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劑量羅哌卡因腰—硬聯合麻醉用于老年病人骨科手術的臨床觀察
劉剛
【關鍵詞】 小劑量羅哌卡因 腰—硬聯合麻醉 老年病人骨科手術 臨床觀察
我院近年來對75 歲以上老年病人,行股骨頭置換術及下肢骨科手術106例,均采用小劑量羅哌卡因腰-硬聯合麻醉,取得滿意效果,現有關經驗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06例,男78例,女28例,75~85 歲73例,85~95歲23例,95~100 歲6例,100~103 歲4例。所有病例術前均有心血管、呼吸、消化、內分泌、泌尿、精神及神經系統疾病,同時并發高血壓病、冠心病、肺心病35例。其中股骨頸骨折股骨頭置換術76例,膝關節及脛腓骨折手術30例。
1.2 麻醉方法
術前靜注咪唑安定5 mg,病情危重、精神恍惚者術前不用鎮靜藥。入手術室持續監測心電圖、無創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并持續低流量吸O2。麻醉前開放靜脈輸入平衡液,隨機分為觀察組(A組)小劑量羅哌卡因腰-硬聯合麻醉53例,對照組(B組)單純硬膜外麻醉53例。觀察組病人側臥,取L2-3或L3-4椎間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后,腰麻針通過硬膜外穿刺直達蛛網膜下腔,注羅哌卡因1.2 mL(9 mg),加生理鹽水至2 mL,拔出腰穿針,硬膜外腔頭向置管,若手術時間延長,硬膜外腔注羅哌卡因試驗劑量3 mL(22.5 mg)。對照組取L1-2尾向置管或L2-3頭向置管,擺好手術需要的體位,硬膜外腔分2~3 次注入羅哌卡因6~8 mL(45~60 mg),最高阻滯平面中位數為T10(T8~T12)。
1.3 觀察和監測
采用體表針刺法測定感覺阻滯平面,采用改良Bromage評分系統評定下肢運動阻滯情況并觀察記錄麻醉前及麻醉后5、10、15、20、30 min的SBP及HR的變化和術后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數據與均數±標準差(x±s)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組患者年齡、體重、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略)
兩組間感覺阻滯顯效時間、達最高阻滯平面時間、運動阻滯顯效時間、達最大運動阻滯時間,A組明顯快于B組,經t檢驗表明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果見表2。表2 2組患者感覺和運動阻滯情況(略)
麻醉后SBP與麻醉前相比較均顯著降低(P<0.05),但兩組間SBP和HR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3。表3 2組SBP、HR變化情況(略) 2組術中靜脈阿托品、麻黃堿的例數及晶體、膠體液輸入量、出血量和尿量比較,應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無顯著性差異(P>0.05),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表4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略)
3 討論
羅哌卡因是一種長效酰胺類局麻藥,對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毒性低,具有運動神經阻滯起效慢、效能弱、運動感覺明顯分離現象、對呼吸影響小等特點[1]。通過對A組老年病人下肢骨科手術腰—硬聯合麻醉的觀察,麻醉經過平穩,生命體征穩定,證明小劑量羅哌卡因可安全應用于蛛網膜下腔阻滯。正常成人蛛網膜下腔阻滯用藥一般介于8~12 mg之間,老年病人應用小量即可。本組應用8~9 mg,同樣取得手術麻醉滿意效果。有文獻報道,對下腹部以下手術推薦劑量為15 mg(其作用強度相當于布比卡因12 mg)[2]。
老年病人因術前并發多種疾病和重要臟器功能減退,術前合并癥100%,而麻醉及手術過程中需引起特別重視的是心血管系統功能穩定,只有循環功能相對正常,才能保證心、腦、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正常。由于術前臥床時間較長,飲食攝入量減少,以及術前禁飲食,均可引起血容量的相對不足,單純硬膜外阻滯用藥量需相對偏大才能達到麻醉效果。麻醉區域血管擴張,術中尤其股骨頭置換術擴髓腔時,失血量較多,加上骨水泥作用,都可引起心輸出量不足,血壓下降。腰—硬聯合麻醉,小劑量的羅哌卡因蛛網膜下腔注射,保留了脊麻起效快,鎮痛與肌松完善的優點,也便于調節麻醉平面,防止麻醉平面過高,經硬膜外導管追加局麻藥可彌補單純脊麻阻滯時間不夠的情況。此種方法麻醉效果可靠、生命體征穩定、消除或減少病人痛苦、方便了手術操作。即使硬膜外腔注藥也是試驗劑量,就能達到麻醉效果。對BP幾乎無影響,術后運動功能恢復快。適應于老年病人下肢骨科手術,是一種較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