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普通高等教育成本增長趨勢及經費來源
周夢 符嫻
[摘 要]本文從受教育者的角度,討論了影響普通高等教育成本增長的兩個因素,即國內生產總值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潛在需求,并建立了二元線性回歸模型。通過模型,得出我國高等教育成本將保持持續增長的結論。通過對普通高等教育財政性教育經費和學雜費收入這兩個主要經費來源分析,發現兩者的上升空間是有限的,國家應該采取更多的措施對教育成本進行補償。
[關鍵詞]普通高等教育成本;增長;經費來源;政策性建議
[中圖分類號]G46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08)01-0042-04
一、成本增長的實證分析
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的成本總量呈逐年遞增趨勢,1990年我國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總量僅為111億元,而到2003年,成本總量達到1 754億元。最近五年,普通高等教育成本平均保持在26%的高水平增長趨勢。這種教育成本高速增長的情況已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對于普通高等教育成本問題,國內已有很多研究,包括教育成本如何計量、教育成本的分擔以及教育成本的有效利用等。本文先以國內生產總值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潛在需求這兩個影響因素來討論我國普通高等教育成本增長情況,然后從受教育者的角度利用回歸模型就這兩個因素對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影響進行回歸分析,最后得出結論。
1.國內生產總值對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影響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和對教育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順應形勢,高校勢必在師資和教學設施、手段等方面投入更多,教育成本也隨之不斷增加。而作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的國內生產總值,對教育成本的高低有著極大的影響。1990~2003年,我國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總量一直是穩步增長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4%,與此同時國內生產總值的總量也在不斷增長。從兩者的增長率來看,1996年以前,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率都高于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年增長率,而從1996年開始,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年增長速度比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增長速度要快,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盡管普通高等教育成本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不同,但它們的增長趨勢是一致的,兩者的相關系數高達0.89。對兩個變量做簡單的線性回歸,可得國內生產總值對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影響顯著。
2.潛在規模對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影響
1999年以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招生規模一直保持穩定的狀態,每年的招生人數雖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1999年,國家大大增加了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數,高校的規模急劇擴大,教育成本投入也隨之急劇增多。教育成本的增加在總趨勢上與高校規模是一致的,兩者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和互動性。通過計算,其相關系數高達0.99,因此,高校規模擴大是高校成本增加的一個直接且重要的因素。
我國高校規模的擴大是與我國的國情分不開的。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一直處于一個比較低的水平,1997年,我國18~22歲高等教育適齡人口約為8 465萬人,普通高校在校生僅占適齡人口的3.75%;1999年我國普通高校招生數大幅擴大后,毛入學率提高到10.5%,這和毛入學率15%的大眾化水平和50%的普及化水平還相距甚遠[1]。可見我國的普通高等教育遠遠沒有滿足適齡人口的需求,而這種潛在需求正是推動普通高校規模擴大的潛在動力。雖然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的規模在逐年擴大,但其潛在規模也在逐年增加,可見國內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一直在增加。
有學者研究過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的潛在規模,認為潛在規模的公式為:ED=Enrollment×r。其中ED為潛在規模,Enrolment為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數,r為普通高校入學考試報名數與錄取人數的比例[2]。這個潛在的規模真實地反映了人們對普通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影響高校成本增加的一個潛在而根本的因素。
3.普通高等教育成本模型
隨著人們教育需求的不斷擴大,受教育者需要更多更高質量的教育,這導致了學校規模的擴大,教師人數的增多和教學設施、手段的更新改進,最終導致教育成本的增加。當然,影響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因素還有政治、人口因素等等。現僅從受教育者的角度通過模型來分析普通高校教育成本增加的原因。
