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養常見病原菌分布和耐藥性淺析
佚名
作者:鄧麗華,胡麗萍,許美榮
【關鍵詞】 血培養
摘要 :目的 了解血培養常見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藥情況,為臨床正確選用抗生素提供依據。 方法 血培養不重復標本2150例,用API鑒定系統對細菌及真菌進行鑒定,藥敏試驗細菌采用紙片擴散法,真菌采用MIC法。 結果 從2150例血培養標本中分離出病原菌510株,陽性率為23.7%,主要病原菌有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其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RCNS)占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的70.4%,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占金黃色葡萄球菌的18.4%,未發現耐萬古霉素的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的菌株分別為30.7%和38.9%,高耐氨基甙類腸球菌(HLGR)檢出率為57.1%,分離到耐萬古霉素的腸球菌。 結論 血培養中病原菌復雜多樣,耐藥率高,及時監測血培養中病原菌的耐藥性對于指導臨床合理用藥、防止濫用抗生素、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 :血培養;病原菌;耐藥性
隨著抗生素、抗腫瘤藥物、免疫抑制劑、各種侵襲性操作,特別是靜脈導管及各種介入手段的應用,血行性感染在醫院中的發生率有上升趨勢[1] ,所以對血培養中病原菌的耐藥性監測和尋找敏感的藥物顯得特別重要。為了解本地區血培養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情況,對2003年10月―2005年10月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2150份血培養中的病原菌分布及藥敏情況作回顧性分析,為血培養病原菌的流行病學調查及用藥提供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和儀器
1.1.1 標本來源 2003年10月―2005年10月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門診和住院患者血培養不重復標本2150例,分離菌株510株。
1.1.2 質控菌株 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白色念珠菌(ATCC90028)購自北京天壇藥物生物技術開發公司。
1.1.3 儀器和材料 美國BD公司BACTEC9120全自動血培養儀及其配套的培養瓶,哥倫比亞瓊脂和M-H瓊脂由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藥敏紙片購于廣州市樂通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英國OXOID公司提供),真菌快速藥敏試劑盒購于溫州康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標本的采集及培養 由臨床科室根據病情采集標本,無菌操作,小兒采血3~5ml注入兒童瓶,成人采血5~10ml注入成人瓶,送微生物室置BACTEC9120全自動血培養儀中。儀器報警陽性轉種血平板,陰性標本培養5天時盲轉,無細菌生長報告陰性。
1.2.2 鑒定方法 全部菌株均使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API鑒定系統進行鑒定。
1.2.3 藥敏試驗 細菌采用紙片擴散法(K-B法),結果按NCCLS2000年版標準判定;真菌采用MIC法。計算中將“中介”歸于“耐藥”統計。
1.2.4 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檢測 采用紙片擴散初篩試驗和確正試驗,按NCCLS2000年版標準進行。
1.2.5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檢測 采用4%M-H高鹽瓊脂6μg.片苯唑西林作K-B法測定,按NCCLS2000年版標準進行。
1.2.6 高耐氨基甙類腸球菌(HLGR)檢測 采用M-H瓊脂120μg.片的慶大霉素紙片作K-B法測定,按NCCLS2000年版標準進行。
2 結果
2.1 病原菌分布 2150例血培養中,陽性標本510例,陽性率為23.7%。其中革蘭陽性球菌341株(66.9%),革蘭陰性桿菌148株(29.0%),真菌16株(3.1%),革蘭陽性桿菌5株(0.98%)。最常見的菌種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189株)、大腸埃希菌(88株)、金黃色葡萄球菌(76株)、腸球菌(56株)、肺炎克雷伯菌(18株)。
