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試析列寧晚期黨內民主建設思想

王麗華

論文摘要 列寧是世界上第一個執掌政權的無產階級政黨領袖,在領導俄共(布)奪取和執掌政權的過程中,十分重視黨內民主建設,到列寧晚期,其關于黨內民主建設的思想日臻成熟,主要有:保障黨員的民主權利、健全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完善黨內民主選舉制度、健全黨內民主監督制度等。

論文關鍵詞 列寧晚期 黨內民主思想 工人階級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黨內民主是工人階級政黨所應當具有的一個根本屬性。列寧在領導俄共(布)奪取和執掌政權的過程中,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黨內民主理論,尤其在其晚年(1921年3月-列寧逝世)更是對如何促進黨內民主問題進行了重大思考。

一、保障黨員的民主權利

(一)“黨內的一切事務是由全體黨員直接或者通過代表”來處理 黨員在黨內生活中當家作主,對黨內決策享有平等的知情權和參與權,這是列寧對黨內民主的基本要求。列寧在建黨之初就主張在黨內實行民主集中制,保障黨員民主地參與黨內事務,但由于受客觀歷史條件的制約,黨員的民主權力未能得到真正的保障,特別是在國內戰爭時期,實行戰斗命令制的工作方法,黨員對黨內事務的參與決策權破壞殆盡。進入實行新經濟政策的和平建設時期,普通黨員參與黨的決策是實現黨內民主的迫切要求。 (二)重大問題應交由全體黨員討論 列寧認為,要保障黨員對黨內決策的知情權和參與權,重大問題必須預先交由全體黨員討論、征求全體黨員的意見。1921年召開的俄共(布)十大決議也強調指出:黨的黨的決議未經通過以前,全黨對一切最重要的問題展開廣泛的討論、爭論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俄共中央還專門出版了《爭論專頁》,讓全體黨員自由、民主地討論有關黨的經濟建設等方面的策略、戰略問題。可見,列寧和作為執政黨的俄共(布)努力吸引廣大黨員民主參與黨內事務,集思廣益。 (三)堅持黨員平等地享有充分的民主權利 全體黨員不僅平等地享有對黨內決策的知情權和參與權,而且享有培訓權、建議權、批評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質詢權、監督權等。黨員不論職務高低,都不允許享有特權,在黨內一律平等,都以平等態度相待。俄共(布)領袖列寧可謂是黨內民主堅定的捍衛者。1921年十大時,列寧向黨代表基謝廖夫對其使用“機關槍”一詞提出的批評表示“十分抱歉”,“我鄭重保證今后不再用這一類字眼來打比方”,列寧用自己的行動捍衛了黨內民主精神。

二、健全黨的代表大會制度

(一)確立黨的代表大會的權威 完善黨內民主,就要確立黨的代表大會是黨的最高權力機關的權威地位,因為黨員通過代表大會能最直接地行使民主權利。黨內民主的其他制度如選舉制、任期制、監督制等等,都與代表大會制度息息相關。早在1903年7月列寧提交給黨的二大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組織章程草案》中,就建議把黨的代表大會作為黨的最高機關。大會討論并采納了這個建議,把它寫進了黨章。1905年4月召開的三大,直接把“黨的最高機關是黨代表大會”作為新黨章的第二條,再次表明了列寧對黨的代表大會是黨的最高權力機關的原則的重視程度。 (二)要定期召開黨的代表大會,實行年會制 早在1847年6月,共產主義同盟在倫敦召開的第一次代表大會通告信中就明確指出:必須重復召開在這里召開的代表大會。列寧作為優秀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繼承了黨代表大會年繪制的傳統。俄共(布)執政后,列寧以身作,主持召開了七大到十二大共六次代表大會,實現了黨代表大會年會制,調動了黨員參與黨內事務的積極性,推進了領導干部的作風建設,加快了黨內民主建設的進程。 (三)此外,列寧還開創了黨代表會議制,彌補了黨代表大會年會制的不足 黨代表會議的代表主要來自于各省委員會、各民族地區委員會,它的職權、規模要小于黨代表大會。1921年3月黨代表會議由原來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改為一年召開兩次,到1922年8月決定在兩次代表大會之間每年只召開一次,其主要討論當時俄共(布)在黨的代表大會休會期間所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為兩次代表大會起到橋梁和轉折作用,并防止了中央委員會過渡集權。

