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毛澤東\鄧小平國際空間拓展心思想分析
揭曉
[論文摘要]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下,如何為中國現代化建設贏得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一直是中國共產黨孜孜追求的重要目標。從澤東到鄧小平,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取得了偉大的成_就。深入解讀毛澤東、鄧小平國際空間戰略思想,對指導當今的外交戰略,構建和諧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論文關鍵詞]毛澤東;鄧小平;國際空間拓展思想
恩格斯曾經指出,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毛澤東、鄧小平依據不同時代特征,圍繞著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構建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進行了艱辛地探索,取得了偉大的實踐成就,形成了寶貴的國際空間拓展思想。通過深入解讀毛澤東、鄧小平國際空間戰略思想,對指導當今的外交戰略,構建和諧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毛澤東、鄧小平國際空間拓展思想的戰略目標
“河山之險,信不足保也。”地理條件和自然條件的優越,并不能決定一國是否強盛,而是取決于國家正確的戰略政策。新中國成立后的絕大部分時間處于被包圍的狀態之中。如何利用矛盾,打破這種受制于人的局面,拓展國際生存和發展空間,抓住國際環境變化中的各種機遇發展自己,成為緊迫和現實的課題。
新中國成立后,面臨著被西方國家封鎖而使中國處于與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相隔絕的狀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采取敵視中國的政策,不僅極力阻撓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而且企圖通過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等手段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同時,由于新中國脫胎于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內處于“一窮二自”的處境。因此,如何捍衛國家主權和維護國家利益,贏得國際的尊重和認同,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最為迫切的重任。為此,毛澤東明確提出。我們的總任務是:團結全國人民,爭取一切國際朋友的支援,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為了保衛國際和平和發展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
20世紀80年代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東歐劇變、蘇聯國內爆發全面危機并最終解體,世界社會主義事業陷入低潮。西方對中國開始進行集體制裁,外交壓力驟然增加,中國在國際舞臺上顯得十分孤立和被動。因此,如何維護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不斷增強綜合國力,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成為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緊迫任務。為此,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國內條件,就是堅持現行的改革開放政策,一是國際條件,就是持久的和平環境。為了使中國發展起來,實現我們的宏偉目標,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而要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就必須同世界上一切和平力量合作。
二、毛澤東、鄧小平國際空間拓展思想的一致性
(一)堅持國家利益至高無上的思想。在拓展國際空間的基點上,把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位置。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明確指出,中國必須獨立,中國必須解放,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自己來處理,不容許任何帝國主義國家再有一絲一毫的干涉。在涉及領土主權等國家核心利益方面,毛澤東絲毫不含糊。他在確定外交政策原則時明確指出,新中國愿意考慮同各外國建立外交關系,這種關系必須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基礎上,但決不會接受任何外國政府所給予的任何帶威脅性的行動。這是新中國在能否維護國家利益問題上區別于舊中國政府的顯著標志之一。正如周恩來所講,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凱,國民黨的蔣介石,哪一個不是跪倒在地上辦外交呢?!中國百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恥辱的外交史。而新中國,即使同蘇聯這樣的老大哥在處理涉及主權問題上也決不讓步。如1958年蘇聯提出,由中蘇共同建設一座大功率的長波無線電中心和一座遠程通訊的特種收報無線電中心(即長波電臺)。毛澤東對此嚴肅指出:在軍事上搞“合作社”是不適當的。他接著說,要講政治條件,連半個指頭都不行。可見,無論是“一邊倒”關系,還是后來“一條線”、“一大片”關系,毛澤東在處理國際關系中,都非常注重維護自身的國家利益。這說明毛澤東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等國家利益問題上的堅定立場。
