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路徑選擇
劉玉
【摘 要】民主是中國順應時代潮流的現實選擇。本文指出所謂“擴大基層民主”,“建構市民社會”,“完善憲政民主”,這些都不足以成為中國政治民主化的突破口。在我國既定的國情條件下,一條現實可行的道路就是,在堅持黨的領導的同時不斷改進和完善黨內民主,以黨內民主帶動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
【關鍵詞】民主 政治民主 黨內民主 路徑選擇
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越來越多的權威主義國家走上了民主化的道路,民主政治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廣泛的認識和空前的勝利,成為世界各國至少在價值取向上的共同追求。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擾,使得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一度曾經遭受嚴重的挫折。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需要在經濟上趕上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更高更切實的民主”??梢哉f,民主化已經成為當代
中國政治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內容。
一、政治民主化已成為時代潮流
人類在20世紀取得的最偉大的成就,除了科技革命的日新月異和經濟發展的蒸蒸日上,就是民主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的認同和發展。民主的發展可以說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已經出現了民主,尤其是在西方的古希臘是民主發展的輝煌時期,但當時的民主是片面的,低水平的和不完善的。民主只是少數人的民主,廣大的婦女、奴役外邦人都沒有民主的權利。然而民主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了更高的發展水平,不僅民主的對象和范圍擴大了,而且民主的體制也更加完善了。中國在民主政治上,由于特殊的社會條件和文化,民主的發展一直晚于西方國家,但是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方向發展,各種思想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傳播,民主作為一中政治價值已經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認同,實行民主政治已成為不以任何人和國家的意志為轉移的時代潮流。
二、民主政治建設的一般路徑
1.從擴大基層民主入手推進我國的民主化進程。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改革思路,是一種從體制外尋求我國民主化突破口的路徑選擇。我國自80年代以來實行的鄉村民主選舉制度(即村民自治制度)使廣大農民第一次獲得自由選舉“社區領袖”的民主權利,實現了鄉村自治及民主化的制度創新。雖然鄉村民主對我國的政治民主化有重大的促進作用,但她遠不能成為我國民主化的突破口。原因是多方面的,鄉村的教育水平、經濟水平和各種傳播手段都比較落后,社會經濟比較封閉,而且鄉村社會具有明顯的保守性,在加上傳統的宗法觀念,宗教勢力和封建迷信根深蒂固。
2.從構建市民社會入手推進我國的民主化進程。這也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改革思路,是一種從體制外尋求民主化切入點的路徑選擇。這些思想主要是想模仿西方式的民主發展道路,但是他們忽略了中國與西方在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社會狀況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在歷史傳統文化上,中國長期受封建專制思想的統治,從而形成了一種奴役的思想,在人們的內心深處根本沒有民主的要求。在社會現實狀況上,西方的市民社會可以擺脫現實的政治權力而獨立的發展,但是中國的市民社會卻不能,它必須借助外在的力量來幫它完成這一過程。因此,中國的政治民主化不能夠照搬西方的經驗,而是必須從本國的實際出發,根據特定的國情條件尋求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
3.從完善憲政民主入手推進我國的民主化進程。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改革思路,是一種從體制內尋求我國民主化切入口的路徑選擇。憲政民主涉及到我國政治中的根本問題,即關于黨的領導問題。如果按照西方的競爭性民主原則來選舉和組織國家政權,那么黨的領導就無法得到根本體現和切實保障。我國在從傳統政治向現代政治轉型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政黨來進行組織領導和政治動員,不僅社會穩定無法保障,經濟發展和國家的現代化都將化為泡影。 三、以黨內民主推進人民民主是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現實道路
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越來越多的威權主義國家走上了民主化道路,民主政治在世界范圍取得了廣泛的認同和空前的勝利,已成為世界各國至少在價值取向上的共同的追求。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影響的重塑,也迫切要求加快政治民主化的步伐。到底中國的政治民主化應該走什么樣的道路呢?縱觀目前國內外學術界的觀點,可以概括為兩種思路:即體制外道路和體制內道路。所謂體制外道路就是要在中國現行政治制度的主體框架外尋找民主的生長點,以體制外的民主成長逐步影響、沖擊,甚至取代中國現存的政治制度(如一些學者提出的“以構建市民社會入手推進我國的政治民主化);所謂體制內道路則是立足于中國現存政治制度的主體框架內尋找民主的生長點。兩種思想都對中國的民主政治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基于中國的現實國情,筆者認為中國的民主化應該從黨內民主做起,通過發展黨內民主來逐步推進國家和社會民主,走出一條與西方多黨制完全不同的民主發展道路。