從兩個因素對成本的影響來看,它們與成本之間是正相關的,而且在很低的檢驗水平下都是顯著的。方程的可決系數為0.958,整個方程的擬合的效果很好。模型的F統計量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方程兩個因素的聯合影響效果顯著。可見,國內生產總值和潛在的普通高校教育需求是影響成本增加的重要因素,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經費成本的不斷增加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這兩個因素的影響。
4.我國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發展趨勢
近幾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一直都保持在7%以上,國家的發展戰略是在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所以國內生產總值必須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上增長。根據有關研究顯示,到2020年,假設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率為7%,教育必然要隨著經濟的增長穩步增長,普通高等教育規模會以2%~7%的適度速度繼續逐步擴大[3]。結合上述模型的分析結果,可得出我國普通高等教育成本將保持持續增長趨勢的結論。
二、成本補償渠道——經費來源
通過普通高等教育成本模型的預測可以推斷普通高等教育成本將保持增長趨勢,但經費的投入是否滿足了成本的增長和教育的需要呢?本文將從普通高等學校經費來源方面分析成本補償的情況。
2003年,普通高等教育財政性經費占總經費的51%,學雜費占總經費的26%,兩者的經費收入占總經費的78%,可見財政性教育經費和學雜費收入是其主要的渠道。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和學雜費的絕對總量是逐年增加的,但財政性教育經費所占比例呈遞減趨勢,而學雜費比例呈遞增趨勢。這反映出我國教育經費構成模式的變化,與我國近幾年推行的教育經費來源多元化的政策是一致的。
1990年普通高等學校教育經費的來源主要是國家財政性撥款,占整個教育經費的83%,而學費僅占0.5%。1992年6月國家教委聯合有關部門發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普通高等學校收費制度的通知》,全國高等教育開始較大范圍地推行招生收費制度的改革,學雜費占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大幅提高。學費占教育經費的比例再次較大幅度提高是在1999年,原因是普通高校招生規模急劇擴大。從此,學費所占比例一直保持大幅度增長,1999~2002年的年均增長率達到22%,2002年該比例達到26%。與此同時,國家財政教育經費投入所占比例連續遞減,近幾年保持在50%左右。由此可見,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經費來源形成了財政教育經費和學雜費收入二元化格局。
1.財政性教育經費來源
在絕大多數國家,各級政府對教育的投入都是本國教育經費最主要的來源。國際上通常用一個國家公共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作為該國家教育投資水平的指標。從1991~2002年,中國每年財政教育經費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都徘徊在2.5%~3.0%之間,世界上發達國家的教育經費一般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7%[4],而與中國經濟水平相當的發展中國家,教育經費一般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左右。《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規定,到20世紀末,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要達到4%。而在我國2002年該比例僅為3.4%,這說明財政對教育的投資水平還是比較低的。而對于高等教育財政經費,一般占教育總財政投入的20%左右[4],在1991~2001年,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投入水平都在20%以下,僅2002年,該投入水平為21.5%。可見,我國普通高等教育面臨的局面是國家總財政性教育經費不足,普通高等教育財政經費占總財政教育經費水平不高。不過可喜的是,普通高等教育財政經費投入水平近幾年來都保持了上升的勢頭,這說明了國家對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視。
2.學雜費收入
通過普通高等教育成本模型分析得出,普通高等教育成本隨著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而增加,成本分擔模式也越來越向個人傾斜。1989年我國進行高等教育收費改革,形成自費、公費并存的“雙軌制”收費制度。1997年我國所有高校基本完成招生并軌和學生繳費上學改革,從此所有大學生都要繳費上學。1997年高校收費并軌改革后,普通高校生均學費逐年以較快的速度上漲。1999年生均學費比1998年增長了36%,高等學校學費收入已成為普通高等學校經費來源中增長最快的部分。而生均學費占我國居民的人均收入的比例也在不斷增大,2003年生均學雜費占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分別是1990年的32倍和47倍。由于我國人均收入的不平衡性,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遠遠高于農村,生均學費所占居民人均收入的比例呈現出了極大的不平衡。2003年生均學費占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54%,是農村居民的1.7倍,遠遠超過發達國家水平,我國目前的學費水平已經超出了居民的負擔能力。更有研究表明,2000年的數據顯示大概有60%的城鎮家庭支付不起當年高等學校的學費和生活費,而農村所占的比例達到72.5%[5]。對于許多城鎮貧困家庭和農村的孩子,上大學成了一種奢侈,他們往往因為交不起學費而無法接受高等教育。總的來說,學雜費雖然近幾年成為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但考慮到居民的支付能力和教育的公平性,上升空間并不很大,近兩年學費增長的速度有放慢的趨勢。
三、結論和政策性建議
