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簡論促進高職高專畢業生職業生涯發展的建議與對策
劉振華
論文摘要:職業生涯發展過程是一個與人的身心發展相一致的過程,職業生涯發展是職業忠誠度的核心。為了促進高職高專畢業生職業生涯發展,高校、畢業生、社會都要為職業生涯發展創造合理的條件和環境,現圍繞這幾方面提出相關的建議和對策。
論文關鍵詞:生涯發展;職業忠誠度;職業興趣 是否符合職業生涯發展是大學生就業質量高低的重要體現,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與企業的組織生涯發展一致是實現雙贏的最大公約數。只有畢業生的性格、職業興趣、事業、行業和職業崗位相協調,實現“想做,適合做,能做,做得好”,才能實現生涯發展。畢業生職業生涯發展的主要決定因素是高校、畢業生和社會,因為大學階段是畢業生職業生涯形成的重要時期,畢業生自身在整個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社會是畢業生實現生涯發展的載體。因此,為促進畢業生生涯發展,本文主要從高校、畢業生、社會三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建議與對策。
一、高校方面
1.建立健全就業教育體系 大學生就業教育應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高校應當建立健全就業教育體系,作為教學計劃的一部分,貫穿整個教育教學全過程。學生從新生入學一直到畢業,根據不同階段,分別設置相應的就業教育內容。就業教育體系包括職業的相關內容,學生自我認識和剖析過程,職業生涯規劃和設計,就業能力的訓練與培養,特別是學生的情商和逆商的培養。高職高專大學生的就業教育階段主要分為職業認知期、職業發展定向期、職業實踐完善期。 (1)職業認知期。高職高專學生的職業認知期主要集中在大一階段,內容包括自我認知和職業認知。自我認知也就是自我剖析,全面了解和認知自己,包括性格類型、興趣、特長、心理素質等等,重點解決:我是什么樣的人?我究竟喜歡做什么?有什么樣的理想和人生目標等問題。職業認識就是對職業類型、職業特點、職業需要、職業崗位等有基本的認識,根據自身的興趣、性格等初步確定職業興趣和職業類型,了解目前就業形勢和初步分析未來三年的就業趨勢。開展職業意識教育,重點是職業內涵、職業要求和職業競爭,同時加強就業形勢教育。 (2)職業發展定向期。職業發展定向期主要集中在大二階段,在職業生涯規劃教師的指導下,使職業興趣、學習和職業崗位相協調。根據學生綜合自我認知、就業環境認知和職業興趣測評做出的職業抉擇,確定的職業類型和方向,進行有針對性的職業實踐教育,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與職業目標相同或相近的社會活動,考取與職業目標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全面強化職業能力的培養,包括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并充實相關內容;同時進行就業能力的培訓,加強學生的情商和逆商的教育和培養。重點解決: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路線圖,我選擇什么樣的職業目標和路線才能做到性格與職業匹配?目前我具備哪些優勢?還需要補充什么知識和能力?如何開展相應的學習和培訓規劃等問題。相應的課程有“職業生涯規劃”、“職業心理學”、“組織行為學”、“哲學”等等。 (3)職業實踐完善期。目前的高職高專教育普遍采用“2+1”的培養模式,職業實踐完善期主要安排在大三階段。除了強化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外,開展學生就業能力的培訓,促其樹立職業理念,實現角色轉換。實施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使學生根據自身的職業能力與職業要求等補充和修正職業生涯規劃;進行系統的就業心理教育,讓學生做好求職前足夠的心理準備,掌握心理調適方法,以更好地應對心理挫折與沖突,增強就業心理素質。同時進行求職技巧和職業禮儀方面的培訓工作,學校和系部做好職業實踐服務工作,開展就業指導,特別是“一對一”的個性化就業服務,跟蹤畢業生的就業全過程,全程指導畢業生就業和完善畢業生的職業生涯規劃。 2.建立就業教育師資隊伍 就業教育師資主要包括職業生涯規劃教師,心理健康、輔導和干預等方面的心理學教師,社交、禮儀等方面的人文素質教師,以及職業相關領域的專業教師。就業教育師資是一個由多學科組成而且緊密配合的教學團隊,同時以學生班主任和專業教師為補充,其中職業生涯規劃教師的作用特別重要。目前高校普遍嚴重缺乏職業生涯規劃師資,基本上高校的就業管理部門僅限于常規的就業指導,缺乏對畢業生的系統了解和分析,缺乏對就業市場、行業特點、人才要求等方面的研究。學校職業生涯規劃師資隊伍可以以專任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師為支撐,校外職業規劃教師為補充,專兼結合。同時加大學生班主任和專任教師的職業生涯規劃培訓,將職業生涯規劃等就業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3.以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為中心的就業輔導體系 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體系主要以職業生涯發展理論和學生的行為導向教學體系為基礎,職業生涯規劃輔導的原則是:以學生為主體、以社會就業為導向開展個性化輔導。建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輔導中心,由具有心理學、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職業生涯規劃專業知識背景和相關經驗的教師擔任咨詢師,培訓班主任、輔導員的職業生涯規劃專業知識,加強他們在與學生接觸過程中進行輔導的能力,同時以父母、朋友、高年級同學、班級等輔導伙伴為補充。