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我國農村的民主政治建設
劉寶庭
我國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的時代意義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擴大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會主義民主最廣泛的實踐。”農村民主政治建設作為最基層的民主實踐,對確保農民當家作主,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妥善解決農村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立在現代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主義民主,實行的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體現的是絕大多數人的利益,這就從根本上保證了公眾利益,真正實現了社會公正,這也是它高于資本主義民主的根本所在。我國人民群眾當家作主、行使民主權利的基本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通過選出的代表組成全國和地方各級人大,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力;二是在基層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農民是我黨在農村的依靠力量,也是我國政權最廣泛、最深厚的群眾基礎。廣大農民以主人翁身份直接參與決策,參與管理農村社會生活領域的各項事務,這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趨勢,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其次,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是實現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政治綱領的客觀需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發展繁榮的經濟和文化,也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黨的十五大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政治綱領:“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的基礎性工程。這項工程搞好了,社會主義民主就會有廣泛而扎實的基礎。因此,發展農村民主政治就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題中應有之義。自1988年6月《村委會組織法》試行十年來,以村委會選舉為標志建立起來的村民自治制度,符合國情,順乎民心,使億萬農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這是我國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取得的巨大進展,必將對我國的民主化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
再次,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是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農村現代化是整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復雜的系統工程。農村的全面發展也必然包含農村民主政治的發展。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同時是民主化過程,沒有民主化就沒有農村現代化。農村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是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又是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進步的重要條件和切實保障。
最后,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是新時期億萬農民群眾的迫切要求。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勞動人民翻身作了主人。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農村改革逐步深入,農民日益成為獨立的生產經營主體,農村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文化信息交流加快,大眾傳媒逐步普及。在關注切身物質利益的同時,農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大大增強,更加關注自己的民主權利,參與決策、管理、監督基層事務的重大問題的要求日益強烈。因此,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的任務變得越來越迫切。
我國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目前面臨的課題
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必須搞清楚面臨的重大現實課題。目前,我國農村民主政治建設有以下幾個問題。
農民群眾民主素質亟待提高。由于長期受小農生產方式的局限,我國農民平均、保守的思想較嚴重。長期以來,傳統文化中“存天理、滅人欲”的觀念滲透到了農民的潛意識中,致使我國農民缺乏民主意識和民主傳統。因此,提高廣大農民的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培養其良好的民主習慣,全面提高農民群眾的民主法制素質,就成為農村民主政治建設面臨的首要課題。
農村改革和發展中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日漸突出。當代中國農村正面臨深刻的經濟轉型。廣大農民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主體意識日漸覺醒,自主性與責任感大大增強,政治觀、民主觀也在轉型過程中得到發展。但是,現有的村級組織仍沿襲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那一套,已無法適應新形勢的需要。這些問題阻礙了農村民主政治建設進程,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應采取有力措施,盡快改變這種局面。
各級黨政干部民主素質還不適應民主政治建設需要。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必須在各級黨委政府的直接領導下進行。因此,干部民主素質高低就成為影響其實效的制約因素。要宣傳、組織、引導農民進行民主政治建設,干部必須具有民主思想和實踐能力,必須率先垂范,起表率作用。但是,目前在農村民主選舉中還存在著少數縣鄉干部指選、派送、影響選舉甚至在選舉后隨意更換、調整村干部、壓制不同意見等現象。所以,在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中,必須首先教育和引導廣大干部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增強民主法制觀念,養成良好的民主習慣,切實提高各級領導民主政治建設的能力。
我國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的主要途徑
我國農村民主政治建設,應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按 照黨的十五大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綱領和現代化建設總體部署,適應農村現代化發展需要,有領導、有步驟地進行,要建設符合國情民情、體現社會主義民主本質要求的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從而加速我國農村的現代化進程。當前,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必須著力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加快經濟發展,為農村民主政治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馬克思指出:“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12頁)。民主制度作為上層建筑,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社會主義民主必須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的現代市場經濟基礎之上。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在貧窮的基礎上更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市場化程度較低已成為今天農村民主發展的制約因素,當務之急是積極推進農村市場化進程,引導農民進入市場,破除自然經濟和傳統小農意識,逐步確立適應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自主、競爭、平等、民主、法制、科學、效益、創新等現代意識,成長為合格的市場經濟主體。
第二,加大宣傳教育和行為培養力度,切實增強農民民主素質。民主素質包括民主意識、法制觀念和民主習慣,它的提高一靠教育,二靠實踐。民主意識包括自主意識、參政意識、法制意識以及公民意識等。民主意識不是自發產生的,需要教育和引導。要利用多種形式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特別是主人翁思想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公民意識教育;繼續廣泛深入開展普法教育。還要進行科學文化教育,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增強其自主能力和參與能力。同時,良好的民主素質和民主習慣只有在民主政治的實踐活動中才能真正培養和強化起來。黨的十五大強調要擴大基層民主,意義也正在于此。
第三,加強以村民自治為特征的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因此,農村民主政治建設,一定要著眼于民主制度建設,走制度化、法律化之路。以村委會選舉為特征的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國農民的偉大創舉。十多年的實踐證明,它使我國農村民主政治建設走上了一條堅實的道路,激發了廣大農民空前的建設熱情,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成為農村穩定和發展的基石。今年6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修訂草案)》,向全國征求意見,這部關系農民切身利益、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的重要法律草案,必將使村民自治制度邁上新的臺階。為此,一要進一步完善村民選舉制度;二要健全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保障農民充分行使民主決策權、管理權和監督權;三要健全完善村務公開制度,實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四要建立健全村委會工作規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第四,加強法制建設,實行依法治村。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管理國家事務的基本方略,只有形成健全和完備的法制,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才能有序開展。要完善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要嚴格執法,做到執法必嚴;要不斷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通過完善法制教育培訓手段,制定鄉規民約,引導農民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在學會用價值規律支配自己生產經營活動的同時,增強法制觀念、遵紀守法、照章納稅、交糧交款、依法經營、守法致富。通過加強法制建設,正確處理農村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安定團結,為農村民主政治建設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