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國家利益至高無上的觀念,始終依照國家利益是國家對外戰略最高準則來開展外交活動。1989年10月,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時就提出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的觀點。他談到,我們都是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在這樣的重大問題上,我們都是現實的,尊重對方的,胸襟開闊的。鄧小平強調,在發展與別國的關系上,絕不能拿原則做交易,更不能以犧牲自己主權為代價發展外交關系。鄧小平多次明確指出,國家主權、國家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在香港回歸問題上,鄧小平對英國前首相撤切爾夫人明確提出,關于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因此,鄧小平國家利益觀從時代和戰略的高度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利益觀。既把握了時代的脈搏,又抓住了當代世界國際關系的本質內容,在當今中國對外關系的處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與實踐意義。
(二)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的思想。在拓展國際空間的原則性上,毛澤東、鄧小平都主張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原則。毛澤東始終反對依附美蘇任何一方,強調獨立自主地處理本國事務,決不屈服于任何外來壓力,敢于同企圖控制和干涉中國內政的帝國主義、霸權主義進行堅決斗爭。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反復強調,不允許任何外國及聯合國干涉中國內政。因為中國是獨立國家,中國境內之事,應由中國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決。這是新中國外交的根本出發點。在經濟建設如何處理獨立自主和對外援助的問題上,毛澤東一再強調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1958年6月在第二個五年計劃的要點上,他進一步闡明了正確處理自力更生同國際合作的關系: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破除迷信,獨立自主地干工業、干農業、干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隸思想,埋葬教條主義,認真學習外國的好經驗,也一定要研究外國的壞經驗一引以為戒,這就是我們的路線。
鄧小平依據獨立自主的原則制定了一整套的外交政策,從理論和實踐上不斷豐富和發展了獨立自主原則。鄧小平指出,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在這方面絕不能為任何外來壓力所動搖。現在,整個帝國主義西方世界企圖使社會主義各國都放棄社會主義道路,最終納入國際壟斷資本的統治,納入資本主義的軌道。現在我們要頂住這股逆流,旗幟要鮮明。在對外政策上,鄧小平強調,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中國對外政策的目標是爭取世界和平。在爭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建設,發展自己的國家,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可見,獨立自主是立國之本,興國的前提,只有堅持獨立自主才能發展和壯大自己,才能不受制于人。 (三)堅持國際合作的思想。在拓展國際空間的方式上,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分化和化解矛盾。新中國成立時,毛澤東就明確表達了愿意與其他國家進行合作的意愿,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關系。就是西方國家,只要它們愿意,我們也愿意同它們合作。我們愿意用和平的方法來解決存在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打破西方國家的封鎖和包圍,毛澤東明確宣布對蘇聯東歐實行“一邊倒”的政策,爭取蘇聯對中國的援助。1949年6月,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分析了實行向蘇聯“一邊倒”政策的原因。他指出,一邊倒是孫中山40年經驗和共產黨28年經驗教給我們的,深知要欲達勝利和鞏固勝利,必須一邊倒。積40年和28年的經驗,中國人不是倒向帝國主義一邊,就是倒向社會主義一邊,絕無例外。騎墻是不行的,第三條道路是沒有的。我們反對倒向帝國主義一邊的蔣介石反動派,我們也反對第三條道路的幻想。這不僅加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和合作,而且為新中國的建設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和幫助。
20世紀中后期,由于蘇聯推行霸權主義,中蘇在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上產生分歧。中國不僅和蘇聯關系惡化,而且同美國的關系也很緊張。為了增強與美蘇兩霸對抗的力量,毛澤東把對外政策的重點轉向亞非拉國家,與廣大亞非拉國家結成國際反帝反霸統一戰線。
進入20世紀70年代,隨著中蘇對抗升級帶來的壓力,毛澤東重新調整了外交政策,超越了意識形態、社會制度。毛澤東強調世界的主要戰爭威脅來自美蘇爭霸,尤其強調蘇聯是世界戰爭的主要策源地,只有聯合其對手才能有效地避免戰爭,因此,中國不僅重視同美國的戰略合作,而且重視日本和西歐的作用。
鄧小平把中國現代化建設與改革開放結合起來,強調建設一個國家不能把自己置于封閉狀態和孤立地位。要重視廣泛的國際交往,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過程中趨利避害。1989年,西方對中國進行了集體制裁,外交壓力驟然劇增,一時間中國在國際舞臺上顯得十分孤立和被動。對此,鄧小平提出“28字”方針,即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善于藏拙、絕不當頭、韜光養晦。鄧小平在風云突變的歷史關頭,處變不驚,沉著應對,巧妙利用矛盾,打破西方國家對華制裁的統一戰線。中國不僅沒有在西方國家的重壓下垮下去,而且發展了、強大了。
三、毛澤東、鄧小平拓展國際空間思想的時代性
由于毛澤東、鄧小平所處的歷史時期不同,所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也不一樣,所解決的問題也存在不同,因此,在采取措施爭取和拓展國際生存空間上各有不同。
(一)對世界形勢的判斷上不同。正確認清國際形勢和時代主題,是社會主義國家制定內外政策的一個基本依據和重要前提。
二戰后,國際形勢便進入了美蘇爭霸的冷戰對峙時期,特別是中蘇關系破裂后,蘇聯在中國邊界布置重兵,美國則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形成“新月形”包圍圈。在這嚴峻的國家安全形勢面前,毛澤東對國際形勢作出嚴峻的估計,強調當前的時代主題是“革命與戰爭”,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迫在眉睫,要立足于早打和大打。
