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學校的德育管理
謝朝周
德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中,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動力和保證的作用。
初中德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奠基性教育,是培養造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格公民的起點。
學校教育不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為了確保學校德育工作的順利實施,十多年來,我作為學校主管德育工作的領導,主要有以下幾種做法:
一、建立德育管理網絡
進行學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個健全的組織機構。我們建立了校、處、班三級管理網絡,明確了德育管理的職責。由校長、政教主任、團支部和班主任組成德育領導小組,從校長到最基層的班,可形成一種垂直的聯系并溝通教導處、總務處之間的橫向聯系,這就使學校的德育工作從組織系統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聯系密切、指揮靈活、步調一致、信息暢通,能夠充分發揮德育管理的效能,從組織上保證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施。
二、明確大家都是德育工作者
發揮德育組織作用必須明確學校各類人員的德育工作職責,調動廣大德育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樣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實處。
一是調動班主任教師加強班級管理的積極性。
因為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單位,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是學校貫徹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骨干力量,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骨干。為調動他們育人的積極性,學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職責、考核細則,以及高于國家標準的班主任津貼,對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評先、評職、晉級等方面優先,大大調動了班主任的積極性,使我校班主任隊伍非常穩定。
二是調動各科任教師的積極性。
學科教師是不容忽視的德育工作者,學校提出要在學科教學中以知識為載體滲透德育。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都是同本學科的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就增強了愛國主義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能給學生深刻的影響,形成強大的內化力量。
各學科德育以知識為載體,能實現知識與道德、教學與教育、教書與育人的統一效果。學校制定了科任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級工作的具體要求,并對他們的工作在評選好教師工作中有所體現,同時也把他們此項工作的好壞納入了每期期末的工作質量評價中。
第三,調動后勤人員的積極性。
學校的后勤人員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營造校園育人環境方面,需要他們有構思、有設計、有計劃地實施。學校制定了有關服務育人的職責和制度,期末評價將成績顯著的同志評為好職工,進行獎勵。 學校在德育管理中,重視了對各類人員的管理,運用激勵性原則,調動了各方人士的積極性,達成了育人共識,形成了合力,充分發揮了學校各類人員的聰明才智,使學校德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三、提高管理者素質,全方位投入攻堅
未來社會的發展對基礎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新世紀的挑戰,面對新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我們認為應更新教育觀念。更新觀念重點體現在一個重視、兩個克服上,即:學校教育不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改進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義傾向;更新人才觀念,克服用一個模子培養人才的傾向。必須樹立為受教育者今后的終生學習打好基礎的觀念,樹立讓受教育者成為一個合格公民的觀念,按李嵐清同志提出的“六個學會”教育、培養、訓練學生,即教育、培養、訓練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和創造、學會生活、學會審美、學會健體。 同時還應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于人才素質的要求,確立人在經濟社會生產中的主體地位,要求給人的個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個性和創造才能獲得充分的發展。德育工作者的著眼點,應放在作為教育主體的學生身上,致力于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和人格的健全,實現人格個性的社會化。為此,必須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發展健康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為著眼點的現代德育觀。
要做好初中德育工作,必須提高學校干部和教師的素質。學校重視對教師的培訓,通過教育理論學習、舉辦專題講座、加強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斷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質。德育工作者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傳播者和建設者,要切實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因為,教師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對學生的德育工作起著重要作用,教師職業道德的好壞是學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必須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認真落實《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樹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發展的標志,是德育工作科學化的保證,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質的有效途徑。我們應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成長的特點,進一步加強以下六個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愛國主義教育、良好行為習慣教育、艱苦奮斗教育、適應社會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國防教育。我校多年來重視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實踐,參與了市級、國家級科研實驗,如“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與評價”、“初中生思想品德評價”及“以紅巖精神為主導的初中生責任感教育”等。通過科研實驗培養、鍛煉、提高了干部、教師隊伍素質,大家思想解放、努力實踐、勇于探索,獲得了豐碩的成果。
四、不可忽視環境育人的作用
校園環境建設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同時又是學校日常德育的載體。優美的環境氛圍,高雅的校園文化,能給人以奮進向上的力量。學校應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創設一個“時時受教育,處處受感染”的德育環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陣地,如宣傳欄、黑板報、廣播站、閱覽室等,有統一用磁磚燒制的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有校風、教風、學風以及《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守則》等標志,讓每一堵墻壁成為無聲的語言,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良好行為習慣教育,使學生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發展。
五、不斷實踐,不斷總結,增強學校管理效果
當今社會,學校教育難以完成培養下一代新人的任務,要用大教育觀思想來指導初中德育研究。要樹立整體觀念,加強綜合研究,要著眼在學校教育教學整體改革中加強德育,著眼德育研究的過程和成果轉化,這才有利于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有利于全面落實德育工作目標。
系統論的核心是“整體性原則”。初中教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學校中諸教育因素要互相配合,發揮自身的個性優勢,形成整體功能,樹立整體觀念。從各育之間的關系看,德育與其它幾育互相促進、相輔相成,構成了全面教育的整體。從學生本身來看,他們的各種個性、品質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從學校實施德育的途徑來看,諸途徑各自發揮著獨有的教育功能,互相配合,互為補充,形成了有機的整體。從大教育觀的高度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也是一個整體,要協調一致、密切配合,做到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一致性教育。
實施證明: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我們不斷實踐,不斷總結,大大提高了學校整體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取得了顯著成效。
最后,我們要進一步結合初中德育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提高教師的管理意識,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學生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