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兩個層面——簡析馬克思主義對西方經濟學教學的指導
許光偉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經濟哲學;馬克思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現代經濟學
[論文摘要]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有兩個層面,馬克思經濟學是相對獨立的經濟理論體系。在堅持馬克思經濟哲學對于經濟自由主義批判的前提下,以馬克思經濟學為基礎,完全可以實現其對于現代經濟學的具體融合,進而決定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建設。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西方經濟學教學逐漸占據國內大學講壇的半壁河山,并有喧賓奪主之勢,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對這個事實的解釋有多種版本,夾雜著各種“理論偏好”。問題的關鍵不在于解釋本身,而在于真正能夠著手改造這個事實。因此從問題意識和導向出發,適時提出具有與時俱進性質的馬克思經濟理論研究綱領和范式,以捍衛馬克思主義十分必要。
1.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應首先體現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教學之中。盧卡奇喜歡引用馬克思“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的觀點,來強調理論和實踐的內在結合,并以列寧為例鼓吹它的必要性。盧卡奇說:“只有當意識同現實有了這樣一種關系時,才有可能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統一……這種局面實際上隨著無產階級進入歷史而出現了。由此,在盧卡奇這里,歷史、理論與階級意識是直接同一的,從而“理論”被賦予特殊涵義:不是一般的知識體系,而是作為無產階級的理論化了的階級意識的那種認識。盧卡奇的認識存在內在的邏輯缺陷,他把實踐從屬于理論,實際上僅指“理性實踐”,相對割裂生產實踐與理性實踐的內在關聯,因而相應缺少對勾連兩者內在聯系的中間環節的研究,而后者實際上就是通過具體化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來完成的。
2.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是“實踐的意識形態”。馬克思同樣強調這樣一句話:“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如何理解這句話的真實涵義?阿爾都塞把馬克思的哲學生產方式看作“新型的哲學實踐”,并通過例舉馬克思關于辯證法的兩重觀念,認為它客觀存在著兩個層面:一方面與辯證法的“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相適應,哲學執行和完成的是革命批判理論功能;另一方面,與辯證法的“使現存事物顯得光彩”相適應,哲學執行和完成的則是實證批判理論功能。阿爾都塞不適當的理論高揚了哲學的革命批判性。簡而言之,與前者相適應的是政治經濟學的經濟哲學研究層面,與后者相適應的是政治經濟學的經濟學研究層面,從而政治經濟學作為完整的經濟理論體系不過是作為“實踐的哲學”而存在,進一步,就其作為實踐與哲學(哲學的意識形態)的理論與邏輯中介而言,它在理論形態上即可以被規定為“實踐的意識形態”:以實踐為基礎的哲學+相應的方法論。
3.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偏離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傾向,其實質是沒有正確處理好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理論辯證關系。單純的經濟學層面不能夠解決“認識的彼岸性”問題,因此,“認識的彼岸性”問題的解決毋寧是相關于共產主義秩序的理論建設過程,它顯然是在不斷發揮馬克思經濟哲學對于馬克思經濟學乃至于現代經濟學的特別的理論指導功能的過程中才能夠得以漸進完成的。由此決定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內在的辯證關系是:(1)兩者并非不具有可融合性,而是經由經濟學層面進行;(2)馬克思經濟學對于現代經濟學的融合,必須以馬克思經濟哲學對于經濟自由主義的理論批判為前提基礎和條件;(3)進一步,必須實現馬克思經濟哲學研究層面對于經濟學研究層面的現代的理論指導,或者說從理論形式而言馬克思經濟哲學研究層面實質也是一個“未完成體系”,它的進路則是經由勞動價值論的不斷的現實擴張和理論擴展。
4.要把西方經濟學中客觀存在的有益的“個別理論、個別結論、個別方法”進行適當的理論和邏輯整合,達到能夠直接為我所用的理論目的和功用。馬克思沒有根本拋棄“一般、特殊、個別”的一般研究,恰恰相反,而是在經濟個別的“最豐富的具體發展的地方”,相對抽象出經濟學二重性的一般原理,用以指導經濟個別的理論研究、因此,在對西方經濟學(作為一個理論體系)進行總體理論否定的同時,應注重對經濟個別進行框架性的汲取,從而建立有效的理論形態的經濟學方法論體系。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與時俱進的內涵體現于兩方面:一是在方法論方面予以整理,把哲學方法論轉換為經濟學方法論,這就是“哲學向數學的轉化”,解決辯證邏輯與形式邏輯的內在結合問題;二是把馬克思經濟理論體系具體化,需要進一步把“數學”具體化為通俗的經濟理論體系,這就是辯證邏輯指導實踐應用的問題。兩者決定應整體采取科學抽象法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切實加強馬克思主義對西方經濟學教學的工作指導。
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層面的實質涵義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層面有兩種實質涵義:一種是馬克思本人的既有的明確理論闡述;一種是理論形態的政治經濟學。