通過討論我國普通高等教育成本增加的影響因素,分析教育經費來源的兩個主要渠道,得出如下結論:我國普通高等教育成本將保持增長的趨勢,但從經費投入來看,我國教育投資水平還處于比較低的狀況,教育經費投入還不能滿足教育成本的需要。目前財政經費投入已趨于一個穩定的比例,而學雜費收入已超過了居民的負擔能力,兩者的上升的空間是有限的。對此,應對教育成本的增加,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率,節約教育成本
目前高校的物質資產存在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的現象。據世界銀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部分高校教室、實驗室的利用率只有60%。我國教育的統計資料也表明,全國高校儀器設備中有20%處于閑置狀態[6]。高校各院系各部門之間不能實現資源共享,重復購置專業設備、重復建設實驗室等現象普遍,高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則更少。與此同時,在高校公務費、業務費中,差旅費、會議費、材料消耗和水、電等能源消耗開支比較大,存在浪費現象。此外,近幾年有些高校由于盲目追求大規模,普遍存在行政機構臃腫,人力資源的使用效率偏低現象。而高校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配置效率偏低,明顯不利于高校成本的降低。因此,高校內部應該樹立節儉觀念,加強成本管理,在預算編制過程中建立責任制,嚴格控制資源的有效利用;高校之間可實行資源共享,節約不必要的開支,從而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率。
2.建立有效的資助體系,穩定教育經費來源
財政撥款作為普通高等教育經費來源的主要渠道,這幾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穩步增長,在國家財政體制不斷健全的過程中,這將會是一個穩定的渠道。而作為新興的主要渠道的學雜費,已超出了人民的平均負擔水平。要讓學費在如此的高水平下成為教育經費的穩定收入,國家應該建立有效的貧困生資助體系,使之成為較高學費水平下學校規模繼續擴大并且保持教育公平性的有效手段。我國現有的學生資助體系主要包括獎、助、勤、減、貸五個方面。由于前四項措施需要政府和學校增加支出或減少收入,在政府撥款有限、學校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其覆蓋面和資助額都難以滿足貧困學生的需要。為從根本上解決資助資金來源不足的問題,助學貸款制度將成為高校貧困學生資助的主要機制。到2002年6月底全國累計申請貸款的學生為112.5萬人,獲得貸款的人數累計為35.1萬人,獲貸人數僅占申請人數的31.2%[7]。由于學生貸款制度1999年才在國內開始實施,制度和保障措施等方面的不健全,使這項資助政策并沒達到預期效果。2004年8月國家出臺了新的助學貸款制度,建立了一定的風險保障系統,減輕了學生的還貸壓力,使得該項制度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貧困學生的受益面更廣。但新政策的實施也存在著許多問題,比如,并沒有實際行動證明銀行愿意擴大貸款規模,各方的利益并沒有協調一致,學生還貸跟蹤系統的建立還有大量資金缺口,這些都延緩并降低了助學貸款的適用性。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國家在進行成本分擔改革的同時,應該建立更加完善的學生資助體系,促進教育的公平性,同時保證學費這一穩定的經費收入來源。
3.拓展經費來源渠道,增加經費收入
隨著普通高等學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單位成本的增加,中國高等教育經費處于短缺的狀態,僅依靠財政撥款和學雜費收入這兩個主要渠道是不夠的,應拓展教育經費的來源渠道。我國其他渠道的經費收入多年維持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上。以捐贈收入為例:在歐美等國家捐贈收入在各個高等學校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其規范化、專業化的捐贈管理系統有效地促進了捐贈收入的增長;而在我國,據統計,社會機構對高等教育的捐資助學一直僅占整個經費總額的2%[8],且近幾年有下降的趨勢,這說明國內鼓勵企業捐贈的優惠政策和管理系統不夠完備。國家應該鼓勵企業和高校加強合作,比如企業對高校的科研經費進行投入、通過各種資助和捐贈與學校建立聯系等等,形成一個雙贏的局面。對于高校來說,應發揮自身優勢,比如圍繞其科研和學術展開技術專利的轉讓、教學產品的出售等等,也可以將自己的科研技術優勢轉化為實際生產,從事校辦產業,這些都是目前普通高等學校可以增加經費來源的有效形式。如果真正實現了教育經費來源的多元化,將極其有效地緩解普通高等教育成本增長的壓力。
[
[1]李文利,魏新.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與合理的學費水平[J].教育發展研究,2000,(3) :35-39.
[2]李文利,閔維方.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規模的現狀和潛力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27-31.
[3]謝作栩,黃榮坦.中國高等教育規模發展宏觀調控模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6) :18-24.
[4]徐瑞娥.完善我國財政教育投入體制問題的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04,(95):39-45.
[5]劉奕,張帆.我國居民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及學費政策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4,(2):14-20.
[6]李淑霞,張佩玲.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有關問題探討[J].教育財會研究,2005,(1):38-42.
[7]李文利,魏新.論學生資助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影響[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7) :83-89.
[8]劉向東,張偉,陳英霞.歐美高等教育機構經費來源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5,(5) :97-102.
[9]郭海.20世紀90年代中國高等教育經費的來源構成變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10) :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