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路徑分析
郭林
[摘要] 民主化是當今世界政治發展的一個基本趨勢。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也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對于如何建設我國的民主政治,學者們觀點不一。本文在遵循漸進主義邏輯的基礎上,從考察我國學者的相關理論觀點入手,分析我國民主政治建設過程中的若干基本問題,并就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路徑選擇給出相關建議,即由保護型民主到可治理型民主;由強制性民主到誘致性民主;由黨內民主到人民民主;由協商民主到選舉民主。
[關鍵詞] 民主政治;路徑;保護型民主和可治理型民主;強制性民主和誘致性民主;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協商民主和選舉民主
當今世界,不論是對民主政治持何種態度的人都必須面對這樣一個基本事實:民主化是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發展趨勢,民主政治體制代替極權政治體制正在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潮流。但是圍繞這一潮流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無論從應然層面還是從實然層面,不同論者從未達成一致。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各國的民主化實踐也是喜憂參半。對于我國而言,黨和政府已經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遠景目標。因此從操作層面講,我國的民主政治已經不存在是否應該進行的問題,我們應考慮的問題是如何賦予“民主”以恰當的定位,以及如何開展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本文就依此思路展開分析。
本文在分析相關理論觀點的基礎上,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若干基本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并就民主政治建設的路徑選擇給出對策性建議。
一、學術界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模式的探索
任何一個關注我國民主進程的學者,幾乎都會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有自己的思考,大家也提出了各式各樣的學說,影響較大的有如下幾種。
1. 黨內民主說。此種觀點主張通過發掘中國共產黨組織原則和組織體制中契合現代民主觀念的因素,自黨內啟動國家民主政治進程,從黨內民主逐漸過渡到人民民主。很自然的,這種觀點為官方所認可,在學術界也有相當多的支持者。但也有不少人對這種自黨內民主推動人們民主的觀點持懷疑或否定態度。反對者主要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核心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在執行過程中導致的往往是集中而非民主。而且“變革不可能從控制最嚴的地方開始。”【1】因此,黨內民主很難行得通。
2.憲政民主說。此一說依據的是對西方經典民主理論的繼承和重構。其認為民主政治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有賴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民社會的形成。民間力量的壯大會形成多元化的權力制衡結構,并最終反映在憲法中,形成憲政民主模式。劉軍寧在區分了初級憲政和高級憲政的基礎上,認為中國已經具備實現初級憲政的條件。【2】雖然從長遠來看,國家步入憲政民主是一種必然,但是憲政民主模式倡導的民主政治演變過程是基于對西方社會的考量。對于中國而言,尚存疑問之處是,西方式的民主生成路徑是否必要,是否充要?西方式的民主生成過程是否一定會重演?
3. 合作主義國家模式說。康曉光在《論合作主義國家》中認為暴力、財富、知識和勞動構成了人類社會的主要資源。合理的國家權力架構即是這四種主要資源的分立和制衡。也就是合作主義國家。合作主義國家的首要原則是權力、資本、知識、勞動都實行自治?!?】對于熟悉了西方民主理論的讀者來說,康曉光的合作主義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但合作主義國家模式說將權威主義國家看作是一種恒常的政體形式,而國際和國內學術界更加傾向于將權威主義政治看作是一種階段性的和過渡性的政體形式,它終歸要走向民主政體。而且就現實操作而言,知識、資本的自治并非易事,對于理性的雙方來說,資本與權力的結合要比二者的分立更符合雙方的利益。特別是中國有長期的官本位傳統,資本和知識的自治更是近于空談。