就第一種涵義而言,如果馬克思對于經濟哲學層面的探索研究起始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初顯于《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完成和止于((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的話,那么馬克思對于經濟學層面的真正探索起始于1859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逐漸完備于《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最終成熟于《資本論》。一部完整的《資本論》就是馬克思本人開始創建并完成政治經濟學的整體大廈的理論歷程,就是將經濟哲學層面的探索研究推進到經濟學層面并予以完美結合的邏輯范本,是馬克思本人對于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本身精髓的最好闡述。這說明:(1)馬克思對于政治經濟學體系研究層面的區分是整體嵌人方法論的體系層次性之中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的實質與精髓是為確立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提供內在根據;(2馬克思經濟哲學層面的研究以廣義體系為中心線索,并利用這一成果最后促成了《資本論》寫作計劃的確立;(3)馬克思經濟學層面的研究以狹義體系為中心線索,而以成熟體系的研究極大地揭示了技術與資本互動的歷史關系和理論意義。只要不是固守于馬克思的狹義體系,相反,而是把馬克思關于這一成熟體系的基本的理論構想嵌人廣義過程之中來理解和掌握,把政治經濟學研究層面的相互放人轉化為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辯證邏輯來理解和掌握,則狹義過程不過是嵌人廣義過程演化環節的一個歷史段落。
就第二種涵義而言,理論形態的政治經濟學決定和體現于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的體系層次性:(1)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是由“對象、結構和總體”的邏輯上升的環節和層次,以及對象的二重性、結構的二重性和總體的二重性所構成的具體化的概念體系;(2)馬克思以勞動一般提煉對象的二重性,表明唯物史觀與勞動價值論之間具有相互放人的語境和語義功能,而對應以資本一般提煉結構的二重性,則表明勞動價值論的產業分析視角與企業分析視角本質上是內在統一和結合的;(3)馬克思總和以生產一般提煉總體的二重性,表明勞動的物質規定對勞動的社會規定的上升最終相應就會在理論邏輯上生成本體論、實體論、價值論的研究路徑。
基于前者的分析,可以整體描繪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層次為:(1)廣義的方法論層次是方法的集合層面(方法論體系的規律性方面)與集合位次(方法論體系的實現形式方面)的統一,決定整體的方法論體系必然體現于方法集合的不同層次—根本層次、基本層次、具體層次的禍合或者它們的一個側面;(2)根本層次提煉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唯物史觀硬核,賦予勞動價值論的“雙層科學研究綱領”性質,直接決定基本層次提煉的是理論形態的經濟學方法論:科學抽象法+實證分析方法,規定理論形態的經濟學基本方法論體系;(3)具體層次提煉的是科學抽象法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實證分析方法的重建,即要求科學抽象法承擔雙重的理論任務:一是把生產實踐通過本質一規律分析模式理論歸納為科學假設;二是把科學假設再通過假設一結論分析模式理論演繹為可檢驗的具體化假說體系,從而最終理論實現理性實踐和生產實踐的內在統一(如圖)。
評價: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廣義地作為理論形態的政治經濟學是實踐、哲學、經濟學與方法論的高度統一,從而在馬克思體系中經濟學僅僅被視為理論應用和方法應用,決定其必須在經濟哲學的理論指導下實現由認識主體對行動主體的轉向。另一方面,馬克思經濟學的相對獨立地位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作為相對獨立的發展體系提出理論訴求,因而勞動價值論的基本歸屬顯然仍然是生產關系,但根本歸屬則應該是唯物史觀與勞動價值論的相互放人,并且,準確的說乃是唯物史觀本身。
三、馬克思主義對西方經濟學教學的指導途徑
1.加強馬克思經濟哲學對于經濟自由主義的理論批判。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欠缺不在于“經濟哲學層面”的研究缺失,而在于缺乏適當的價值理論作為中介,使得由經濟哲學至經濟學的理論進路簡單成為一部經濟哲學外化的邏輯史,從而使經濟學簡單成為經濟自由主義自我演化的理性擴張工具。即在神學階段,古典主義把價值看作自然的存在,因而自然秩序與勞動是等同的,信奉勞動價值論與“看不見的手”原理并行不悖;而在形而上學階段,價值轉而成為對絕對律令的反動和超越,因而人的視闌與效用是等同的,決定新古典主義信奉的是效用價值論,并逐步完成了由“基數效用論”至“序數效用論”的形式邏輯轉化;直至在理論實證階段,價值可以進一步被看作“非存在”,它的理論拓展方向和空間是致力于發展一個沒有價值理論作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理論體系,意味著實證主義經濟學必然要以交易費用范疇完全取代價值范疇。由此推之,所謂的“純粹經濟學”的理論提出及其構建過程,其實質乃是經濟哲學逐步理論奴役經濟學的過程,從而它的本質內容是經濟哲學與經濟學的直接二合一的經濟理論體系,進一步決定必須以勞動價值論對效用價值論的理論和邏輯的揚棄作為馬克思經濟哲學徹底批判經濟自由主義的理論進路。
