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大國崛起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述評

帥建林

內容摘要: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的現實主義學派認為,一個新興大國的崛起,必然會影響甚至打破現有的國際均勢格局,從而導致國際局勢不穩定甚至沖突。新自由主義學派認為,現實主義理論不適用于中美關系的現實,應該將崛起中的中國納入以美國為主導的世界體系。建構主義學派認為,一個崛起的大國也需要與其他國家建立積極的認同關系并被國際社會所接受。為此,一套較完整的大國崛起的國際關系理論思想體系已經形成。

關鍵詞:大國崛起 國際政治經濟學 現實主義 新自由主義 建構主義

國際關系理論思想體系

(一)現實主義學派的大國崛起理論

芝加哥大學教授漢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是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奠基之父”,也是“經典現實主義之父”。他在其著作《國家間政治—為權利與和平而斗爭》(1948)中精確地定義了國際關系范疇,宣告了美國二戰后外交思想范式轉型的開始。在國際社會中,國家的行為是由對權利的追求驅使的,國家利益只有通過權利才能得以實現。國際政治的動因就是對權利的追求。因此,權利之爭是“世界政治的核心內容”。

隨著世界政治經濟的發展和格局的變化,現實主義理論也在不斷豐富和完善。20世紀70年代,正值美國霸權地位的衰落和新興國家的逐步崛起,演繹出新現實主義學派。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肯尼思?華爾茲(Kenneth N. Waltz)是新現實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他于1979年出版的《國際政治理論》被認為是新現實主義的巔峰之作。華爾茲認為,國家追求的最終目標是安全。國家不應謀求權力的最大化,而應尋求權力的平衡。均勢理論的實質是主要大國間實力平衡的分配。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先驅者查爾斯?金德爾伯格在《蕭條中的世界,1929-1939》(1971)一書中率先提出了穩定論,后來由羅伯特?吉爾平加以系統完善提出“霸權穩定”論,認為霸權國可以利用自己的影響建立國際制度、提供世界經濟的穩定器、提供公共物品等從而實現均勢,從而保持國際局勢穩定;而新興大國的崛起會挑戰美國的霸權,引起不穩定。

米爾斯海默認為,如果中國成為一個經濟增長中心,它必然會把經濟實力轉化為軍事能力并主宰東北亞。當中國不斷增加權力時,中國的鄰國和美國都不會袖手旁觀,而會采取行動遏制中國,很可能通過組建一個均勢聯盟的方式達到此目的。結果是中國與其對手進行激烈的安全競爭,大國戰爭的危險常常環繞在它們頭上。因此,當中國的權力增長后,美國與中國勢必成為對手。

(二)新自由主義學派的大國崛起理論

新自由主義強調,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國家之間的經濟往來越來越緊密,全球價值鏈將國家間的生產要素整合起來,將全球生產系統連接在一起,一個產品的制造往往要在世界范圍之內由多個國家若干個工序協調完成。新自由主義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羅伯特?基歐漢(Robert O.Keohane)和約瑟夫?奈(Joseph S.Nye)在其專著《權力與相互依存》中,提出了“復合相互依存”的概念,為國際合作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他們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ce)的時代”。

冷戰結束后的國際局勢是,國家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不斷加深,非國家行為主體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不斷增強,軍事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相對下降,經濟成為國際關系中的主要議題。應該將和平崛起的中國納入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體系,是新自由主義學派必然得出的結論。

關于中國的發展及其對中美關系的影響,他們認為,自2002年以來,現實主義理論不適用于中美關系的現實。事實是,與經濟利益相關的一系列議題取代政治關系和軍事斗爭成為中美兩國關系的主軸。

(三)建構主義學派的大國崛起理論

首先,在國際結構方面。建構主義學派認為,國際體系是諸機構的集合體,而且諸機構是由諸規范所組成的實踐活動,當其構成的規范的一部分(或全部)發生改變時,國際體系的基本變化隨之出現。新興大國對現有國際結構將產生重大影響,往往打破現有國際結構。

