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犯罪
佚名
全球化(globalization)越來越成為時髦的名詞。加入WTO,人們把這看作是中國正式進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但實際上,WTO只是一個國際貿易組織,其主要職能限于國際商貿和商貿的協調范圍。WTO并不是全球化的標志,中國加入WTO,也并不意味著中國進入了全球化的行列。全球化究竟應該有什么樣的含義,它所描述的是怎樣一種世界形勢,這是我們需要認真地加以探討的。本文的目的就是想在探究全球化的真正含義的基礎上,進而探討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犯罪。
一、經濟全球化問題
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世界的一種性現實,還是尚處于形成之中,或者實際上不可能實現?面對這樣的復雜問題,我們要理清頭緒,就必須首先弄明白什么是全球化。
吉登斯① 把全球化與性(modernity)密切地聯系在一起,認為全球化是現代性發展所導致的結果。他認為,“概而言之,全球化的概念最好被理解為時空分延(time-space distanciation)基本方面的表達。全球化使在場和缺場糾纏在一起,讓遠距離的事件和社會關系與地方性場景交織在一起。我們應該依據時空分延和地方性環境以及地方性活動的漫長的變遷之間不斷發展的關系,來把握現代性的全球性蔓延。”“現代性必須理解為一種辯證的現象,在一種時空分延關系中,一極的事件會在另一極上產生不同甚至相反的結果。”“至少就某些抽離化機制的后果而言,全球化意味著沒有人能‘逃脫’由現代性所導致的轉型:如由核戰爭或生態災難所造成的全球性風險。”[1] 在吉登斯看來,全球化并不僅僅是經濟的全球化,全球化是既是的、技術的、文化的,也是經濟的。
隆沃思② 把全球化定義為“全球經濟體系的形成”,認為“這是一項革命,使家能夠在世界任何地方籌募資金,借著這些資金,利用世界任何地方的、通訊、管理和人力,在世界任何地方制造產品,賣給世界任何地方的顧客”。“真正的全球化經濟體系,是把全世界變成單一經濟體,其運作方式與一個國家的經濟體毫無二致。在這個全球經濟體系里,貨幣、商品、服務、工作和人民可以在各國間自由流通,就像任何資源在美國各州間往來自如一樣。”從這個意義上說,全球化并沒有實現,“路途還很漫長”。[2] 隆沃思認為,在全球化的經濟體系里,金錢的能力非常巨大。他引用法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萊的話,“全世界已變成一座大賭場,賭臺從地球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因而把經濟全球化稱作是“全球大賭場”。但他又指出,在經濟全球化之外,全球化還是一種思想觀念,甚至可能是一種比全球化本身更令人駭怕的全球化論調。這種論調可以成為雇主壓迫員工的利器。[3] 至于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后果,首先是造成各經濟強國的危機,“全球化的浪潮首先侵襲美國,對美國造成的沖擊也最強。”在第一世界的資本主義的政治和經濟力量已經贏得勝利的時刻,資本主義面臨全球化的挑戰。這個挑戰雖不像蘇聯的威脅那么攸關存亡,卻更為錯綜復雜。[4]
博格斯③ 認為,在某種程度上,經濟全球化明顯是跨國公司的經理們有意為之,其目的是把它當作反霸權的反抗性力量,從而抵消政治干預的作用。他引用本杰明。巴伯的話說,“現在看來,無約束的市場經濟的經濟極權主義正試圖(以任何代價)控制政治、社會和文化,從而滿足支配一切的市場的需要”。不斷鞏固的公司資本主義全球化,一方面帶來了較大程度的經濟、技術和文化的整合,另一方面也導致了急劇的社會分化、城市衰落、生態危機以及地區戰火的蔓延。[5] 因此,在博格斯看來,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的經濟全球化所導致的是社會的混亂和分裂,是自啟蒙運動以來包括公民參與、公共利益、政治責任、社會治理、社區關注等重要的自由民主的傳統政治的衰敗和終結。
瑟羅④則認為,由于技術、和通訊方面的變化,當今世界上的任何產品可以在任何地方生產并且可以銷售到任何地方去。國別經濟逐漸消失。全球性的工商企業和國家政府之間出現了實質的分離,前者懷有世界眼光,后者則集中注意“他們的”選民的福利。國家在分裂,區域性貿易集團在發展,全球性經濟變得聯系更加緊密。因而,世界進入了“一個沒有在經濟上、政治上或軍事上占主導地位強國的”。[6]
魯格曼⑤ 卻說,事實上,全球化只是一個神話,它從來沒有真正發生過。他認為所謂的經濟全球化是由跨國公司推動的。“跨國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MNEs)是國際商務的引擎,但是它的思維區域化,行動本地化。”“跨國公司繼續在國際商務舞臺上扮演領導者的角色。它們的經營以美國、歐洲和日本三極(triad)為基地,并處于商業中組織高附加值活動的軸心位置。全球化過程為三極和管理所驅動。政策、文化、法律等相關問題間接地被上述因素所,但是這些間接結果不應當同國際經濟活動的驅動者-跨國公司相混淆。” [7] 魯格曼給全球化所下的定義是“跨國公司跨越國界從事外國直接投資和建立商業網絡來創造價值的活動”。他不同意吉登斯等人把全球化理解成政治的、技術的、文化的和經濟的等多維的觀點,認為這是“完全曲解了跨國公司在全球化中的關鍵性的驅動作用”。他認為,跨國公司既不是鐵板一塊,也沒有過多的政治方面的權力,以美國、歐洲和日本三極為基地的跨國公司在各種產業部門和貿易服務上為全球市場份額和利潤而競爭。他嘲諷一些學者認為跨國公司在WTO管制的全球自由貿易系統中經營,指出,“實際上,WTO只是一個主要由貿易法律師組成約200人的秘書處,并且它的職責是呼吁申訴法庭對成員國之間的貿易糾紛進行處理”,它基本上是一個活躍的準審判實體,而不是自由貿易的決策和強制執行機構。[8]