2.馬克思經濟學對于現代經濟學的直接融合。應以知識和內容層面為基本依托,努力實現馬克思經濟學對于西方經濟學中有益的“個別理論、個別結論、個別方法”的直接融合。這個基本工具乃是數學方法和手段。錢穎一強力推薦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工具—數學及其模型方法,進一步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數學和計量經濟學在經濟學研究過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數學強調邏輯一致性而計量經濟學強調現實一致性。實際上,那種以為數學方法只是西方經濟學的特有分析工具的認識是完全錯誤的,恰恰相反,數學方法是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工具,運用數學方法(包括計量經濟學)完全可以解釋、解決政治經濟學的具體理論與實際問題。圍繞這一共識,比如可以把西方經濟學中的斯密定理、楊格定理、科斯定理及相關的邊際分析方法、超邊際分析方法等重新納人勞動價值論的研究框架,邏輯演繹復雜(性)勞動與簡單(性)勞動協同創造價值的全部可能的路徑,奠基馬克思經濟學現代取向的發展。
3.馬克思經濟學對于現代經濟學的間接融合。以邏輯和方法層面為基本依托,進一步則應努力實現馬克思經濟學對于西方經濟學中有益的“個別理論、個別結論、個別方法”的邏輯整合。田國強歸納現代經濟學的假設一結論分析模式為五個基本組成:(1)界定經濟環境;(2)設定行為假設;(3)給出制度安排;(4)選擇均衡結果;(5)進行評估比較。第一、二部分涉及對不同理性經濟人的界定,屬于理論假設部分,第三部分涉及對不同理論模型或圖式的選擇運用,屬于理論模型部分,第四、五部分涉及對不同理論結果的篩選和評估檢驗,則屬于理論結論部分。這一理論概括的新穎獨到之處在于:客觀承認了經濟環境的外生性,并把不同的經濟理論、經濟流派或理論結果的生成正確地視為是對經濟環境進行不同的主觀判斷和理論界定的結果,但它本身仍舊是一個邏輯體系而非歷史體系,即客觀確認了現代經濟學的“純粹經濟學的學科屬性”。由此決定馬克思經濟學要完成對于現代經濟學的整體的理論吸納和改造,應先由內生化經濟環境人手,并經由本質一規律分析模式對假設一結論分析模式的方法打通,探索諸經濟學基本方法的理論實現形式。其中的關鍵點在于歷史地改造“經濟人”假設的抽象和符號式的非人格規定,把馬克思體系之內的“社會經濟人”的假設思想,作為當前批判以理性經濟人假設為基礎的現代經濟理論體系的出發點和內容本體。這同時說明馬克思經濟學對于現代經濟學的徹底改造和融合,必須經由方法論和理論批判作為前提基礎和條件,馬克思經濟哲學是發揮馬克思主義對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指導作用的必然中介。
四、進一步的建議
馬克思主義對西方經濟學教學的指導終歸要通過和以一定的教材媒介的形式進行,抓好教材的編寫和課程設計工作,是發揮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作用的重心所在和主要渠道。根據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層面可以相對分立的原理,堅持馬克思經濟哲學作為理論和方法指導的前提條件下,馬克思經濟學應具有相對獨立的理論地位,從而決定指導現行高校的政治經濟學教程的總體編寫和設計的原則應該是:
1.總體定位于“中級理論經濟學”的教學目標。馬克思經濟哲學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硬核”,本身不具體體現于內容層面,而體現于方法層面,它內嵌于和決定了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由此決定政治經濟學教學的理論水平不能定位過低和過于通俗、簡單,我們建議適時推出具有一定數理基礎、能夠準確代表馬克思主義真正理論水平的一本與時俱進的政治經濟學教材。
2.相對以“去意識形態”為具體的教學手法和手段。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的實質與精髓是為確立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提供內在根據,決定馬克思經濟學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及方法應用,其是直接作為“實踐的意識形態”或“行動主體”出現的,本身不直接承擔宣揚意識形態的理論功能,因而涉及科學抽象法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實證分析方法的相應的重建。
3.適度強調教材、教學的“數模化”與應用性。誠如恩格斯所言,馬克思本人是精通數學的,并且在這個領域有獨到的發現和做出了很大貢獻,表明哲學路徑經由科學的實證分析方法,完全可以轉換為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一門實證科學,由此決定適當和適度的建模分析技術以及實證工具和方法的使用,有利于深化理解政治經濟學基礎—唯物史觀與勞動價值論,可以充分發揮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的結合優勢,并通過數學與計量經濟學相結合的方法,使理論和邏輯的一致性高度體現于經驗和現實的一致性,使馬克思經濟理論整體具有較高的理論彈性和現實彈性,增強其對現實的解釋能力和應用能力。
總之,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必須以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為條件,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與時俱進又必須以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與時俱進為條件,所以需要在高度發揮馬克思主義對于西方經濟學教學指導作用的同時,把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建設視為當前重中之重的理論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