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新加坡共同價值觀教育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啟示
譚丹菊
論文摘要:新加坡的共同價值觀與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很多相通之處。本文通過分析新加坡共同價值觀教育的特點,得出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一點啟示。
論文關鍵詞: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價值觀教育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新加坡政府結合自己國情,在國家建設中較為成功地協調了不同民族所固有的不同價值觀的關系、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關系,建立起各種族一致認同的“共同價值觀”。它在建國后的短短幾十年間,創造了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雙重奇跡,被譽為東亞現代文明的典范。強國必先強民,強民必先強魂,而青年強則國強,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利益沖突、價值觀念沖突的問題突顯。因此,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背景下,如何通過借鑒他國有效的價值觀教育經驗來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特別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增強我國的國家凝聚力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感召力,已成為我國教育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提出的背景與基本內容
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提出,是以新加坡是一個多元種族、宗教、語言的新興國家面臨著西方文化巨大沖擊的開放社會為背景。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是新加坡實行共同價值觀教育的主要緣由。那樣的國家‘將難以抵御天災人禍,最后必然走向瓦解和崩潰’。李顯龍也認為,“我們須謹慎觀察,即使風暴已經過去,危險還是存在的,而我們接下來可能會面對更多挑戰”,如果我們不忠于我們的共同價值觀,我們就會失去政權。新加坡領導人的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敲響了新加坡共同價值觀教育的警鐘,加強共同價值觀教育成為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新加坡共同價值觀教育的特點
(一)新加坡共同價值觀教育的目標具有多層次性
第一層次的目標是對自己民族及文化傳統的認同。第二層次的目標是樹立亞洲人的觀念。這是為了在引進西方技術中保持獨立性,不致使新加坡成為西方文化的殖民地;第三層次的目標是培養認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新加坡人”。這是最高的層次,是以前兩個層次為基礎的。為達到這一最終目標,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前述兩個層次的目標都只是手段與方法,第三層次的目標才是最終的目標。 (二)課程設置上注重儒家倫理道德教育,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新加坡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對傳統東方價值觀進行不斷的解釋,使它能夠隨著時代的需要作出相應調整,從儒家倫理課程的開設到“共同價值觀”的提出都是新加坡學校核心價值觀對本土既存的東方文化進行揚棄,改造成符合新加坡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所需要的形式。
(三)新加坡共同價值觀教育的方式具有多樣化與靈活性
1、文化傳遞法。這種道德方法就是通過文化知識的教學把人類發展進程中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和道德標準傳遞給學生。
2、價值澄清法。這種方法分為五個步驟:認清問題,找出各種可能的選擇;衡量各種選擇的利弊;考慮各種選擇的后果然后做出選擇;珍惜并愿意公開做出的選擇;根據自己的選擇采取行動。
3、移情訓練法。就是儒家所強調的“忠恕”的道德修養方法,這種方法要求學生在與他人接觸和交往的過程中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設想,了解別人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問題。
4、道德認知發展法。這種方法通過討論道德的兩難問題,了解學生的德育認知發展并將學生的道德認知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三、新加坡共同價值觀教育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啟示
(一)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圍繞多民族文化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中國在學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目標上應圍繞著多民族文化這一國情來設定。借鑒新加坡共同價值觀教育的設立模式,“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內容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目標應該具有鮮明的層次性:第一層次的目標是對自己民族文化傳統的認同;第二層次的目標是樹立亞洲人的觀念;第三層次的目標是培養認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中國人”。教師應在強調以“社會為本”,追求群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同時,加大對個人價值的關注,提高學生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度,增強教學效果。
(二)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運用體驗式教學方式
體驗式教學就是以培養學生具有獨立、自主、創新等主體精神為目標,以營造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情感為主要特點,以學生自我體驗為主要學習方式,力求在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達到認知過程和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的一種方法。
(三)綜合運用多種價值觀教育方法,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有效性
1、引入情境教學法,即教師將現實中的典型情境引入課堂,使學生在觀看典型中得到啟發;2、引入案例教學法,即教師將現實中的典型事件或“兩難問題”引入課堂,供學生自由分析、討論,教師適當地予以引導,使學生在進行價值推理與分析中獲得價值觀教育;3、引入角色扮演法,即由學生扮演某一種角色進行決策或進行某種行為,使學生在表演中獲得深刻的價值觀教育;4、引入價值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把在課堂上所習得的價值觀付諸實踐,并及時對其實踐成果進行建設性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