2.2 病原菌科室分布 內科146株(28.6%),外科68株(13.3%),兒科211株(41.4%),ICU病房52株(10.2%),門診12株(2.4%),其他科室21株(4.1%)。
2.3 藥敏試驗結果 革蘭陽性球菌藥敏試驗結果見表1,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別占18.4%和70.4%,HLGR達57.1%。革蘭陰性桿菌藥敏試驗結果見表2,產ESBLs的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別為30.7%和38.9%,產ESBLs株對大多數抗生素的耐藥性均高于非產ESBLs株。真菌對5-氟胞嘧啶、兩性霉素B、制霉菌素敏感性高,而對咪康唑、益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耐藥率高,見表3。
表1 革蘭陽性球菌對抗生素耐藥率(略)
注:MSCNS(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SSA(甲氧西林敏感金黃色葡萄球菌)
表2 革蘭陰性桿菌對抗生素的耐藥率(略) 表3 真菌對抗生素的耐藥率(略)
3 討論
從病原菌譜來看,我院血培養陽性菌株以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居多,占37.1%,其次為大腸埃希菌,占17.3%,與文獻報道有所不同[2] ,這可能是由于不同地區之間存在差異所致。在病區分布上,多集中于兒科,占41.4%,可能是由于小兒免疫功能不全,機體抵抗力弱,病原菌容易感染所致。其次是內科,占28.6%,與內科患者特別是老年科、血液病科、腫瘤科患者大多伴有呼吸道疾病、血液病、腫瘤等基礎疾病有關;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劑以及放療、化療、骨髓移植、介入等治療手段的使用,易引起病原菌感染,發生菌血癥。
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使細菌的耐藥性問題越來越嚴重,MRSA、MRCNS、HLGR、產ESBLs革蘭陰性桿菌的耐藥問題非常突出。本組血培養中均分離到上述菌,并表現出很高的耐藥性,應引起足夠重視。
MRS的耐藥率明顯高于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MSS),MRS的耐藥性主要表現為耐多種抗生素。根據NCCLS藥敏標準,所有β-內酰胺類抗生素包括含酶抑制劑以及大環內酯類、氨基甙類、四環素對MRS的臨床治療均無效[3] ,在治療上首選萬古霉素。腸球菌屬細菌對紅霉素、青霉素、慶大霉素、氧氟沙星、氨芐西林、頭孢唑啉耐藥率均大于50%,其中32 株腸球菌為HLGR。當出現HLGR菌株時,在臨床治療中,對這些菌株用青霉素、氨芐西林、萬古霉素與氨基甙類抗生素聯合用藥不能產生協同效應[4] 。產ESBLs菌株的耐藥率明顯高于非產ESBLs菌株,亞胺培南對產ESBLs細菌的抗菌活性高,為治療產ES-BLs菌的首選用藥。所有腸桿菌屬細菌對亞胺培南耐藥率最低,其次是頭孢吡肟、頭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對其余抗生素均顯示較高的耐藥性。非發酵菌耐藥機制復雜,常對多種抗生素天然耐藥,是臨床治療的一個難題。本組資料顯示,非發酵菌對阿米卡星的耐藥率較低,提示阿米卡星可作為非發酵菌菌血癥的首選藥物。
真菌對咪唑類抗菌藥物耐藥率高,抗真菌藥物種類少,不能憑經驗用藥,而應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合適的抗菌藥,以免延誤病情,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細菌耐藥性監測是決定臨床醫生選擇抗生素的重要參考,臨床應加強對血培養的檢測,對于發熱患者懷疑有細菌感染的,應及時做血培養,根據藥敏結果合理選擇抗生素,這對于減少或延緩耐藥菌株的產生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
[1] 劉 瑛,談意雋,沈 霞.血培養中常見病原菌及耐藥性分析[J].上海醫學檢驗雜志,2003,18(6):364-366.
[2] 葉惠芬,李紅玉,賴福才,等.廣州地區菌血癥常見病原菌及耐藥性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9):707-708.
[3] 蘇建榮,馬紀平,許淑珍,等.藥物聯用對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體外抗菌治療性探討[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2,25(3):172.
[4] 張 冰,騰春燕,張曙東.氨基糖甙類高水平耐藥的腸球菌檢測及其藥敏結果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4,8(4):40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