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及對策
孫曉靜
摘要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傳統的關稅壁壘日益削減,綠色貿易壁壘以其鮮明的時代特征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主要關卡。西方發達國家為保護本國市場,借環保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筑起綠色貿易壁壘,嚴重阻礙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從綠色壁壘產生的條件及特點出發,分析了其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并提出跨越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綠色貿易壁壘;農產品出口;影響;對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decrease of traditional tariff barriers,Green Trade Barrier(GTB)has become the main toll-gat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set up GTB to carry out trade protection in the name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Its real parpose is to protect domestic market.It has seriously hindered expor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Beginning from factors and characteristics produced by GTB, 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export in China was discusse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break through GTB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Green Trade Barrier;agricultural product export;influence;countermeasure 目前,綠色貿易壁壘已經成為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障礙,受綠色壁壘限制的產品范圍由水產品、禽肉等動物源性產品擴展到蔬菜、水果等植物產品和加工產品,幾乎涵蓋了我國出口的所有農產品。尤其是2006年,歐盟、日本相繼實施新的食品安全法和農殘檢測標準,大大抬高了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技術門檻,造成我國農產品出口持續下降,直接影響了農民的生產和生活,進而影響到我國農業的全面發展。 1綠色壁壘產生的條件及特點 綠色貿易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領域,進口國以保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維護人類和動植物生命健康和安全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或禁止進口的貿易措施。由于發達國家所采取的這些措施復雜而嚴格,對發展中國家產品的出口構成綠色貿易壁壘。 綠色壁壘具有其他非關稅壁壘所不具有的特點:①名義上的合理性。綠色壁壘是以保護環境、自然資源和生命健康為借口建立起來的,有效利用了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潮流,抓住了人們關心生態問題的心理,迎合了綠色消費的浪潮,從而以一種理所當然的姿態為發達國家所利用。②保護方式上的隱蔽性。綠色壁壘是利用環保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回避了分配不合理的分歧,不易產生貿易摩擦。③保護內容上的廣泛性。綠色貿易壁壘具有廣泛的保護傾向,不僅對產品本身的質量,而且對產品從生產前的設計一直到消費后的最終處理都有限制。近年來產品貿易范圍擴展到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等領域,呈現出無所不包的態勢,因此給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與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嚴重的影響。④實施效果上的歧視性。有些國家根據在貿易過程中掌握的對方實際情況,不斷更換檢驗標準和檢驗設備,通過制定更高的標準來達到抑制進口的目的,從而削弱競爭對手的競爭實力,嚴重扭曲了國民待遇原則[1-2]。 2綠色貿易壁壘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 在綠色貿易壁壘實施中,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采取的綠色壁壘措施,由于出于某種特定的目的,而演變成一種技術壁壘,從而限制外國農產品進入本國。尤其是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憑借其在科技、環保等方面的優勢,設置的以綠色技術標準、綠色檢驗檢疫制度、綠色包裝和標簽等為主要內容的綠色貿易壁壘極大地阻礙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 2.1降低了農產品出口績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產品出口大約每年增長5%左右。但近幾年來,隨著綠色貿易壁壘的擴大和強化,農產品出口呈下降趨勢,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份額減少,有逐漸被具有農產品出口相似性的其他發展中國家擠占的危險。 根據商務部調查顯示,2005年受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最嚴重的是農產品和食品類,其中41%的出口企業受到影響。2006年農食產品是受影響的第二大行業,占我國因技術性貿易措施造成的直接損失總額的23.77%。 2.2降低了農產品的競爭優勢 有學者認為,綠色貿易壁壘的作用機制是通過設置很高的綠色技術標準,增加環境標志認證、綠色檢疫手續,提高通關周期和通關難度進而達到設置進口障礙的目的,短期作用表現為直接限制進口,長期作用表現為提高進口商品的成本[3]。由于我國出口商品中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比重較大,其競爭優勢在于成本低、價格便宜。綠色貿易壁壘的實施,使出口商品的研制開發成本、生產成本、包裝成本、流通成本、認證檢驗成本等開支提高,改變了以往的貿易條件和比較競爭優勢,影響了外貿出口的經濟效益。入世以來,我國從水產品、禽肉等動物源性農產品到茶葉、花生、蔬菜等植物產品、加工產品,幾乎所有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都面臨綠色貿易壁壘的限制,從而使得優勢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逐步喪失[4]。 2.3對我國農產品實施“綠色壁壘”的國家增多 目前,我國出口重心仍然集中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而這些國家是全球環保意識最強、環保標準最高、環保執法最嚴的國家,因而其綠色貿易壁壘種類最多,限制與懲罰性措施最嚴。 出于貿易保護考慮,往往一個國家設置一項新的綠色貿易壁壘,很快就會被其他國家效仿。如2003年1月底,歐盟國家以食品安全為由對我國的動物源性食品進行封關,此舉也導致瑞士、挪威等國相繼對我國該類產品封關,德、日、韓等則相繼提高了檢驗標準,沙特阿拉伯也暫停了對中國此類產品的進口。 2.4加劇了我國與其他國家的雙邊及多邊貿易摩擦 由于綠色貿易壁壘而引發的貿易摩擦,對雙邊、多邊貿易關系甚至外交關系都產生消極影響。發達國家所設置的綠色貿易壁壘大都是根據自己的科技和環保水平來制定的,因而發達國家的農產品比較容易進入發展中國家,而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進入發達國家則相當困難。農產品出口前經我國產品質量檢驗檢疫機構檢測合格的產品因為沒有達到其他國家規定的標準,被禁止出口、退貨和索賠事件屢屢發生,這對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形象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在這種形勢下,國內標準與其他國家標準的差異就會引發貿易摩擦,影響到雙方貿易關系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