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敗血癥的病原菌及耐藥性淺析
佚名
: 作者:張文輝,王軍,張紹美,許美榕,胡麗萍
【關鍵詞】 新生兒
摘要 :目的 探討新生兒敗血癥的病原菌種類及耐藥性,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方法 對111例血培養陽性的新生兒敗血癥的血培養資料進行分析。 結果 111例敗血癥中,革蘭陽性球菌108例占97%,革蘭陰性桿菌3例占3%。革蘭陽性球菌中表皮葡萄球菌46株占42%,對青霉素及耐酶青霉素的耐藥性近50%;腸球菌15株占14%,對各種抗生素均有較高耐藥性。其他依次為頭狀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等。 結論 引起新生兒敗血癥的細菌以革蘭陽性球菌為主,其中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及腸球菌,腸球菌的比例及耐藥性均有增多趨勢。全面了解和掌握細菌種類和耐藥性變化有利于提高新生兒科抗感染治療的質量,降低耐藥性的發生。
關鍵詞 :新生兒;敗血癥;抗生素;病原菌;耐藥性
在新生兒敗血癥的定義中,侵入新生兒血液循 環內并生長繁殖造成全身各系統中毒表現的病原體為細菌、病毒、真菌、原蟲等,但仍以細菌占主導地位。由于母體因素、產科因素及新生兒自身存在較多易感因素,新生兒敗血癥的比例在新生兒感染性疾病中仍占有較大比重,且危害嚴重。近年來,隨著第三代頭孢菌素等抗生素廣泛使用和耐藥菌株增加,病原菌在構成和藥物敏感性上發生了一些變化。因此,掌握本地區病原菌的流行分布和耐藥情況,將有利于合理發揮抗生素的最大作用,達到迅速正確的抗菌目的,降低新生兒病死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我院新生兒科2002年5月―2005年3月送檢的血培養標本。抗菌藥物紙片及藥物培養基均為英國OXOID公司產品,抗菌藥物:青霉素、苯唑西林、頭孢唑林、頭孢他定、慶大霉素、紅霉素、萬古霉素、利福平、呋喃妥因、環丙沙星、氧氟沙星、四環 素、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
1.2 藥敏試驗方法 紙片法藥敏試驗按美國國家臨床實驗室標準委員會(NCCLS)推薦的K-B法進行,結果判斷標準按NCCLS2000年版標準。
2 結果
分離出111株細菌。革蘭陽性球菌108株(97%),其中表皮葡萄球菌46株(43%),糞腸球菌15株(14%),頭狀葡萄球菌12株(11%),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溶血葡萄球菌各8株(7%),人葡萄球菌及路鄧葡萄球菌各5株(5%),沃氏葡萄球菌4株(4%),微球菌3株(3%),草綠色鏈球菌2株。革蘭陰性桿菌3株(3%),分別為類白喉棒狀桿菌2株(67%),鮑氏不動桿菌1株(33%)。各菌具體耐藥情況見表1。
表1 新生兒敗血癥的病原菌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略)
注:每份標本所用藥物紙片并非完全相同
3 討論
我院新生兒科血培養陽性的新生兒敗血癥中,共分離出革蘭陽性球菌108株,革蘭陰性桿菌3株,表明在引起新生兒敗血癥的病原菌中仍以球菌占絕大多數。在革蘭陽性球菌中,葡萄球菌、腸球菌為主要菌種。值得注意的是,腸球菌所致感染不斷增加,成為主要致病菌之一,且腸球菌對抗菌藥物耐藥現象比較復雜,既有天然耐藥,又可以發生獲得性耐藥?,F分離的腸球菌中有許多是多重耐藥菌株,氨基甙類高水平耐藥的腸球菌較多。哈爾濱兒童醫院分析了1999―2001年413例新生兒敗血癥[1] ,并與10年前572例進行比較,結果亦顯示腸球菌及鏈球菌屬的感染率有所上升,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大腸埃希菌的感染率有所下降。 細菌的耐藥性問題是目前臨床醫師面臨的嚴峻問題之一,由于近年來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導致細菌耐藥菌株增加,尤其是醫院內感染的耐藥菌株,國內外已有大量相關文獻報道[2] 。除上面所述的腸球菌外,本次研究顯示,表皮葡萄球菌對青霉素、苯唑西林、頭孢他定、紅霉素的耐藥率依次為45%、58%、36%、52%,對頭孢唑林的耐藥率為6%;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苯唑西林、頭孢他定、慶大霉素、紅霉素的耐藥率依次為62%、50%、50%、62%、87%;溶血葡萄球菌對青霉素、苯唑西林、慶大霉素的耐藥率依次為62%、75%、37%,均有較高耐藥性。喹諾酮類抗生素及阿米卡星對葡萄球菌有較好的抗菌活性,但對腸球菌表現耐藥;國外報道[3] 葡萄球菌中有萬古霉素耐藥菌株,但本次研究中所有葡萄球菌對萬古霉素均敏感。然而阿米卡星、萬古霉素、喹諾酮類抗生素由于存在一定腎、耳、肝、骨骼等毒性,在新生兒使用時存在較大限制。
盡管廣譜抗菌藥物廣泛應用于臨床,但敗血癥的發生率及病死率并無明顯下降。在美國,敗血癥總體病死率約為35%,其中25%直接死于敗血癥,10%死于基礎疾?。?] 。故臨床應用抗生素治療敗血癥需遵循一定原則。建議革蘭陽性球菌敗血癥的治療仍宜首選青霉素類抗生素,特別是耐酶青霉素類抗生素,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等;第一、二代頭孢菌素中,頭孢唑林為較好品種,但不能透過血腦屏障。萬古霉素作為二線抗生素,主要用于對其他抗生素無效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治療。目前已開展敗血癥的輔助治療,據報道輔用重組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對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新生兒敗血癥有效[5] 。
由于本次研究中分離出的桿菌菌株較少,其藥敏結果不具普遍性。
參考文獻 :
[1] 李 梅,董力杰,崔曉梅,等.新生兒敗血癥血培養檢出菌13年變遷及其藥敏試驗結果變化[J].臨床兒科雜志,2003,21(2):85-88.
[2] Bennett J,St Geme JW3rd.Bactreial resistance and antibiotic use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Pediatr Clin North Am,1999,46(6):1125-1143.
[3] Santos Sanches I,Mato R,de Lencastre H,et al.Patterns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among methicillin-resistant hospital isolates of coagulase-positive and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collec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study RESTET in1997and1998[J].Microb Drug Resist,2000,6(3):199-211.
[4] Rangel-Frausto MS.The epidemiology of bacterial sepsis[J].Infect Dis Clin North Am,1999,13(2):299-312.
[5] Suri M,Harrison L,Van de Ven C,et al.Immunotherapy in the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neonatal sepsis[J].Curr Opin Pediatr,2003,15(2):15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