中藥同服,可防止在尿液中析出結晶[6,7]。
4 小結
綜上所述,合理的中西藥物聯合應用的選擇與發揮療效,應建立在臨床藥理基礎知識上,這樣才可能預見或早期發現相互作用與預防毒性。由于西藥與大部分常用中藥的化學成分、理化性質、藥理性質與效用、毒副反應等已有所了解;兩者之間有著相同點(即共同語言)和不同點,它們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可借鑒的西藥相互作用的知識也逐漸豐富起來,對熟悉和掌握一些中藥和西藥相互作用的原理和配合應用的規律提供了有利條件,有助于指導臨床,合理的并用中西藥物。
1 朱建華.中西藥物相互作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60.
2 潘思源.試論中藥藥理學的基礎研究.中藥藥理與臨床,1993,9(5):40.
3 李煥得,程澤能.臨床藥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70.
4 黃熙,文愛東,藏益民,等.方劑化學成分代謝動力學能否進行?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5,15(5):309.
5 王建華.中藥藥理研究的途徑.中藥藥理與臨床,1993,9(1):42.
6 黃熙,陳可冀,任平.“復方效應成分藥動學”新假說的科學依據、要素、意義及前景.中國中藥雜志,1997,22(4):250.
7 魏少陽,宋延平.臨床合理用藥實踐與探索.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