20世紀70年代,鄧小平通過對國際形勢新情況的深刻分析,認為世界大戰有可能避免和制止,中國可以爭取一個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鄧小平指出,國際形勢是好的。我們可能爭取多一點時間不打仗。因為我們有毛澤東關于劃分三個世界的戰略和外交路線,搞好國際的反霸斗爭。另一方面,蘇聯的全球戰略部署還沒有準備好。美國在東南亞失敗后,全球戰略目前是防守的,打世界大戰也沒有準備好。所以,可以爭取延緩戰爭的爆剔’j(P77)。因此,世界大戰在較長時間內不會發生,世界發展進入到不同于戰爭與革命的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即和平與發展。1985年3月鄧小平進一步提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還有全球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或者是發展問題,和平是東西問題,發展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鄧小平對世界主題認識的發展,使我國的外交淡化了世界革命的使命感,更多地從國家利益本身來考慮問題。
(二)在拓展國際空間的方式上不同。毛澤東在處理打破西方的制裁和圍堵上,主要采取“結盟”的方式。新中國成立后,如何處理好與蘇聯和美國的關系是新中國外交的關鍵,直接關系到新中國能否贏得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毛澤東認為,站在蘇聯和美國之間這個辦法并不好,對民族是不利的,如果站在蘇聯、美國之間,看起來很好,獨立了,其實是不會獨立的。幻想處在蘇聯和美國之間作橋梁而有所得益,這種想法是不適合的。也還有人幻想美國會幫助我們,英國會幫助我們。這是不會的。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毛澤東果斷決定實行與蘇聯結盟的政策。1950年1月,中國與蘇聯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標志著中蘇同盟關系的建立。而后,中蘇關系破裂,為了應對蘇聯的霸權主義擴張,1973年2月毛澤東提出“一條線”的戰略設想,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對付蘇聯的擴張霸權。
鄧小平總結過去處理國際關系的歷史經驗教訓指出,中國這個力量,加到任何一方,都會發生質的變化,不利于國際形勢的穩定。因此,鄧小平調整了過去的外交戰略,提出真正的“不結盟”。即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E3]Cp57)。中國不參加任何集團。同誰都來往,都交朋友,誰搞霸權就反對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調整了對外戰略,爭取在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建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三)在拓展國際空間的價值理念上不同。毛澤東強調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把它當作外交中的價值取向。因此,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把國際交往對象主要限于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和一部分第三世界國家。1957年9月,毛澤東提出,我們的外交政策原則:首先是和社會主義陣營各國團結;第二是和亞非拉及北歐的一部分國家建立關系;第三是對西方主要國家,現在主要是和他們斗爭,不忙于建交。這種以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區分敵我的意識,在中國外交關系中占據了特別重要的位置,其結果是意識形態的表面現象掩蓋了深層次的國家利益矛盾,也干擾了正常的交往工作的展開。
鄧小平從國內政治、經濟總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中國最大的根本利益。因此,維護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來實現四個現代化是外交工作的重心。基于這種判斷分析,鄧小平摒棄以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劃分“敵”“友”的做法,著重強調國家自身的國家利益。鄧小平指出,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著眼于自身長遠的戰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而不去計較歷史的恩怨,不去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并且國家不管大小強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因此,鄧小平以國家利益為核心原則,提出中國的外交是全方位的外交,不論是對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不論是對發達國家,還是對發展中國家,都要進行交往。
繼承與發展相統一,是人類思維活動發展的一般規律。從毛澤東到鄧小平的國際空間拓展思想,是新中國外交經歷步步走向成熟的過程。鄧小平不僅繼承了毛澤東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論原則,而且豐富和發展了國際空間拓展的思想和理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了延伸,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提供了穩定的國際環境。
當前,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西方一些敵對勢力試圖重新組建圍堵中國的包圍圈,遏制和阻礙中國的發展步伐。為此,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的領導集體,堅持和發展鄧小平、江澤民的國際空間拓展理論,突破傳統的國際權力斗爭觀念的束縛,大力開拓新的國際外交戰略,以“和諧世界”為外交理念,通過“世博外交”、“亞運外交”、“經貿外交”等軟性方式,以求得“共贏”,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