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鄧小平的新聞傳播思想
陳辰
【摘要】本文大致歸納了鄧小平同志關于辦好報紙的條件、報紙的作用以及在辦報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等方面的論述,簡要勾勒了小平同志的新聞傳播思想。 【關鍵詞】鄧小平 新聞傳播 傳播思想 一、辦好報紙的條件:結合實際、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和黨的領導 鄧小平在《在西南區新聞工作會議上的報告》中指出:“辦好報紙有三個條件:結合實際,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接著又說,“這三條離開了領導也搞不好,報紙就沒有力量,容易變成‘有聞必錄’。所以辦好報紙的前提在領導。”由此可見鄧小平所論述的辦好報紙的條件是以黨的領導為前提,并做到結合實際、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相統一的“四位一體”的這樣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四者中缺少任何一個都影響報紙作用的發揮。從另一方面說,也就是要求新聞報道在堅持客觀、公正、全面報道的基礎上不能放棄“導”的工作,在特殊情況下(戰爭、疫情等突發事件和危機關頭)更要主要的做好“導”的工作。梁啟超曾論述過報紙是“主客觀的統一”,有主觀而無客觀、有客觀而無主觀都不能稱其為報紙。黨的報紙就應該理直氣壯的宣傳黨和人民的思想意志,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什么叫“結合實際”呢?鄧小平說:“要辦好地方報紙。……當然,需要辦大報的地方(大城市)必須辦大報,但不是都要辦大報。”這就是要結合實際,不能“一刀切”,把“眉毛胡子一把抓”,在農村地區或一些小城鎮辦大報是浪費,在大城市辦小報又沒有實際效果,都是不可取的。另外一個實例也很能生動的說明怎樣才能做到“結合實際”?這即是鄧小平在有關如何報道四川剿匪方面的新聞時所說的:“剿匪方面,四川剿匪有很多很好經驗,報紙要報道,但又不能讓土匪完全了解我們的戰術。報紙要宣傳剿匪政策,寬大與鎮壓相結合。”報紙的工作要“巨細”有別,在事態正在發展且狀況繁雜不明的情況下,過細的報道可能會產生不好的效果;而如果事實已明,報紙再無關痛癢的空發宏論也必然適得其反。 而在如何“聯系群眾”方面,鄧小平則指出:“報紙要組織學習、討論,使黨內黨外都知道。‘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大家都學習了,了解了,就不允許干部亂干了,對整個領導有好處。”報紙及其他媒介是聯系群眾、溝通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要鞏固政權,要密切聯系群眾,就必須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反之,要辦好報紙,脫離群眾是萬不可能的。 關于“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一條件的重要性,鄧小平則強調:“報紙最有力量的是批評與自我批評。”這是弄清是非的問題,“應該做的和不應該做的弄得很明確。”例如,鄧小平在引用《新華日報》發表的一篇關于剿匪中情況的專論時說:“內容主要是批評。正確不正確?也正確。合不合時宜?不合時宜。正確與否要考慮到時間、地點、條件等因素來判斷。在剿匪已經有了成績,部隊又很艱苦努力的情況下,主要去批評就不合時宜了。放在一個月以前則剛合時宜。” 批評與自我批評要注意把握時機、尺度等問題,“現在報紙的影響比過去大了,有些不正確的東西在報上一表揚,就糟了。” 二、鄧小平論述報紙的作用 1、筆桿子、槍桿子,革命要靠兩桿子 1930年3月,在攻打靖西縣前,鄧小平對官兵講話中說:“我們紅軍每一個戰士都要學會使用兩桿槍,除了手中的武器,還要掌握一桿宣傳的武器,做到是一個戰斗員,同時又是一個宣傳員。”到了1950年5月16日在《在西南區新聞工作會議上的報告》中進一步指出:“拿筆桿是實行領導的主要方法。領導同志要學會拿筆桿。”“拿筆桿子中,作用最廣泛的是寫文章登在報紙上和出小冊子,再就是寫好稿子到廣播電臺去廣播。