以黨內民主推進人民民主,走體制內民主道路,是由中國政治力量的現實狀況決定的。當代中國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我們國家的根本性質,這一性質決定了必須堅持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領導地位,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政治中的核心地位決定了黨內生活的民主化將有利于推動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從地位上講,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其路線、方針、政策的變動將會影響整個社會的政治過程和利益分配;從結構上講,中國共產黨是按民主集中制組織起來的,中國共產黨的7000多萬黨員和350多萬個基層組織,遍布了中國的各行各業和各個角落,對整個中國的影響巨大,是沒有任何其他的政治組織可以比擬的。綜上,由于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政治中的特殊地位決定了,中國的民主政治必須首先實現黨內的民主,由黨內民主推動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如果離開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的民主,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是不可能建成的。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歷史也反復證明,什么時候黨內民主生活積極健康,人民民主就會得到發揚;什么時候黨內民主受到破壞,整個國家的民主生活就會發生嚴重曲折。
以黨內民主推進人民民主,走體制內民主道路,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當代中國是一個有56個民族、13億多人口、8億農民的超大社會。從整體上看,經濟文化發展既落后又不平衡、國民素質不高、社會整合能力弱、社會矛盾錯綜復雜。少數現代化大中城市相對發達的經濟同廣大農村及邊遠地區的自然、半自然經濟同時并存;最先進的科技技術同廣大地區的手工操作乃至刀耕火種的落后技術同時并存;少數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知識分子同近2億的文盲、半文盲同時并存;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要求同我國民主傳統的實際同時并存。在中國這種特殊的歷史條件和國情下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要有一個具備強大凝聚力的政黨作為社會的核心,否則,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將陷入一片混亂和無秩序當中。正如亨廷頓在分析發展中國家的民主政治發展時曾指出:進行現代化的政治體系的有效和穩定程度,取決于政黨的力量強弱,要想在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中實施現代化戰略,至少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黨。觀察中國的現實,要想擁有發展民主政治穩定的社會環境必須依靠中國共產黨,離開了中國共產黨,穩定的社會環境難以實現,更談不上民主政治建設了。穩定是任何國家發展的前提,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民主將成為空談,而只是引起社會生活的混亂和無秩序,民主也將失去其自身固有的價值。正如鄧小平所言:“中國一定要堅持改革開放,這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希望。但是改革就一定要有穩定的社會環境……民主是我們的目標,但必須保持穩定?!睆倪@個意義上講,中國的民主化必須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保證穩定的前提,因此,中國的民主化道路只能由黨內民主開始逐步推動整個中國的民主化。
以黨內民主推進人民民主,走體制內民主道路,還是對于中國歷史傳統和社會條件的考慮。中國自古缺乏民主的傳統,而近代工業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未能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局面,仍未真正形成民主的政治文化。從中國的現狀來講,政治經濟發展相當的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一部分人已經有了一點民主覺悟,但廣大的中西部地區由于經濟落后,人們的政治覺悟普遍不高。換句話說:民主意識只是在少數發達的地區和知識分子階層中已經形成,但是中國的農村人口占8億左右,也就是說絕大多數還沒有民主意識。在這種情況下,民主化的路徑是應該“自上而下”呢,還是“自下而上”呢?答案已經很明確了,既然中國的知識分子階層已具備了民主意識,那我們為何不從知識分子(精英人士)入手構建中國的民主政治呢?因此,現階段中國民主化的理性選擇,重點應當是在最具備民主意識和素質的地方和群體中進行,在一定范圍的社會精英中尋找民主的生長點,讓一部分先民主起來,產生一種社會示范效應,然后逐步推廣擴大,由精英民主導向大眾民主。中國的精英民主的主體,毫無疑問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組織,它匯集了中國各階級,階層,各行個業的精英人士,具有廣泛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中國沒有其他任何組織可以與它相比,因此,中國民主化由黨內民主逐步推動人民民主是一條理性穩健并且現實可行的道路。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鄧小平就指出:“(民主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首先要從黨內造成……如果黨內造不成,國家也造不成,我們黨一定要造成這樣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我們黨內一定要有充分的民主?!?/p>
[1]王壽林.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論[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
[2]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美]S.P.亨延頓.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4]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4-307.
[5]胡偉.黨內民主與政治體制改革[A].周鶴齡.解讀困惑.上海黨建深層次問題研究內部文稿[C].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43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