4. 咨詢型法治政體說。潘維認為:“政治改革的導向有兩種選擇,一是民主化,二是法治化。二者總有先有后,世界上從未有哪個國家能夠二者同時兼得。民主與法治是可以兼容的,但民主化和法治化兩個過程卻從未共生,因為二者的操作方向不同,無法兼容?!苑ㄖ螢閷颉⒁岳糁螢楹诵倪M行政治體制改革,比較適合中國特點?!?他將這種咨詢型法治政體的特點概括為五個方面:(1)強調“法律”作主,拒絕“人民”做主;(2)強調法的正義性,因而特別重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強調嚴格執法的重要性,刻意增加立法的難度;(4)強調限制政府的職能和規模,造就有限政府,保障社會經濟生活的自由,從而鼓勵民族的創造力;(5)強調追求符合中華傳統的秩序和自由。【4】咨詢型法治政體強調法治化之于民主化的優先性,但是民主化本身并不必然的與法治化相沖突,對一方的強調不能得出對另一方的否定。而且,法治和民主是不同層面的問題,民主政治并不排斥法治化,并不否定對民主建設的成果在法律上予以鞏固。
5.國家制度建設說。王紹光、胡鞍鋼等人認為,中國的政治轉型應當著眼于強化和改善公共權威并使之民主化而不是盲目地取消和限制公共權威,換句話說,應當將現有國家機器民主化、制度化、程序化,大力加強國家制度的薄弱環節,建立一個有很強的良治能力的政府?;镜膰抑贫冉ㄔO應優于大規模的民主化?!?】這一模式有一個隱含的命題即是,即民主政治與政府的有效性是分不開的。沒有有效的政府,便沒有真正的民主。民主化可以不需要任何特定的先決條件,但一個有效的政府卻是民主強化的前提條件?!?】可以看出,國家制度建設說并未拒斥民主,而是在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前提下,將民主政治與社會發展、社會公正等其它價值目標共同考慮。
6.增量民主說。俞可平提出增量民主的政治體制改革思路。根據他的總結,增量民主概念包括如下要點:強調程序民主;把公民社會的存在視為民主政治的前提;推崇法治;充分肯定政府在民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7】可以看出俞可平是在西方民主理論與我國政治現實間進行某種調和,“增量民主”具備概念意義上的新鮮度而缺少實質性的新內容。增量民主體現的漸進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何達致增量民主,學說本身并未言明。
綜合各種理論就會發現,上述各種學說的思考基點都是國家而非個人,這和西方學者的研究是有本質區別的。學者們都希望以自己的理論構建為國家的穩定發展開出妙策良方。無論是憲政主義還是保守主義者,民主作為一種普遍價值都是得到肯定的。不同模式的區別在于,從國家長治久安的角度考慮,民主是否比穩定、發展、正義等其它價值目標更具優先性。可以這樣認為,上述不同學說其實是強調了民主政治建設的不同方面,并無明顯的優劣之分。不同學說只是在不同的層面游弋,很少有根本性的沖突。這些有缺點的論說之所以是可取的,是因為任何一種學說、任何一種思想,若慮之周全必失之深刻,若慮之深刻則必失之周全。這是人類認識的有限性決定的。
在某種意義上,前述的不同論說都在試圖把握一個問題,即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需要著重考量的關鍵性變量是什么。正是在此一問題上,不同學者做了不同的取舍,黨內民主說取一黨執政,憲政民主說取市民社會,合作主義國家說取階級構成,咨詢型法治政體說取法制化,國家制度建設說和增量民主說則對關鍵變量作多元的認知。本文亦傾向于多元主義的觀點,即認為不存在單一的關鍵性變量,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是不同關鍵變量綜合作用的結果。一國的制度變革必然要根植于本國的特殊的國情。這些獨特國情也就構成了制度變遷中的關鍵性變量。對我國而言,國情的特殊性主要是如下幾個方面:其一,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領土廣闊的超大型國家;其二,我國有著數千年連綿不斷的專制主義傳統;其三,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其四,不同地區的發展呈現出嚴重的不均衡態勢。正是由于這些獨特國情,我國的民主政治發展必將而且已經呈現出不同于一般西方模式的獨特景觀。也正是在圍繞獨特國情產生的一些個性問題上,尚存在若干基本問題有重新探討的必要。
二、中國民主政治建設若干基本問題的探討。
1.建構主義還是演進主義
前面提到的幾種模式學說,都或多或少的帶有建構主義的色彩,即試圖按照自己的理想對未來的政治制度進行設計和規劃。盡管它們都盡可能的使自己的學說能夠涵蓋不同的情況,但是人類的認知能力的有限性決定了人類把握歷史走向能力的有限性。根據已然的經驗得出的應然預測并不能邏輯的推導出未來的實然狀況。因此理性的變革都是建立在演進主義哲學的基礎上的。當然,演進主義和建構主義并不存在涇渭分明的界限。但是為了強調演進主義的邏輯,本文在分析時不使用“模式”這一說法而代之以“路徑”?!奥窂健陛^“模式”更具開放性,它只是提供了一個發展的方向而未限定發展的框架。一般來講對于政府而言,推動一項改革,都是為了應對當前的環境變動造成的合法性危機或是為了獲得新的合法性資源。因此變革必然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中國現在的情況亦是如此。民主政治之所以成為一種迫切的現實訴求,根源在于現有制度已經產生了許多自身不能調試的積弊。改革開放的今天,經濟和社會發展已經從改革初期的共贏局面,日益變成一種零和博弈。腐敗現象層出不窮,貧富分化日益嚴重,種種社會問題都很容易使得人們歸因于制度的不公。與此同時,國際上發達國家的民主政治成為一種強勁的制度競爭。使得民主政治已經成為一種急切的社會要求。是否建設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發展的是否好,成為黨和政府維持和發展合法性資源首要考慮的問題。正因如此,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必然會著眼于對危機的應對和解決,民主政治建設也必然要遵循演進主義的邏輯。
