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護理人員的感染管理與自我防護體會
邵敏娟
醫院感染管理控制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醫院管理水平、評價醫院醫療護理水平的重要指標。加強醫院感染管理是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關鍵。醫院感染貫穿護理工作的各個環節,護理人員在醫院感染管理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醫院的特殊環境又使護理人員因工作而面臨發生醫院感染的職業危害,因此必須加強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避免自身感染。
1 加強護士職業安全教育
1.1做好預防感染的宣傳教育 護理人員在工作中雙手極易被病原菌污染,有些護理人員本身就是病原攜帶者,或由于長期接觸大量抗菌藥物已經改變了鼻咽部的正常菌群,成為耐藥細菌的儲菌源,這些病原體可通過手或先污染環境和物品,繼而導致患者感染。因此,護理人員必須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尤其要強化洗手意識,嚴格執行標準預防原則,自律個人行為,重視職業安全。對一切未經訓練的新工作人員,應給予預防感染的基本操作技術培訓,并進行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
1.2預防意外事故管理 為預防意外損傷的發生,指導護士嚴格執行規范操作。接觸污染性工作要戴手套,做好個人防護。一旦發生針刺或銳器損傷應立即報告感染管理科,指導及時進行有效處理,并跟蹤觀察。給每個患者治療操作前后均要洗手。教育每一位護士牢固樹立職業安全防護意識,加強職業安全教育,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很好地保護自己。
1.3加強對衛生員工作管理 定期對全院各級人員進行醫院感染知識培訓,使各級各類人員熟練掌握控制醫院感染的相關知識,自覺執行消毒隔離工作及制度。實行一桌一巾一消毒,衛生間、病房走廊、辦公室的拖把分開使用。嚴格劃分病室工作區域,減少交叉感染的概率。
2 提高護理人員自我防護意識
護士在進行注射、針刺、清洗器械等操作時,極易被銳利的器械刺傷。皮膚黏膜稍有破損,在接觸帶病毒的血液、體液就有感染的危險性。因此,處置血液和血液污染器械時應戴手套或采用不直接接觸的操作技術,在進行血液有可能濺入眼部及口腔黏膜內的操作時,應戴口罩及配戴眼防護罩。當被利器刺傷后,要盡快擠壓出血后再反復清洗消毒,一旦發生職業暴露,應及時匯報相關部門,進行緊急處理,以免發生感染。平時要熟悉各種利器操作流程,熟練掌握各種操作技術,加強工作責任心,專心工作,避免受傷。
3 醫護人員應強化洗手意識
接觸傳播是醫院感染中最常見的病原傳播方式,醫護人員的各種操作離不開雙手,手上攜帶的細菌較多,病原體可通過手或先污染環境和物品。曾有檢測醫務人員接觸患者或污染物品后未洗手的帶菌率為100%。因此,醫護人員必須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尤其要強化洗手意識,普及洗手相關知識,做到規范洗手,這是控制醫院感染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 4 制定控制感染的具體措施
4.1要求晨間護理濕式清掃1次,做好出院患者終末消毒處理;治療室、換藥室各室臺面上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1次,遇到污染隨時消毒;室內紫外線空氣消毒每日1次;每月對消毒劑進行細菌培養,合格后方可使用,以確保醫療安全。
4.2對從事高危操作的工作人員,如外科醫師、手術護士、急診科、檢驗、監護病房護士以及血液透析工作人員等均應進行抗乙型肝炎的免疫接種,被抗原陽性血液污染的針頭等銳利器械刺破皮膚或濺污眼部、口腔黏膜者,應立即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以防感染發生。同時,還應加強對結核病的防治,以及在傳染病流行期或遭受某種傳染物質污染后,及時為護理人員進行各種相應的免疫接種。
4.3我們在每張治療臺、治療車上配備快速手消毒劑,治療前后要進行手部消毒。治療完畢按照六步洗手法清洗手部。洗手指征:戴口罩、穿脫隔離衣前后,特別是接觸破損皮膚、黏膜的侵入性操作前后;進行無菌操作前后和進入重點隔離病房時;戴口罩、穿脫隔離衣前后;在同一患者身上;從污染操作轉為清潔操作時;接觸血液、體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脫去手套后。感染科每月對各科護士手衛生進行抽檢、監測,對監測不合格者反饋到科室,并重新監測至達到合格。
5 體會
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貫穿于整個護理工作的全過程,消毒滅菌、無菌操作、標準預防,是保證醫院正常的醫療護理活動的基礎,護士主動與醫院感染管理科密切配合,參與醫院感染預防監控,確保了醫院感染管理工作有序進行,有效地提高了醫護質量,確保了醫療安全,對預防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