三、完善黨內民主選舉制度

民主從來都是與選舉制度聯系在一起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無產階級政黨組織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級委員會由選舉產生并隨時可以罷免,僅這一點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獨裁的密謀狂的道路。”進入新經濟政策時期,以列寧為首的俄共(布)努力完善、實施黨內選舉制度。 (一)黨內選舉必須堅持普遍、直接、平等原則 1.普遍選舉。從下到上黨的一切機構都實行普遍選舉制,排斥一切委任的制度,黨的所有領導成員、所有負責人員都必須經過選舉才能產生,排斥一切委任的制度。列寧在1921年召開的“十大”上通過的《關于黨的建設問題》中強調:全體黨員都具有選舉權,以任何方式、任何借口試圖改變、左右或推翻選舉人的意愿都是不允許的,選舉人的意志必須在選舉中充分體現。 2.直接選舉。直接選舉與層級選舉相比,前者更能體現廣大黨員的意愿,也更符合黨內民主的要求。列寧明確指出:“黨的中央機關(或黨的各個中央機關)的選舉必須是直接選舉,必須在代表大會上進行。不在代表大會上進行的選舉、二級選舉等等都是不許可的。” 3.平等選舉。黨內民主要求全體黨員在黨內平等的享有選舉權。列寧倡導的黨內平等選舉原則主要體現參選權、投票權和代表名額上的平等。列寧強調指出:黨……根本反對按任何其他標志(上級和下級、知識分子和工人,民族標志,等等)來區別黨員。

(二)堅持選舉權與報告制、罷免權的結合運用 1.實行黨的報告制度。由黨員選舉產生的黨的領導機關的領導人員,受全體黨員委托在處理黨內事務、工作中,能否代表廣大黨員的意志和愿望,是否稱職?這就需要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檢查,這就是報告工作制。報告工作制既要回顧總結過去的工作內容又要對未來的工作做出前瞻。這一制度體現了“由誰產生、向誰負責”的民主原則。

2.罷免權是實現黨內民主選舉的重要保障。由于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如對被選舉人的情況了解不夠,選舉產生的代表隨時在發展變化等等,就不可避免的出現選舉不準,失職、瀆職現象的發生。所以,實行罷免的措施,能夠保障黨員的民主權利,使選舉出的代表更能廣泛代表黨員的利益和愿望,從而符合黨員的真實需求。同時,被選出的代表也會忠于職守、嚴于律己,否則就要被撤換。