2.內在制度還是外在制度
制度經濟學將制度定義為“廣為人知的、由人創立的規則,它的用途是抑制人類可能的機會主義行為?!薄?】 從廣義上講,制度分為內在制度和外在制度。所謂內在制度是指群體內隨經驗而演化的規則,而外在制度則指外在的設計出來并靠政治行動由上面強加于社會的規則?!?】本文分析的當然是一種外在的制度路徑。但是外在制度的發揮作用及啟動變革,必然不能脫離對內在制度的考量。對我國而言,內在制度首要考慮的即是如何對待傳統的問題。我國有著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傳統,使得我國缺乏建立民主政治所必須的社會心里機制。由于儒家思想的熏陶束縛,中國傳統政治帶有了濃重的道德泛化和道德至上的傾向。這種對政治以倫理學方式加以限制的做法不僅沒能夠限制集權以及腐敗等問題,反而強化了中國傳統政治的非科學、非民主性質。人們已經習慣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劃分,習慣了中國式的權力運作模式。以此來講我國的傳統中可能存在很多不利于民主政治發展的因素。但是傳統是一個涵蓋極廣的概念。傳統本身也并不必然代表保守性,傳統之所以成為傳統是因為它適應了長時段的歷史演變。因此傳統應是一個開放的概念。具有相當的包容性,我們應該做的一點就是科學的評估傳統的諸方面,并力圖找出傳統與民主的相容相生之處。
3.自下而上還是自上而下
無論何種民主模式,都有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即是可行性問題。西方的民主政治發展的過程在總體上講是自下而上的過程。西方世界地理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其經濟的小規模性和開放性。這使得西方國家的社會先于國家取得了合法性。在民主發展的每一階段,變革幾乎都是先從社會開始的,國家一般是作為接受的一方。而在中國的情況則完全不同。社會從未取得相對于國家的獨立地位。國家處于絕對的支配地位?,F在中國共產黨作為我國的執政黨依然秉承著這種中央集權的管理模式。雖然政府方面已經逐漸的放松對社會的控制,中國政治也相應出現了由全能政治向權威政治乃至民主政治過渡的表征,但民主政治的發展仍然不能繞開黨和政府這一環節。撇開這一現實談國家制度建設探討國家民主政治問題無疑是無本之木,也只能是紙上談兵。黨和政府的對民主改革的認同,對改革的資源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雖然變革很難從控制最嚴的地方開始,但是沒有黨和政府的支持和參與,民間民主政治的發展必然是先天不足的。因此本文不僅贊同黨內民主推動人們民主的觀點,而且認為合理的改革路徑必然是自上而下的,沒有上層的程序民主,沒有上層的民主化政治,基層民主也很難落到實處。
4.單一主義還是多樣主義
上述的各種論說都未涉及一個基本的事實,即中國是一個不均質的社會。不平衡性廣泛的存在著。中國的區域差異、城鄉差異甚至到了危及社會公正的程度。東部發達地區、沿海地區、城市地區從人民的文化水平到可利用的社會資源等方面都有著相當的優勢。當然這并不是說主張西部地區農村地區暫緩或停止民主政治建設而是希望民主政治建設中正視這種不平衡性。一方面探索不同的民主政治建設方式以包容我國社會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對落后地區的民主建設給予更大的資源支持以支付民主建設的高昂成本。不均質社會的現實可以導出兩個相關的結論。其一,全國的民主政治發展不可能是同步的,必然有先后,有輕重。其二,不同地區對于民主的要求是不同的。嚴格說來民主并非單指選舉民主。它包括許多豐富的內容。自由民主、協商民主、審計民主等都逐漸納入民主政治的范疇之中了。因此,不同地區自然會有適合優先發展的民主類型。
三、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路徑選擇
對應前面對我國民主政治四個基本問題的探討。本文提出四點相關的路徑建議。
其一,由保護型民主到可治理型民主。
在古典民主理論框架下,民主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其首要的目的在于對人與人之間平等自由權利的維護,是一種保護型民主,其著眼點在于公平和正義。而現代社會中民主越來越多的被作為一種治國方式,它所追求的不僅是正義,不僅是從結果上對公民的民主權利進行保護,而且更加重視民主的決策過程本身,更加注重民主作為一種治理形式所具有的效率意義。這樣的民主即是可治理型民主?!?0】在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之所以成為一種迫切的制度要求,原因在于不民主的制度不僅是低效率的更是不公正的。也就是說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更多的是出于保護性的目的。但是對于一國人民而言,所需要的不僅是自由、民主的生活,同樣需要國家對于個人福祉的保護和發展。對人民福祉的保護和發展,也就成了國家以及政府凝聚力的來源和合法性的依托。因此一個國家不僅應是民主的也應是有效率的。根據第三世界國家的現代化經驗,一個以經濟發展為其首要合法性依托的政府,一旦國內經濟發展減緩或停滯,那么其政權必然面臨危機。而且根據前面提到的王紹光等人的分析,一個沒有效率的政府也很難保證民主政治的穩定。因此我國民主政治合理的路徑必然是首先完善保護型民主,之后逐漸發展出可治理型民主。