其次,在國際行為規范和價值觀方面。建構主義學派認為,通過建構而產生出來的行為規范、原則以及信仰,不僅影響和規定著國際政治中的國家行為,而且使國家行為體理解什么是重要的或有價值的,以及如何運用合法手段去獲取它們。大國在崛起中會產生新的行為規范,它的價值觀也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最后,在認同方面。建構主義學派認為“利益依賴于認同”。建構主義承認國家以自身需要去確定自己的國家利益,但同時認為,國家利益是處于變化過程中的,“利益是通過社會相互作用而建構成的”。即,自身的利益是在與他人的關系中確定的,因此,必須構建與他人的利益認同。溫特指出國家認同有四種類型,即實體認同、類型認同、角色認同與集體認同。但是,建構主義強調“國家是否感到威脅在于自我和他者之間是否建立了集體認同”。因此,一個崛起的大國也需要與其他國家建立積極的認同關系并被國際社會所接受。

(四)霸權周期論者的大國崛起理論

第一,霸權國家和挑戰國家的交替出現和相互間的沖突是國際政治體系變動的必然結果,也是國際政治體系變動的內在動力。

第二,霸權周期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當一國霸權建立之后,其實力遠遠大于其他國家,國際體系在它的控制之下處于穩定時期,政治和平、經濟繁榮。但是,隨著各國實力的消長,挑戰國家開始出現,霸權國家出現衰退,挑戰國試圖改變國際秩序,爆發戰爭,國際政治經濟體系重新回到無序和混亂的狀態,經過長期和反復的拉鋸戰后,挑戰國家代替舊的霸權國家開始主導國際政治體系,世界又一次回到穩定時期,國際政治經濟進程完成一次大循環。

在全球化體系下,霸權國運用得最多的是“接觸與遏制戰略”。其假設前提之一是霸權國家在全球化體系下,不能解決所有國際難題;之二,霸權國依然能從與挑戰國的接觸中獲得極大的利益,甚至還必須依靠挑戰國解決自身的政治經濟問題和國際體系中的問題。因此,霸權國與挑戰國謹慎地“接觸”、“合作”,在與挑戰國接觸中壯大自身實力,在競爭式的合作中戰勝、壓制挑戰國,試圖讓挑戰國永遠處于與自己不對稱的“合作”狀態下,隨時準備對挑戰國實施遏制或打擊。筆者認為,美國的“接觸與遏制戰略”,其意識是美國式的自由、民主;其心理是在這種戰略實施行為中尋找一種與挑戰國不對稱的競爭合作狀態,遏制或打擊挑戰國。因此,霸權國這一“內外兼顧”的戰略特征造成其患得患失的矛盾心態。

(五)世界體系論者的大國崛起理論

美國社會學家、紐約州立大學杰出教授伊曼紐爾?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是世界體系的創始人,在西方學術界被稱為“新馬克思主義”學者。世界體系理論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其標志是伊曼紐爾?沃勒斯坦于1974年出版的《現代世界體系》(第一卷)《16世紀資本主義農業和歐洲世界經濟的起源》。這一理論將世界看作一個整體,通過世界政治、世界經濟和世界文明三個層次來研究世界體系的歷史演變、結構特征、發展規律及基本趨向,深刻揭示了“核心—半邊緣—邊緣”結構的發展變遷和運作機制。

沃勒斯坦認為,“世界體系”代稱“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它是由核心區、邊緣區,以及介于二者之間的半邊緣區三個組成部分聯接而成的一個世界經濟整體結構。各個國家或地區由于經濟地位不同而分屬于三種不同的經濟形態,并承擔著三種不同的經濟角色,而這種不同的經濟角色是由資本積累、技術以及不同的勞動分工決定的。核心國家是那些在世界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依靠先進技術和工業產品控制、支配其他國家的國家;邊緣國家是那些不得不以出口自然資源和初級產品而受控于核心國家的國家;而半邊緣國家指那些既可以某種程度上控制邊緣國家,又在某種程度上受控于核心國家的國家。但這些國家之間的關系并非只是單方面的依附關系,而是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

