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烏表面麻醉劑的藥效學初步實驗分析
佚名
作者:張艷 代佳音 張敏 林江
【摘要】目的 觀察蟾烏表面麻醉劑的穿透性和麻醉效果。方法 選擇體重為80±5克的成年蟾蜍共36只為實驗對象,隨機分成6組,每組6只。1組、2組、3組分別使用蟾烏表面麻醉劑麻醉5秒鐘、60秒鐘、180秒鐘,4組浸入生理鹽水180秒鐘,5組使用2%利多卡因麻醉180秒鐘,6組使用2%丁卡因麻醉180秒鐘。采用蛙皮膚測試法,比較蟾烏表面麻醉劑在不同的麻醉時間下,對蛙縮腿反射時間的影響,以及在相同的麻醉時間下,不同種類的麻醉藥對蛙縮腿反射時間的影響。結果 (1)在不同的麻醉時間下,3組的蛙縮腿反射時間與1組、2組相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2)在相同的麻醉時間下,3組的蛙縮腿反射時間與4組、5組、6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1)隨著蟾烏表面麻醉劑麻醉時間的延長,蛙縮腿反射時間增長,第180秒鐘時可達到較好的麻醉效果。(2)蟾烏表面麻醉劑的穿透性和麻醉效果優于生理鹽水,2%利多卡因及2%丁卡因。 【關鍵詞】中藥 表面麻醉 藥效 表面麻醉劑于20世紀中期廣泛應用于臨床。目前,國內外臨床上口腔的局部麻醉用藥以西藥為主,多為酰胺類及酯類藥物,主要采取局部浸潤麻醉方式,這給部分患者帶來恐懼和痛苦,且部分患者有過敏反應。在我國,傳統中藥資源豐富,中藥麻醉在古代就有報道,但在口腔中的應用較少。本實驗所采取的驗方,其安全性已從前期論文中得到證實[1],但其藥效學試驗目前報道較少,本實驗通過蛙皮膚測試法,測試藥物的穿透性和藥物作用的潛伏期,并同其他西藥麻醉劑比較,為臨床口腔局部表面麻醉藥的應用作了前期的實驗準備工作。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的選擇 于哈爾濱醫科大學動物實驗室選擇成年蟾蜍36只作為研究對象,體重為80±5克,雌雄各半,身體健康。 1.2 實驗藥品 蟾烏表面麻醉劑,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中藥所制備提供,每毫升含生藥3.08g,酊劑,75%醇提液;0.05mol/L的鹽酸液;生理鹽水;2%利多卡因;2%丁卡因。 1.3 研究方法 將所選蟾蜍隨機分成6組,用無菌剪刀將蟾蜍自口角剪去上頜頭部,用彎探針懸吊下頜。將各組的蛙足浸入0.05mol/L的鹽酸液中,測試是否發生縮腿反射及縮腿反射的時間,然后用清水將鹽酸液洗凈。 1、2、3 組分別將蛙足浸入蟾烏表面麻醉劑中5s、60s、180s,取出并用清水洗凈后,將蛙足浸入0.05mol/的鹽酸液中測試縮腿反射時間;4、5、6組分別將蛙足浸入生理鹽水、2%利多卡因、2%丁卡因中180s,取出并用清水洗凈后,將蛙足浸入0.05mol/L的鹽酸液中測試縮腿反射時間。觀察不同麻醉時間下,蟾烏表面麻醉劑對蛙縮腿反射時間的影響,以及不同的麻醉藥在相同的麻醉時間下,對蛙縮腿反射時間的影響。 1.4 統計學分析 測量結果使用SPSS 13.0軟件處理,使用方差分析進行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進行兩兩比較。 2 結果 各組蟾蜍縮腿反射時間見表1、表2: 2.1不同麻醉時間下,蟾烏表面麻醉劑對蛙縮腿反射時間的影響: 見表1,麻醉前蛙縮腿反射時間平均為5.1±0.25秒鐘,隨著麻醉時間的延長,蛙縮腿反射時間延長,在第5秒鐘時起效,在第180秒鐘時大于120秒,3組與1、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不同的麻醉藥在相同的麻醉時間下,對蛙縮腿反射時間的影響: 見表2,各組麻醉時間均為180秒時,4組蛙縮腿反射時間為5.0±0.42秒鐘,5組為48±1.71秒鐘,6組為69±3.16秒鐘,分別與3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