西方學者這些分歧頗大的觀點和見解,能讓我們領悟到一些什么?全球化到底是當今世界發展中的客觀現實,還是只是國際經濟勢力借助理論和輿論的一種經濟造勢,或者是國際政治經濟發展形勢中的一個令人懼怕的巨大魔影?我們難以得出恰當的結論。但從一些學者的具體的論析之中,我們應該對這樣幾點有較為明確的認識:(1)由于技術、交通和通訊方面的變化,當今世界上的任何產品可以在任何地方生產并可以銷售到任何地方去;(2)跨國公司跨越國界從事外國直接投資和建立商業網絡以創造利潤;(3)跨國公司和國家政府出現了分離,成為一種逐漸超脫出國家政府權力管轄的國際經濟勢力;(4)全球性商貿活動的廣泛開展和劇烈競爭,需要WTO這樣的全球性貿易協調組織;(5)全球性經濟的發展必然對全球的政治、文化等產生影響。
但我們從上述幾點中并不能必然得出經濟全球化確實存在的結論,尤其不能武斷地宣稱,經濟全球化已經造成了政治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全球化。因為,在當今世界,以下事實的存在也是顯而易見的:
民族國家的多樣性及其沖突的復雜性;
國家政府權力的強大以及各國家政府之間的矛盾;
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以及意識形態對抗;
各種不同的地區利益集團的發展;
各國國內的階級分化和國家間的貧富懸殊;
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
……
二、全球化與信息化
麥克盧漢的地球村(the global village)概念已經家喻戶曉,也幾乎成為全球化的代名詞。地球村概念最早就是從媒介(信息)的意義上提出來的。“全球化與資訊時代的來臨關系密切,雖然全球化造成的一切,并不全是科技所致,可是若沒有電腦、微處理器和通訊衛星,全球化不可能實現。”[9] 這就是說,是信息時代的到來,促成了經濟的全球化,或者說,經濟全球化是以全球信息化為支撐的,是芯片和處理程序支撐了全球的信息化,進而支撐了經濟的全球化。當然,經濟全球化又反過來促進著全球信息化的進一步飛速發展。
信息(information)的原義是指通知、報告、消息、情報、知識、見聞、資料等等。有觀點認為,今天的“信息”一詞應該特指有目的地標記在通訊系統或機的輸入上面的信號。但這應該是“電子信息”一詞的含義,“信息”應該有更寬泛一些的含義。盡管全球信息化主要是以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支撐,但實際上,電子信息技術設施設備所傳輸的電子信息只有在轉化為能被社會生活中的人所接受、理解和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信息之后,才能真正在社會生活之中發揮其作用。所以,一方面,信息化可以理解為電子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信息量巨大化、傳輸速度快捷化和信息傳輸的交互化;另一方面,我們應該看到,信息化也意味著社會生活對于信息的高度依賴化和人們觀念中對于信息的膜拜化。但人們高度依賴和膜拜的并不僅僅是電子信息,而是通過各種信息傳播工具傳播的各種各樣的信息。
在所謂的經濟全球化之中,各跨國公司在國外的直接投資和貿易,其謀取利益的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對于世界各國經濟信息(以及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信息)的把握。在隆沃思的描述中,全球貨幣市場和全球股票市場實際上是國際大投資商們利用現代科技所提供的通信條件而進行的規模宏大的投機性大搏擊。“交易商只要眼明手快,就能夠利用所謂的‘市場異態(market anomaly)’賺錢。這種做法稱為套利,買進賣出毫不考慮資產的價值,靠的是價格微小的波動,并相信在某個地方,總是有某人會犯錯誤,造成這種價差。……這個游戲中的贏家,是動作最敏捷,而且擁有最佳科技的人。”“正如交易商的電腦不斷搜尋全球市場,一發現可趁之機立即下手,全球投資者也在全球經濟體系中不斷尋找低成本、高生產力和最大的利潤。”[10] 1995年,英國巴林銀行駐新加波首席交易員李森(Nick Leeson)下注290億美元購買東京股票指數漲跌的衍生性商品,企圖坐收巨利,結果賠掉了10億美元,從而使巴林銀行因周轉不靈而宣告倒閉。這是這種全球性投機搏擊中的失敗的例子。這種全球性投機中的成功典型是喬治。索羅斯對東南亞的金融進攻。[11] 但索羅斯的成功卻帶來了億萬人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