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瑞芬太尼用于小兒全憑靜脈麻醉的觀察
賴偉榮 陳長江 陳順
【摘要】 目的對比瑞芬太尼、丙泊酚復合氯胺酮和丙泊酚聯合氯胺酮麻醉用于小兒全憑靜脈麻醉時的血流動力學變化、蘇醒時間、蘇醒質量。方法選擇ASA I~II級行上肢或下肢、下腹部、泌尿外科擇期手術患兒60例,隨機分入瑞芬太尼組(R組,n=30)和對照組(D組,n=30)。R組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復合氯胺酮麻醉,D組采用丙泊酚聯合氯胺酮麻醉。兩組患兒入室前均肌注氯胺酮,入睡后入室。R組術中維持用瑞芬太尼0.25μg/(kg·min)持續輸注,丙泊酚0.15mg/(kg·min)持續輸注,D組術中維持用丙泊酚0.15mg/(kg·min)持續輸注,視個體差異和麻醉深淺,間斷推注氯胺酮。記錄圍麻醉期血流動力學、血氧飽和度、麻醉后恢復情況以及外科醫生滿意度。結果D組麻醉前與麻醉后血流動力學有顯著變化,R組麻醉前后無顯著變化。與D組相比,R組麻醉蘇醒時間短,且術中體動發生幾率小。結論瑞芬太尼、丙泊酚復合氯胺酮麻醉可在小兒全憑靜脈麻醉中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蘇醒快速、術后躁動少。
【關鍵詞】 瑞芬太尼;丙泊酚;氯胺酮;小兒;全憑靜脈麻醉
2~6歲小兒上、下肢及下腹部中小手術,常常使用氯胺酮復合丙泊酚全憑靜脈麻醉,此法雖然優于傳統的單純氯胺酮麻醉,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蘇醒延遲、術后躁動等不良反應。瑞芬太尼是一種新型的阿片類鎮痛藥,具有起效快,作用時間短,無蓄積等優點[1]。本研究旨在探討瑞芬太尼在小兒下腹及上、下肢中小手術全憑靜脈麻醉中的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泌尿外科、普外科、骨科擇期手術患兒60例,年齡2~6歲,ASA I~II級,體重12~20kg,手術時間30~100min,隨機分入瑞芬太尼組(R組,n=30)和對照組(D組,n=30)。
1.2麻醉方法
所有患兒術前常規禁飲禁食,均在入手術室前30min肌注阿托品0.02mg/kg和魯米那鈉4mg/kg。入室前均肌注氯胺酮6mg/kg,安靜入睡后抱入手術室。開放靜脈通道,面罩吸氧(5L/min)。 R組持續輸注瑞芬太尼0.25μg/(kg·min)和丙泊酚0.15mg/(kg·min),D組持續輸注丙泊酚0.15mg/(kg·min),麻醉轉淺追加氯胺酮(1~2mg/kg),兩組均不行氣管插管。根據麻醉深淺和手術刺激程度適當調節輸注速度和追加氯胺酮次數。R組手術結束前5min停用丙泊酚,手術結束前2min停用瑞芬太尼;D組手術結束半小時內盡量不追加氯胺酮,手術結束前10min停用丙泊酚。
1.3監測指標
患兒入室后全程監測平均動脈壓(MAP)、血氧飽和度(SpO2)、心率(HR)、心電圖、呼吸頻率(RR)。記錄停藥至蘇醒時間、術中體動次數、分泌物有無增多、有無呼吸抑制。
1.4統計學分析
血壓、心率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及組內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結果
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構成、手術時間、體重差異無顯著性。兩組的血壓、心率、氧飽和度、呼吸頻率的變化見表1,兩組切皮時、手術30min、手術結束時的MAP、HR比較存在差異(P<0.05);R組的蘇醒時間(6±1.8)min,D組(12±2.1)min,兩組比較存在差異(P<0.05);兩組的RR、 SPO2 無明顯差異(P>0.05)。表1圍麻醉期血流動力學變化比較
3討論
氯胺酮是具有強鎮痛作用的靜脈全麻藥,但其對內臟鎮痛效果差,患兒唾液分泌增多,術后易躁動,停藥后蘇醒時間長[2]。復合丙泊酚后可減少其用量,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術后躁動、蘇醒延遲[3]。瑞芬太尼為一阿片類受體激動劑,有半衰期短、作用迅速、消除快、可控性強、體內無蓄積等優點[4]。而小兒上、下肢、下腹部手術多為短小手術,瑞芬太尼、丙泊酚復合氯胺酮可減少各自的用藥量,可縮短蘇醒時間并減少術后躁動[5],是適合小兒全憑靜脈麻醉的一種方式。但仍需控制瑞芬太尼輸注速度,防止呼吸抑制,做好氣管插管的準備。
2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代麻醉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22-525.
3高志紅,張志輝,毛瑞香.瑞芬太尼與芬太尼對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誘導期血流動力學的影響.中華麻醉學雜志,2005,25(2):149-150.
4盛婭儀,徐振邦.瑞芬太尼的藥理學和臨床運用.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1,20(2):142-146.
5黃紹農,曾邦雄.臨床麻醉新理論和新技術.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6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