建立職業生涯輔導網站作為交流平臺,設立職業生涯俱樂部,完善由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生性格、特長、職業興趣等組成的大學生信息管理系統,充分利用與企業間的信息溝通渠道,邀請往屆畢業生交流就業和工作經歷的體會。 4.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專業建設 專業建設是近幾年高職高專教育改革的熱門話題,也是教改的重點和難點。因為目前畢業生就業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學習與工作之間脫節,在目前大學畢業生供大于求的就業市場環境中,一方面用人單位高薪卻招聘不到合適的人才,另一方面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或者合適的工作。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專業建設顯得十分緊迫,因此要改變高職高專教育現狀。目前高職高專專業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學習內容冗余與缺失;關鍵能力培養缺失;完整行動模式環節缺失。要加強學習與工作實踐的結合,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就必須對現有的課程進行改革,突出職業性。
二、畢業生方面
畢業生自身的努力對提高就業效果具有決定性作用,內在素質十分關鍵。其中,與職業相關的有性格、職業興趣和能力,性格決定著人的習慣性的行為方式,職業興趣表現出對某種職業具有行為的傾向性或者偏好,而能力是順利完成某種職業崗位任務的保證。其中性格起著最重要的作用,反映一個人獨特的行為方式,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 1.性格 (1)性格的特征。在弗洛姆看來,性格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因素,性格的核心是個體使自身與世界相關聯的定向或叫性格傾向,性格具有的功能包括:性格是行動的基礎;性格是思想的基礎;性格是適應社會的基礎。一般來說,性格是一個人在后天的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相對穩定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性的行為方式。性格具有相對穩定性,一旦形成難以改變,但在內外因素影響下可能會適當改變。通常一個人的性格具有多樣性,性格具有可塑性。性格對人的成長、成功影響巨大,畢業生非常有必要全面、客觀地自我剖析自身的性格特點,積極地主動地養成良好的性格。良好性格的養成需要從小事做起,通常行為引起習慣,習慣引起性格的形成。對自身性格的剖析要實事求是、恰當好處,借助科學手段準確認知自身的性格類型。 (2)性格與職業。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其實是講性格與職業的匹配問題。求職者根據人的性格類型合理選擇職業類型,而用人單位根據職業崗位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性格類型的員工,職業與性格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人的性格與職業匹配或基本匹配,工作起來心情愉快,動力強,態度積極主動,有利于實現自身和企業價值最大化;性格與職業沖突,被動工作,態度消極,給自身和公司產生不利影響。美國心理學家和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John Holland)按照性格與職業選擇的關系,將性格劃分為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常規型六種。因此,高職高專學生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中,準確剖析自我性格和養成良好的性格,根據自身性格類型和特點,選擇合適的職業和職業崗位對個人職業生涯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2.職業興趣 所謂興趣,是指一個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愛好或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聯系著的。興趣的產生和發展一般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有趣→樂趣→志趣。興趣對職業的影響表現在:興趣是職業生涯選擇的基礎;興趣是職業穩定、成功的重要因素;興趣可以增強職業的適應性、提高工作效率、激發工作潛能。 羅素說過,他的人生目標就是使“我之所愛為我天職”,他把生活中最感興趣的事作為其終生職業。畢業生如果能根據自己的愛好去尋找就業目標,他的主動能動性將會得到充分發揮。當興趣的探索對象指向某種職業時,就形成職業興趣。職業興趣即指一個人力求認識、接觸、掌握某種職業和職業選擇、職業態度的心理傾向。據研究,如果一個人對所從事的職業有興趣,能發揮他全部工作才能的80%~90%,并且長時間保持高效率不會感到疲勞;而對工作沒有興趣的人,只能發揮全部工作才能的20%~30%,也容易感到精疲力竭。職業興趣對職業的影響表現在:興趣是職業生涯選擇的基礎;興趣是職業穩定、成功的重要因素;興趣可以增強職業的適應性、提高工作效率、激發工作潛能。因此,畢業生在求職前需要通過科學測試手段,認識自身的職業興趣,同時更需要在生活、工作實踐中培養自己的職業興趣,做到職業興趣與職業崗位相協調。 3.能力 (1)職業能力。目前關于職業能力的概念還未完成統一,徐國慶認為,通常把職業能力解釋為“工作任務的勝任力”,本質上把職業能力理解為“聯系”,職業能力的形成就是要在知識與工作任務的要素,如關系、對象和設備之間形成聯系。[4]職業能力是畢業生求職的基礎,也是用人單位錄用的依據。職業能力的差異直接或間接影響畢業生的就業,是畢業生在用人單位試用期間能否被錄用的關鍵。職業能力的體現往往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畢業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生產要素等。