(六)文明沖突論者的大國崛起理論

文明沖突論由美國著名政治學大師、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提出。他于1993年在《外交》季刊上發表《文明的沖突?》一文,首次闡述了這一理論。1996年,他在其《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專著中,對文明沖突理論作了更詳盡和更系統的論證和闡述,進一步全面闡釋和預測冷戰以后全球政治的演變和沖突。近年來層出不窮的國際和國內族群與宗教沖突,尤其是2003年不同文明集團對伊拉克戰爭的態度,似乎再次證實了亨廷頓關于“世界范圍內的沖突多發生在國家間和國家內部的文明斷層線”的論斷。他提出,冷戰后“文明”已代替民族國家、意識形態、經濟因素等而成為今后觀察、討論、判斷一起國際紛爭的“范式”。

亨廷頓對中國的崛起,表示了擔憂,他認為,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規模、經濟活力、自我形象,都驅使它在東亞尋求一種霸權地位。一個統一的、強大的和自我伸張的中國對美國的安全構成威脅。亨廷頓認為,美國與中國的摩擦并非只是簡單的經濟摩擦,而本質是“文明的沖突”,即儒家文明對西方文明的沖突。

大國崛起的國際關系理論思想評析

上述國際關系理論學派從不同角度剖析了這個人們賴以生存的由各民族國家組成的現實世界體系。然而,國際政治經濟理論各學派都難以單獨對國際關系做出完整的闡釋。因此,分析國際關系時,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建構主義和文明沖突論等四種觀察國際關系的視角,應該是一種互補的關系,而不是相互排斥的關系。

現實主義是人們觀察國際關系最常用的視角。觀察大國的互動,人們往往習慣于關注國家力量,特別是這種力量的發展以及如何使用這種力量。現實主義所關注的這種國家間的力量關系,是現實的、客觀的,這個視角十分重要。但如果僅僅按照這種邏輯進行思維,那么人們只能得出悲觀的結論,即大國的發展所帶來的力量變化,必然導致國際沖突;中國的崛起必然導致中美沖突。

長期以來,中美貿易摩擦如此劇烈,以至于吵鬧得似乎要打貿易戰,可是往往都會在最后“莫名其妙地”風平浪靜。原因何在?筆者認為,根本法寶在于美國新自由主義思想。至少,它能夠“超現實地”誘導中美雙方的思想,中美雙方巨大的共同利益都使大家無法抗拒,因此,它約束并歸順著中美雙方的行為。國家之間固然存在沖突,但它們之間同時存在更多的合作和被捆綁在一起的利益。歷經30年發展的現代中美關系,存在諸多共同利益,構建了很深的復合相互依存關系,且共同建立了制度化與規范化的國際條約、國際組織等。這就是新自由主義以合作為特點的觀點。這也是分析國際關系和中美關系的重要因素。

建構主義是觀察國際關系的第三個視角。建構主義強調的是人們的觀念。如果國家間能夠改變觀念,無論權力關系如何,都可能建立新的關系。近年來大國之間建立的各種伙伴關系,其實就是一種觀念的關系。把對方看作伙伴而不是敵人就是觀念的改變。這種改變不涉及力量對比的變化,也不涉及相互依賴的變化,但能夠減少力量競爭可能導致的沖突,并增進因相互依賴而導致的合作。而大國的崛起也需要和世界體系建立并反復確認其相互認同的關系,消除觀念上的差異,協調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不同。為此,中國提出了“和諧世界”戰略思想,這是與國際體系里的其他成員友好“共生”的理念。構建國家認同和價值認同是建構主義所倡導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就是建構主義思想的活案例,其根本使命就是構建中美國家認同和價值認同,構筑中美戰略互信。

與建構主義思維方法比較接近的是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筆者認為,如果把一個民族國家的觀念看成是一個群體現象的話,那么造成這個群體現象的根源就是其“文明”、“文化”。中美構筑國家認同的核心就是構建文化價值觀認同,避免中美文明沖突和國家沖突。

1.[美]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第1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美]塞繆爾?亨廷頓,周琪等譯.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1998,2002

3.王亞飛.大國興起與國際經濟摩擦—兼論中美貿易摩擦.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9(1)

4.[美]約翰?米爾斯海默,唐小松,王義桅譯.大國政治的悲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