出報紙、辦廣播、出刊物和小冊子,而又能做到密切聯系實際,緊密結合中心任務,這在貫徹實現領導意圖上,就比其他方法更有效、更廣泛,作用大得多。”。此外“用筆寫出來傳播就廣,而且經過寫,思想就提煉了,比較周密。所以用筆領導是領導的主要方法,這是毛主席告訴我們的。” 2、批評與監督的功能 鄧小平經常引用報紙上的論述與觀點來說明問題,十分重視報紙的批評與監督的功能。如鄧小平曾引用《新華日報》華北版五月三日社論中的兩句話:“既少作高深的研究,又未深入群眾底層。”用此來說明我們文化工作的缺點。但是報紙要最大限度地發揮監督批評的作用就必須倡導大家辦種類不同的報紙。鄧小平說:“從領導來看,辦報是大家辦報,從新聞工作者自己來看,也是大家辦報。報紙真的同實際、同群眾聯系好了,報紙辦好了,對領導是最大的幫助。” 3、宣傳教育的功能 談宣傳教育功能自然可分為對內與對外兩個方面來考察。在對內宣傳教育中,鄧小平首先是要求我們的黨及其報刊要定好位,明確基本的傳播任務。他說:“我們就是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傳播者與實行者。”這是1941年5月在《一二九師文化工作方針任務及其努力方向》上所提出的,在當時無疑是必要的、正確的。接著鄧小平又把“宣傳隊”(包括黨員隊伍、報紙廣播等)定位為“文化工作的基本隊伍”與“學校”。他說:“宣傳隊是部隊文化工作的基本隊伍。”又說,“宣傳隊是培養干部的學校”其實,“宣傳隊”無疑也是教育人民,培養新中國的新公民的“基本隊伍”和“學校”。由此可見,鄧小平看到了報紙以及其他的傳播形式有著強大的宣傳與教育的功能。 在對外宣傳方面,鄧小平首先敏銳的發現了問題,“對外宣傳工作顯得極微弱,‘打啞巴仗’的現象嚴重存在,經常用各種方法對外宣傳我們的戰斗生活大為不夠。我們雖設有隨軍記者,但由于大部分記者兼管編輯,以致影響了新聞采訪工作”那么怎樣處理這一問題呢?鄧小平指出:“必須用一切辦法和盡一切可能供給友軍以文化食糧即書報和宣傳品,考究輸送的技巧。設法組織互相參觀互相觀摩,融洽與友軍的感情,擴大交朋友工作。”當然必須“大大地加強對外宣傳工作。要通過文藝作品、報告文學、新聞通訊、攝影、繪畫等,把我們真實的戰斗生活反映到國際上去,流傳到華僑中去,傳播到大后方。”只有對內、對外“兩手抓,兩手硬”才能使人民戰爭的基礎更廣泛,才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早日完成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民主、富強、文明的偉大事業。 三、運用報刊時出現的問題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有利必有害,關鍵就是要做好“趨利避害”的工作。雖然報刊有強大的宣傳教育功能,但是如果不正確的使用也會出現各種弊端。1975年7月14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軍隊的整頓任務》中指出軍隊中存在“腫、散、驕、奢、懶”的問題,在批評“懶”時說,有些領導干部開會“寫的稿子都是照著報紙抄的,那不是八股?”報刊是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但是如果我們的黨員干部總是“居廟堂之高”而不能做一些“經常性工作”,僅僅依靠報紙獲取信息,又靠報紙傳達信息,缺少了和群眾直接的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是不會有好結果的。信息在經過報紙進行傳播后誤差是必然存在的,小事不去查察,必然會產生嚴重的后果。這正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對今天來說,我們依然要注意這一情況,不能迷信技術,迷信媒介的宣傳動員以及教育功能,很多事情(甚至絕大多數事情)還是要靠黨員身體力行的去宣傳、調查、解決,不能脫離實際,脫離群眾。于此,鄧小平強調指出:“深入細致的工作”也是我黨完成任務、實現目標的強大武器,“我們甚至做一些事情可以不登報也能搞好。禁鴉片煙,不登報,完成了;土地改革和鎮壓反革命,不登報,完成了。這就是家喻戶曉。所謂家喻戶曉,就是一種又是熱鬧的事情,又是極端細致的事情。所以,我們主要是做細致的工作,深入的工作。” 參考文獻 ①②③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