處于市場經濟環境中的企業在招聘員工時比較現實,關注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能否按質、按量、按時完成,產生經濟效益。因此,從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團隊協作等方面提高職業能力非常重要,需要學生在校期間不僅要學習專業方面,更要掌握相關專業領域、人文素質、心理學、組織管理行為學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2)就業能力。在國外,就業能力并不是一個很新鮮的概念,在國內,由于用人單位與畢業生的“就業鴻溝”日益擴大,導致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和很多企業找不到合適的畢業生。至于就業能力的定義,目前還存在爭議,哈韋(Lee Harve)認為就業能力是被雇傭者具有并在勞動力市場上展示的,雇主所需和被認為有吸引力的技能總和,這些技能應該是讓雇傭者相信他們在將來的崗位中能有效工作的行為特征。[5]在國內的研究中,大多將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分為三至五個維度,歸納起來主要有基礎能力、發展能力和求職技能三個方面。基礎能力指大學生順利就業所必須具備的基礎素質,包括世界觀、價值觀、習慣、態度等基本就業能力。發展能力主要體現為個體未來的發展潛力,是一種持久性就業能力,比如個性化、創新性與創業性、社會適應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等。求職技能體現的是個體把自身所擁有的素質展現出來的能力,包含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準確定位能力、抓住機遇的能力、表達能力、自我決策能力、自我推銷能力、自我保護能力等。[6]就業能力對畢業生的就業發揮關鍵性作用,目前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普遍相對較差,主要原因是在學校很少或者根本就沒有進行就業培訓。因此,學生非常有必要提高就業能力意識,學習就業能力的相關知識,培訓與就業能力相關的求職技能。加強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對就業工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社會方面
1.就業體制的完善 (1)完善人事和戶籍管理制度。完善人事和戶籍管理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促進畢業生就業,增強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加快人才的流動性。目前的人事和戶籍管理制度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力資源配置,相關部門要加強協調,制定法律法規,清除人才合理流動的障礙。 (2)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國家為促進大學畢業生或求職者的就業,需要完善相關的服務體系,包括就業培訓、招聘信息發布、人才市場的管理、就業指導與咨詢、創業培訓與扶持政策等等。特別是規范人才市場、網上招聘信息的發布。現在網上時常出現虛假的招聘信息,使不少畢業生被騙。 (3)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通常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外資企業和較好的民營企業的社會福利普遍較好。而民營的中小企業和廣大鄉村的社會保障體系還十分薄弱,甚至部分企業拖欠員工工資或者沒有相應的社會保障,給員工的未來帶來隱患。應完善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規,促進社會保障與人才的流動同步進行。 (4)完善就業法律法規體系。由于立法背景、社會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階段的差異等,法律法規之間存在不協調。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就業市場中出現不少新問題,但由于法律法規不完善和滯后,致使求職者特別是高校畢業生面臨就業尷尬和維權難。其中,近年來就業市場中最為突出是就業歧視,特別是經驗歧視、健康歧視和性別歧視尤其突出。因此,為了保障就業市場的穩定和發展,完善就業法律法規體系顯得十分緊迫,比如對就業歧視的立法、制定就業維權和人才合理流動的法律法規,維護求職者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 2.健全用人單位的人力資源機制 用人單位的人力資源機制有待完善,目前普遍存在用人觀念短期化、功利化,比如拿來主義用人觀、注重學校知名度和學歷、缺乏對員工的職業崗位培訓和由于思想偏見帶來的就業歧視等。實行組織職業生涯管理,企業為員工提供合適的發展平臺,同時員工在合適的職業崗位上發揮自身的職業能力,實現企業和員工共同發展的職業生涯理念。根據企業崗位特點選擇合適的人才,包括員工的職業能力、性格和職業興趣等與崗位之間的匹配性。只有選擇合適的員工與職業崗位相匹配,才能做到人盡其才,發揮最大工作效益和創造最大利潤。人力資源機制具有長遠性和戰略性,需要不斷健全。 3.調整家庭的職業觀念 家庭成員的職業觀念直接或間接影響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家庭成員也需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變化調整職業觀念,消除由于家庭職業觀念對畢業生額外增加的就業壓力。調整成才理念,樹立新的成功觀念,摒棄過去那種將地位和財富作為衡量成才或成功的唯一標準。其實,只要一個人在適合他自己的行業和職業崗位上工作,把工作當做人生的樂趣,做到人盡其才,有社會成就感和滿足感,就算成功。所以,需要適時調整職業觀念,為子女樹立合適的職業觀念創造家庭氛圍,有利于畢業生就業和職業生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