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師范生”教育成本分析
葉學文
【摘要】免費師范生政策的實施對緩解師范教育的滑坡,對在全社會形成尊師重教的風氣大有裨益。但以湖北省貧困山區大悟縣為例,從教育的投資效益、機會成本和邊際成本來分析,是得不償失的,很可能造成巨大的教育浪費。各地應該謹慎地推行。
【關鍵詞】免費師范生 教育成本 教育浪費
2007年3月5日,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向全國宣布我國將實施免費師范生制度。同年9月,在教育部直屬六所重點師范大學招收12000余名大學生。這些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將享受“兩免一補”(免學費、免住宿費、補生活費)待遇。國家每年按生均1萬元撥付,當年投資約1.2億多元。政策出臺后,在全國引起強烈地反響,各省市準備紛紛跟進實施。本人去年隨湖北省教育廳教師管理處到湖北大悟縣進行了調研。
一、大悟縣教育發展現狀
(一)教師基本情況
大悟縣是湖北省29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全縣總人口60.88萬人。據2007年秋統計,全縣各級各類學校256所,其中:縣立幼兒園2所(不含城區民辦幼兒園和小學附設幼兒園),小學224所,初中26所,高中4所。全縣在校學生91501人,其中:幼兒園1451人,小學40331人,初中36833人,高中12886人。全縣在編在崗專任教師5547人,其中:幼兒園教師70人,小學2949人,初中教師1996人,高中532人。相對而言小學教師人數偏多,初高中教師數量不足。
(二)教師在職狀況
1.年齡結構
根據2007年秋季統計,大悟縣在編在崗教師人員中,25歲以下152人約占3%,25~35歲1493人約占26%,35~45歲1528人約占27%,45~0歲881人約占15%,50~55歲1004人約占18%,55歲以上639人約占11%。全縣教師隊伍年齡偏大,年齡結構老化現象嚴重。但是有的高中學校教師存在過于年輕化的趨勢,如大悟三中(高中)全校教職工100人,30歲以下教師51人占51%,30~40歲教師25人占25%,40~50歲教師17人占17%,50歲以上教師7人占7%。
2.教師工作生活狀況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對教育投入增加,黨和國家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待遇,教師工資足額按時發放。據統計,2006年全縣教師人均工資958元。以東新鄉初中教師為例,2007年教師工資總額高級職稱月工資總額達1750元左右;中級職稱月工資總額達1450元左右;初級職稱月工資總額約1200元。
3.教師超編與教師缺編矛盾并存
在大悟縣調研中,該縣教育部門領導和中小學校長反映教師編制出現數量上絕對超編和教育需求上相對缺編的現象,各學段分布和城鄉地區分布存在教師超編與缺編矛盾并存的難題。
從不同學段的教師編制來看,小學教師總體超編,而初中、高中教師缺編。從2006年數據統計反映,該縣核定教職工編制數6564人,實有教職工數5717人,教師整體缺編847人,缺編比例13%。
從城鄉地區分布的教師編制來看,縣城教師數量超編,鄉村學校教師嚴重缺編。處于縣城或靠近縣城的學校教師嚴重超編。
二、教育成本概述
成本是經濟學述語,是指在商品生產中所消耗掉的全部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價值形式總和,也即是各種物力、財力、人力所消耗的價值總和。它分為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顯性成本是生產所需投入的實際支出,隱性成本是這些支出所放棄的可用于其它投入所獲得的最大利潤,用公式即為:機會成本=投資(顯性成本)+失去的最大利潤(隱性成本)。
教育成本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所消耗掉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價值形式總和。具體指在教育人員、學校設施、供給和設備上投入的公共教育經費;學生及其家長在教育上的支出和學生放棄的機會價值,還包括私人或機構對教育的貢獻(捐贈、支助等)。從上分析可知教育成本也就是教育的機會成本,從其來源可分為家庭、社會機構兩大部分。 三、免費師范生教育成本分析
1.教育投資成本大,投資有風險
免費師范生如果從08年開始招生,2012年學生畢業。四年后,中小學生生源大面積減少,以大悟縣為例,中小學生從2005年開始平均每年減少約12000人,到時會有許多學校合并與撤銷,教師過剩;同時教師補充高峰期在2007年-2011年(有30%教師減員),而且需要補充的是物理、化學、地理、英語和信息技術等緊缺學科,2012年后需求并不強烈。若按生均10000元實施免費師范生制度,招生數越大,投資越大,到時畢業生無業可就,風險就越大。另外國家即將出臺教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教師實行聘任制,在現行財政體制下,各地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必將按自己的規則招收和聘用教師,免費師范生就會變成帶帽下達,以至你好心送給我,我還不想要的尷尬局面。實際上,從去年開始大學畢業生甚至碩士開始青睞農村城鎮中小學,已經出現了上百人競爭一個農村教師崗位的情況,“百里挑一”與“拉郎配”相比,誰都知道選擇前者。
2.農村教育條件艱苦,機會成本高
我們到邢寨小學調查,除了粉筆、黑板、黑板擦、錄音機之外,學校幾乎沒有其它教學設備。學生上體育課就是在雜草叢生的草地里玩耍,上音樂課就是老師唱歌學生跟著唱歌,上英語課就是聽錄音機,用“刀耕火種”來形容教師的課堂教學確不為過。因此農村中小學最大的問題是改善辦學條件,改善師生的生活質量,提高教育質量的問題。
3.政府邊際成本增加,教育效率低
邊際成本是每增加一個單位產品數量所增加的額外支出。在這里我們把免費師范生作為一個邊際成本,用以分析其畢業后對當地教育產生的邊際成本。我國的人員經費是嚴格按編制撥付的,大悟縣教師總數超編,缺編是結構性的,這一狀況完全可以通過幾年的調節,如通過退一個進一個、實行聘用制(聘用當地一個大學生每月工資約600元)等措施加以解決。實行免費師范生制度,實際就是定向分配,增加了編制和人員經費,加大了縣級財政負擔。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免費師范生制度的實施,短期看既為貧困大學生提供了上大學的機會,又可以吸引更多優秀的學生加入到教師隊伍中來,有利于保障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教師隊伍的穩定。若深入分析則有相當多的問題需要解決,隱藏著巨大的教育浪費。因為現階段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完全可以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大批找不到滿意工作的優秀大學生來解決,既見效快又可以解決根本問題。我國是資源稀缺國,教育資源的短缺是絕對的。從約束教育資源使用者的行為、監督各項費用支出的合理性,到考察成本耗費帶來的影響以及是否有其他方案可以獲得更大的效果,都需要教育決策者注意成本分析,提高行為的科學性,減少盲目性。重視和加強對成本的研究分析,可以為最優教育決策提供支持,避免決策失誤給教育資源帶來的巨大浪費,從這個意義上講,免費師范生制度應謹行。
[1]趙麗霞.中小學教育成本核算與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76.
[2]名校碩士追捧中小城市中學[N].長江日報,2007-11-25.
[3]華中師范大學“師范生免費教育協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