其二,由強制性民主到誘致性民主。
這里借用了制度經濟學中“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的說法。【11】根據西方國家的經驗,民主政治的發展和完善根源于市民社會的形成和壯大。經濟的發展和市場機制的作用逐漸促成了強大的中產階級和市民社會。市民社會自身又逐漸發展起一套民主治理模式。此種民主形成方式即可稱為誘致性民主。在誘致性民主的形成過程中,國家居于被動地位只是被動的接收民間民主制度的成果。而就我國而言,遠未形成像西方那樣發達的市民社會。數千年封建專制傳統以及建國后數十年的政府辦社會的歷史積弊,使得我國的社會力量十分薄弱。無論從實力上還是從意識上都遠未具備自發形成民主機制的條件。市民社會的培育和壯大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一過程在西方國家尚且經歷了數百年時間,對于社會力量先天不足的我國來說,自然也急不得。但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又是一項迫切的政治訴求,因此我國的民主建設只能主要的依靠國家強制性的制度安排。以強制性民主保護誘致性民主的發展。可以看出,此一路徑建議是對前面內在制度與外在制度分析的合理推論。當然,為了使強制性民主確實為民主,還要遵循法律的規定,使民主安排有法可依,依法進行。
其三,由黨內民主到人民民主。
對于如何開展黨內民主的問題,存在的爭論并不比其它論說間的爭論為少?!包h內民主激進派”認為,黨內民主的核心,是黨內應該盡快允許黨內不同意見群體的合法存在,并在黨內建立不同派別彼此合法競爭的機制與制度。而“黨內溫和派”則認黨內民主的重點并不是首先要求在黨內實現多元化,而是主張把民主程序政治的一些理念與活動規則帶入到黨內來。【12】黨內溫和派的若干觀點與政府的考慮有著很大的共同之處,因此溫和派的觀點是黨內民主論的主流觀點。作為此種觀點的代表,中共中央主辦的理論刊物《求是》雜志上曾經發表了一篇《以黨內民主推進人民民主》的文章。文章中提出了建設黨內民主的若干建議:①健全切實保障黨員和各級黨組織民主權利的各項制度,進一步拓寬黨內民主渠道,使黨員對黨內事務有更多的了解和參與;②健全黨的代表大會制度,探索黨的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發揮代表作用的途徑和形式,在試點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實行黨代表大會常任制;③完善黨委內部的議事和決策機制,正確處理常委會與全委會的關系,充分發揮全委會的作用;④改革和完善黨內選舉制度,完善候選人產生辦法和差額選舉辦法,切實體現選舉人的意志。⑤建立和完善黨內情況通報制度、情況反映制度和重大決策征求意見制度等?!?3】可以說這些提法很大程度代表了政府方面的意見。從長遠的觀點看,黨內民主的開展必然是從溫和派的主張起步的,因為這樣既可以使得黨的組織原則和實際運作能夠跟民主要求合理銜接,也使得黨內民主改革在可控的范圍內。但是隨著黨內民主的發展和完善,黨內不同利益團體的分化競爭就會被納入合理的制度空間。激進派的預想就會自動的成為現實。
其四,由協商民主到選舉民主。
選舉民主是傳統民主理論的核心內涵。但是對于處于現代化進程中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將民主等同于選舉民主往往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塞繆爾·亨廷頓在其《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分析了經濟發展、社會動員、政治參與、政治制度化與政治穩定之間的關系。盲目的擴大政治參與,如果沒有相應的制度化進程予以吸納,那么就會造成政治參與的爆炸,并造成政治不穩。【14】。也正是基于此,中國的許多學者對于大規模的選舉民主持保留甚至否定態度。而協商民主則是指20世紀末期西方政治學界興起的一種新的民主理論范式,它主要是指:在政治共同體中,自由與平等的公民,通過公共協商而賦予立法、決策以正當性,同時經由協商民主達至理性立法、參與政治和公民自治的理想?!?5】對于中國而言,協商民主抑或協商政治并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匯,從抗戰勝利后的各黨協商建國到現在的人民政協等都向協商政治作了可貴的嘗試。很明顯,協商民主是一種有限民主。參與協商的人要具備相當的知識以及閑暇。協商民主之所以值得提倡,是因為它適應了中國的不均質狀態。如果大規模的直接開展選舉民主,勢必是很難控制的也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以協商民主起步,逐漸的把中國導入一個民主決策的狀態中去,慢慢的擴大選舉民主,最終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也不失為一條可行之路。
上述路徑建議力求體現如下特點:首先,不追求對前人研究的反駁及匡正。因為建立一種普適的框架既無可能也無必要。其次,不追求體系的完備性,而強調現實的操作性。當然對體系完備性的弱化并不代表本文的路徑選擇的是毫無相關性的,相反,本文提出的四點建議都對應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中需要考量的關鍵變量。當這四點建議作為一個整體存在時,才能對我國的獨特國情有一個相對契合的把握。
