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心臟手術中肝素耐藥1例報告
佚名
作者:閆玉榮 王耀岐 齊美 賈樹山 劉越
【關鍵詞】 心臟手術;肝素;耐藥
【關鍵詞】 心臟手術;肝素;耐藥性
1 病例介紹
患者,女,68 kg,因發熱25 d入院,心臟地彩超示三尖瓣占位。入院后白細胞1477×109/L,紅細胞377×1012/L,血小板286×109/L,纖維蛋白原含量663 g/L,凝血酶原時間(PT)135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407 s。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STT改變,余各項檢查無明顯異常。全麻淺低溫體外循環下行三尖瓣占位切除術。入室后行橈動脈穿刺,氣管插管,頸內靜脈穿刺,監測血壓、心率、脈博、血氧飽和度。前正中切口,劈胸骨入胸,靜脈注射肝素200 mg 5 min后,測ACT291 s,追加肝素200 mg,ACT 282 s,此后又分別追加肝素100 mg、300mg、300mg,ACT依次為241 s、346 s、362 s,均不能達到體外循環轉機條件。給予抑肽酶200 萬u加入5% GS 100 ml中靜滴,ACT 378 s。后輸注新鮮冰凍血漿600 ml,再次應用肝素200 mg,ACT升至729 s,開始轉機,心內探查見三尖瓣前瓣有一贅生物,后瓣亦有散在贅生物。轉機時間30 min,其中復查ACT 為451 s。贅生物清除后,復溫,關右房,拔除動靜脈插管,魚精蛋白 200 mg中和肝素,ACT為125 s,術野無異常出血及滲血。三尖瓣贅生物術后病理診斷為混合性血栓。
2 討論
肝素是一種由硫酸D葡萄糖胺和D葡萄糖醛酸組成的粘多糖,含多種硫酸根,其中的陰離子和抗凝有關。肝素的陰離子活性基團與抗凝血酶Ⅲ(ATⅢ)的陰離子基團結合,加速抗凝血酶凝血酶復合體形成,因此產生抗凝效應[1]。肝素是目前心臟手術中唯一使用的抗凝藥。在建立體外循環前患者必須肝素化,以防止體外循環期間因抗凝不足而導致凝血因子耗竭、廣泛血栓形成、甚至發生體外循環后凝血病。肝素的應用過程中極少數病人可出現耐藥現象,表現為應用規定量肝素后,ACT達不到預期水平。多見于心內膜炎、心臟聯合瓣膜病、休克、左房粘液瘤、既往有肝素使用史的患者。據研究,肝素耐藥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血中ATⅢ水平降低[2]。②血小板計數增高,活性增強,釋放促凝物質如血栓素(TXA2)、β血小板血栓蛋白(βTG)和第四因子(PF4),從而減弱肝素效價。③Ⅳ因子增高,通過絲氨酸蛋白酶激活內源性凝血系統。④纖溶活性降低,部分抵消肝素抗凝作用。⑤絲氨酸蛋白酶作用強的d2E球蛋白,d抗胰蛋白酶減少,Ⅹa、Ⅺa、Ⅸa反應相應活躍。⑥體內網狀系統和肝臟產生肝素減少,肝素活性降低。⑦凝血活動增強。肝素耐藥發生后應及時處理,以免造成嚴重后果。處理方法有:①輸新鮮冰凍血漿或輸新鮮全血,增加血中ATⅢ含量。②輸濃縮ATⅢ。肝素耐藥的發生率雖然很低,但若處理不當,就會影響手術的正常進行。本例病人的處理我們有以下體會:①患者為感染性心內膜炎,血小板計數偏高,術前就應警惕肝素耐藥的發生。②肝素的追加量超過6 mg/kg而ACT仍低于480 s,應及時輸新鮮冰凍血漿補充ATⅢ。③縮短體外循環期間ACT監測時間,特別是復溫時肝素代謝增快,以防凝血意外的發生。
1金有豫藥理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35
2鄧碩曾,胡如蘭,王延杰,等手術中肝素耐藥與抗凝血酶Ⅲ的關系[J]臨床麻醉學雜志,1994,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