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名牌戰略推進福建新型工業化進程
佚名
作者:中國華陳章旺盧蔚霖
摘 要:分析了福建省新型工業化進程,探討了實施名牌戰略對推進福建省新型工業化進程的作用。指出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加大對名牌產品的扶持力度;圍繞發展產業集群,加大名牌培育力度;強化名牌產品管理。 關鍵詞:名牌戰略;產業集群;福建新型工業化 實施名牌戰略,是加快產業集聚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等重大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將有力推進福建新型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做好福建省品牌工作,實施品牌戰略,是凸顯福建在全國區域生產力布局中的區位特點和優勢,推動福建省經濟發展與加快福建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重要路徑之一。 1 福建省工業化進程評析 工業化是指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及其就業人口比例不斷下降,工業及其就業人口比例不斷上升,整個社會經濟從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發展的過程。按照國際慣例,工業化進程一般是從人均GDP、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城鎮化水平四個方面衡量。 1.1 人均GDP 按照世界銀行經濟學家錢納里等人劃分標準,工業化初期人均GDP為1060-2120美元,中期為2120-4230美元,后期為4230-7940美元按。2007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9075.16億元,首次突破9000億元大關,人均GDP為25424元。按目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6.90:1換算,福建省人均GDP為3685美元,工業化處于中期階段。 1.2 產業結構 按照西蒙o庫茲涅茨的三次產業結構與工業化階段對比,工業化初期一次產業比重高于20%;到工業化中期,一次產業比重降到20%以下,且二次產業比重高于三次產業比重;進入到工業化后期,一次產業比重降到10%,二次產業上升到最高水平后比重相對穩定或有所下降,而三次產業比重處于上升階段。 2007年,福建省三次產業全面增長,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4.3%,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1.5%,比上年下降了0.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18.7%,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9.7%,比上年下降了0.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3.6%,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8.8%,比上年提高了0.4個百分點。由此可以看出福建省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 1.3 就業結構 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勞動力的就業結構是衡量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指標,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勞動力將由一次產業轉向二次產業,再由二次產業轉向三次產業。據配第-克拉克的勞動力產業分布表條件可以判定,福建省自改革開放以來,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從1978年75.1:13.4:11.5轉變為2007年32.7:35.1:32.23,這反映了福建省工業化階段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 1.4 城鄉結構 一般認為,在工業化前的準備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業化的實現和經濟增長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間;在工業化后的穩定增長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至2007年,福建省城鎮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為48.7%。這說明福建省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但與國際水平比較還處于較低水平。 2 福建省實施名牌戰略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2.1 福建省實施名牌戰略現狀分析 據福建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提供的數據,截至2007年底,福建省共有100個中國名牌產品、66個中國馳名商標,267個國家免檢產品,1026個福建名牌產品,1148個福建著名商標,18家企業獲得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有23個具有明顯地域特征的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福建省擁有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免檢產品及出口名牌的數量已連續4年位居全國第五位,并因此躋身名牌大省行列。 在我省歷年獲得的中國名牌產品中,產業集中度高的行業如紡織服裝、旅游鞋、水暖器材、食品等都擁有“中國名牌”。產業集中度高并在全國具有相對優勢的主要有三類:旅游鞋產品占全國同類中國名牌產品的80%;紡織服裝產品約占全國同類中國名牌產品的10%;水暖器材的總產量約占全國的35%,經銷量占近60%。 2.2 福建省實施名牌戰略存在的問題 福建省爭創中國名牌工作雖然取得了較好成績,位次在全國也居前列,但與廣東、浙江等長三角、珠三角發達省份相比,我省的名牌產品在數量、規模、市場占有率、技術含量、產品附加值、品牌影響力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 2.2.1 名牌企業整體規模較小 我省獲中國名牌產品數雖處于全國第五位,但與第四位的江蘇省比相差1倍多,并有進一步拉大距離的趨勢。而與第六位的上海沒有拉開距離。同時,名牌企業的整體規模也較小。2007年,全省41個中國名牌產品,2006年總銷售額為556億元,每項平均年市場銷售額為13.56億元。2007年的中國世界名牌評選,我省企業沒有一個自主品牌能夠達到年市場銷售額達100億元、出口額達5000萬美元的申報條件要求。 2.2.2 勞動密集型的名牌產品居多 我省的中國名牌產品有三分之二以上為鞋服、傘、食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這些產品的技術含量較低,核心競爭力不強,容易受到市場、原材料等因素的影響。 2.2.3 品牌運營能力不強 部分名牌企業還停留在爭“名牌產品”稱號上,實施品牌發展戰略的意識不夠、能力不強,不能有效地進行品牌運營和產品技術創新。 2.2.4 區域間發展不平衡 從目前我省名牌產品群體的情況看,全省東西兩翼區域的差距拉大,泉州、廈門、福州、莆田成為我省中國名牌的主要集中地,4個設區市擁有的中國名牌產品占全省的88%,泉州市占到全省中國名牌產品總數的46%,其他地區則較為分散。 3 實施名牌戰略對福建省工業化進程的貢獻度分析 3.1 實施名牌戰略對培育產業集群的作用 福建省通過實施名牌戰略,培育競爭優勢明顯的“中國名牌(馳名商標)”企業,帶動了產業聚集,推進了產業結構調整,提升了產業鏈的整體質量。 3.1.1 引導培育了以福建重點產業集群為主力的名牌企業 廈華、福耀、龍工、七匹狼、安踏、達利園等一批著名品牌名揚全國,在名牌企業的帶動下,產業集群和區域經濟飛速發展,出現了諸如“紡織城”、“鞋都”、“水暖城”、“瓷都”等極具產業特點的區域品牌。 3.1.2 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優化配置 通過名牌產品帶動效應的發揮,推進名牌企業增加投入、資產重組、專業化生產與協作,擴大企業規模,促進了資源的合理流動和產業結構調整,拉動了福建經濟發展。 3.2 培育產業集群對促進福建工業化進程的作用 3.2.1 有力推動各縣市工業經濟的發展 福建省在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后,以產業集群建設為著力點,大力推進全省工業化進程。截止2005年底,福建省已初步形成大小產業集群60個,其中產值超百億的14個,比上年增加3個。同年,32個重點產業集群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3466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42.6%,比上年增長19.7%;完成出口交貨值1267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的48.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5個百分點。目前福建省已形成了石材、石雕,鞋業、服裝,電子、汽車等十大特色產業集群,且初具規模,已成為福建工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