四、結語
很明顯,本文的思路是漸進主義的。漸進主義改革之所以是可取的,是因為其能通過一次一次的微調,逐漸增加民主的存量,可以把民主改革產生的成本分割到能夠承受的程度。而且,漸進主義的改革也是執政者所能采納的唯一選擇。但是我國的民主進程充滿不確定性,許多影響因素是我們不可提前限定的。因此我國的民主改革必然是“摸著石頭過河”。正是在此種意義上,任何關于民主建設路徑的建議也都只具有相對價值。但正是這種相對價值的逐漸積累,最終必將匯成民主政治的滾滾浪潮。 Analysis on the Paths of Chinese Democratic Politics Construction
Abstract: Democratization is the basic political trend of contemporary world. The constructing of socialist democracy also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s of China. But for how to carry through our democratic politics construction, people have not achieved an agreement yet, and some different models have been brought forward. Based on gradualism theory, this paper firstly reviews some influential models, and then analyses some basic matters. Finally, this paper makes a series of suggestions about the paths of our democratic politics construction. They are: from governable democracy to protective democracy, from imposed democracy to induced democracy, from inner-Party democracy to people’s democracy, and from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o electoral democracy.
Key words: democratic politics, path, governable democracy & protective democracy, imposed democracy & induced democracy, inner-Party democracy & people’s democrac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 electoral democracy.
【1】 劉軍寧:《中國政治體制改革——黨內民主抑或憲政民主?》,《中國戰略》,2004-5-16
【2】 劉軍寧:《共和、民主、憲政——自由主義思想研究》,102-135頁,上海三聯書店,1998
【3】 康曉光:《論合作主義國家》,《戰略與管理》,2003年第五期
【4】潘維:《民主迷信與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向》,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3年2月
【5】胡鞍鋼、王紹光主編:《第二次轉型——國家制度建設》,第380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6】胡鞍鋼、王紹光主編:《第二次轉型——國家制度建設》,第337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7】俞可平:《增量民主與善治》,157-160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8】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第116頁,商務印書館,2003
【9】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第118頁,商務印書館,2003
【10】趙成根:《民主與公共決策研究》,16-31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
【11】科斯等著:《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經濟學派論文集》,第386頁,三聯書店,1994
【12】蕭功秦:《“黨內民主化”思潮及前景展望》,http://www.yannan.cn,2004-09-21 00:16:20
【13】甄小英、李清華:《以黨內民主推進人民民主》,《求是》2003年第12期
【14】塞繆爾·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第56頁,華夏出版社,1988
【15】陳家剛:《當代西方協商民主理論》,《學習時報》,2004年1月5日第2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