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業自主發展過程中的技術創新研究:經濟史的啟示
李毅
(二)自主創新與制造業自立發展的內在聯系。 1.把握完整的工業技術基礎上的發展主導權。由于創新是較引進更深一層次的發展手段,日本諸多的成功企業均視創新為企業乃至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決定性環節,最重要的生產經營活動。他們普遍認為,鑒于特殊的歷史背景,日本的工業技術多是模仿歐美發展起來的,如果僅停留在模仿上,即使模仿的再好也只能跟在別人后面爬行,如果完全照搬歐美的做法,那么倒閉的只能是日本企業。于是各企業與引進的技術結合,謀求通過不斷的產品、工藝及其組織創新,實現制造業的強盛和自主發展。“勇于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的挑戰者索尼,就是在這一認識下出現的創新型企業。正是將發展的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做法,使這個建立之初僅有500美元資本、20名職工的小企業,通過接連不斷的創新活動,迅速成長為世界電子企業的巨人。這種獨立性還集中體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所采用的各種新技術獲取方式上,即合資合作以股權換技術;購買專利技術許可;獨自進行現有的技術改造和獨立從事新產品的市場開發中。“即使是那些選擇與外國公司合作的企業,也不僅僅是現成的外國觀念的被動接受者。例如,當時以51%的股份出售給通用電氣公司的東京電氣公司,就拒絕了通用方堅持研究應由美方進行,日方僅負責后期開發和集中生產的主張,日本企業認為,技術創新是為了日本的國家利益,必須獨立建立自己的實驗室。選擇購買專利的企業,更是隨自身創造能力的提高而減少對專利技術的依賴,依靠不斷增強的獨立性,從世界工業的最新發展中捕捉信息,從而開發出自己的生產技術。這種情況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日本化工企業中較為普遍。它表明日本的企業從開始就將現代制造業的發展建立在自主的基礎上。 2.充分發揮自身特長的發展主動權。進入引進之后的更高層次創造,在創造中建立自己的品牌、自己的技術特色和自己的產業優勢,引領日本制造業走出亞洲、走向世界。在制造業的生產方面,與引進相比日本更擅長于創新。靠創新日本以自己的技術進步方式踏上近代工業化的歷史行程,靠創新日本以自己所擁有的獨特優勢創造出一個當代的制造業大國。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汽車制造業的發展,是從經濟恢復時期引進國外的裝配技術,通過創新來實現外國車型的國產化開始的。在20世紀60年代前半高速增長期的大批量生產體制中,它靠國產新車型在質量和性能方面的創新,使日本的小汽車開始躋身于國際市場。在隨后的經濟增長過程中日本加快創新的腳步,打造車身設計和控制排污方面的技術優勢。最終以環保節能、經濟實用為特點在國際市場上勝出。晶體管技術是美國實驗室首先發明,但日本企業憑借它對該項技術應用前景的準確判斷,在晶體管發明僅有四年,在發明者本國還只限于用來生產助聽器一類產品之時,就將其高質量的創新產品——晶體管收音機推向世界,從而引發了一場消費領域的電子革命。隨著日本企業對半導體收音機、收錄機和電視機產品的開發,以及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使電子產品小型化、高性能化和價格低廉化,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電子技術擁有國。同樣,機器人技術是在1968年通過日本公司與美國企業合作的途徑傳人日本的,1970年日本就研制出第一臺國產機器人。經過此后一系列創新與開發努力,今天最高水平的機器人產品已成為日本的專利,日本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機器人技術最先進的國家。與這種技術創新相聯系的是生產工藝及其生產組織的創新,聞名于世乃至為歐美企業效仿的豐田生產方式,就是典型的例子。正是借助于不懈的努力和生產過程的經常性創新,憑借嵌人人們頭腦中的主動發展意識,日本才得以在較短的時間里完成追趕歐美的歷史任務,在工業技術領域與美國、德國并駕齊驅,進而確立起制造業在國際競爭中的歷史地位。 3.發展模式的靈活選擇權。在日本,無論是企業還是地域的引進與創新活動,都是基于國家的資源條件和人力資源特點進行的。鑒于日本國情的明顯特點,即國土狹窄、資源匱乏;但以人口數量、預期壽命、經濟活動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以及萬人平均在校大學生數為主要標志的人力資源豐富,日本的技術引進和創新,從來都是圍繞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和最大限度地保護與利用現有資源為中心展開的。如與歐美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