四、健全黨內民主監督制度

(一)建立和完善黨內監督的專門機構 要實現黨內監督的具體化、經常化必須建立黨內監督的專門機構,這是一個前提條件。但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并未提出設立黨內專門監督機構,只是在論及黨的代表大會制度、集體領導制度、選舉制度的內容中稍有涉及黨內監督。 1.完善中央檢查委員會——第一個專門的檢察機關。早在1912年,列寧就建立了第一個專門從財務方面對黨進行監督的機構——中央檢查委員會。但直到1920年的俄共(布)九大,由列寧提議應當賦予檢查委員會更多的權力,才改變了檢查委員會的性質,由一個審計性質的機關轉變為一個紀律檢察機關。接著在1922年俄共(布)十一上又把檢查委員會更名為中央檢查委員會,并通過了《中央檢查委員會條例》,主要檢查黨中央機關辦事效率、俄共中央書記處機構的工作安排以俄共中央會計處的工作情況等等。從此形成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層層相扣的檢察監督體系。 2.建立中央監察委員會。為了進一步加強黨內監督工作,列寧在1920年俄共(布)九大上提出成立一個由有經驗、能嚴格執行黨的監督的黨員組成的監察委員會,其平行于中央委員會。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1921年3月俄共成立了由7名委員和3名候補委員組成的黨內監督的最高機構——中央監察委員會。并先后通過了《關于監察委員會》《監察委員會條例》等一系列決議。各級地方監察委員會在繼中央監察委員會成立之后,也逐步地建立起來。 3.實行黨政監察機構的聯合。列寧即使在其生命垂危之際也不忘思考如何加強黨內監督的問題,如《寧肯少些,但要好些》和《我們如何改造工農檢查院》兩篇“政治遺囑”都對黨內監督機構如何改造、建設等問題進行了專門論述,并提出了黨政監察機構實行聯合的建議,即將工農檢查院和中央監察委員會結合起來,共同監督黨的領袖和中央機關。此外,對監委成員的條件列寧還作了特別嚴格的要求。 (二)完善黨內民主監督機制 1.黨內監督機構應具有獨立性。對于黨內監督機構的獨立性,列寧主要從權力運行和人員構成兩個方面來探索的。對于監察委員會的權力運行,列寧在俄共(布)十大上,特別強調:監察委員會與同級黨的委員會的權力是平行的,并向本級代表會議或代表大會報告工作。對此,俄共通過的《監察委員會條例》也做了明確規定。顯然,監察委員會與黨的委員會是兩個平行的權力系統,兩者之間沒有隸屬關系,也沒有領導和被領導關系,監委具有相對獨立性。為保證監察委員會委員免受人情等種種因素的干擾、專注黨內監督工作,列寧指出監察委員會由專職的工作人員構成。如規定監察委員會委員不得兼任黨委員會委員,也不得兼任負責的行政職務等等。 2.監察委員會具有高度權威性。俄共(布)十大、十一通過的決議明確指出:“監察委員會委員有權出席本級黨委員會和蘇維埃委員會的一切會議以及本級黨組織的其他各種會議,并有發言權。”“監察委員會的決議,本級的委員會必須執行,而不得加以撤銷。”“監察委員會可以利用本級黨委員會的機構,并有權給所有的黨員同志和黨組織委托任務。”為使黨內監督落到實處,列寧在《我們怎樣改組工農檢察院》中提出:“有一定的人數必須出席政治局每次會議的中央監察委員會的委員們,應該形成一個緊密的集體,這個集體應該‘不顧情面’,應該注意不讓任何人的威信,不管是總書記,還是某個其他中央委員的威信,來妨礙他們提出質詢,檢查文件,以致做到絕對了解情況并使各項事務嚴格按照規定辦事。” (三)吐“故”納“新”——保持黨內純潔 每一個黨員嚴格按照黨章為黨工作是實現黨內民主、保證黨內監督工作的必要條件,這就要求從組織機體上吐“故”納“新”——保持黨內純潔。所謂吐“故”納“新”就是一方面清除不符合條件的現有黨員;另一方面按照嚴格標準吸收新黨員。 1.嚴把入黨關。列寧在1921年指出,俄國共產黨只接收工人和農民,要嚴格審查準備吸收入黨的共青團員。并且要求介紹工人、農民和紅軍戰士、其他人入黨的黨員分別要有三、四、五年的黨齡。在列寧給全體政治局委員的信中提出應把入黨預備期延長(工人的預備期為一年半,其余的為三年),這就使入黨的條件更加嚴格了。1922年3月,列寧與莫洛托夫談論關于接收新黨員的問題時提出:要延長預備期并使預備期真正起到作用,在處理接收新黨員的機關中必須規定一個法定的多數;接收的新黨員必須受省委監察委員會決定的制約,制定辦法使黨能夠易于除去那些根本夠不上十分自覺地貫徹黨的政策的共產黨員等等。 2.清黨。列寧執政時期共開展了兩次大的清黨工作,第一次是1919年。對于清黨運動,列寧有段名言:“徒有其名的黨員,就是白給,我們也不要。世界上只有我們這樣的執政黨,才不追求黨員數量的增加,而注意黨員質量的提高和清洗‘混進黨里來的人’。”實行新經濟政策以后,一部分黨員特別是黨的干部隨著資本主義成分的增長受到了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蝕。1921年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清黨,共清除17萬黨員。總的來說,這次清黨雖然打擊面過寬,但純潔了黨的隊伍,使每一個黨員都能嚴格按照黨章為黨工作,從組織機體上保證了黨內監督工作。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