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構中的德性人格特征
韋崇崗
論文摘要:進入全球化環境中的中國,正建設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和社會價值典范。在這種背景下,厘定德性人格,辨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德性人格的關系,認為德性人格具有獲德性、歷史性、階級性和人的全面發展性特征。
論文關鍵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德性人格;特征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命題,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已經從制度層面深入到了價值層面。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觀融入到對人的德性人格培養之中,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響應時代號召的客觀要求。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下對德性人格的厘定
關于人格的概念,倫理學、哲學、法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學科對它有不同解釋。社會學認為人格是個人在社會上地位和作用的統一,是個人的尊嚴、名譽、價值的總和;心理學中的人格是指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合模式,即“個性”;法學中的人格通常是指對作為主體的權利、義務的確認。倫理學中的人格,是以人的品格為其內容,是個人從道德上區別于他人的規定性,是每個人所獨有的個體做人的尊嚴、價值和品德的總和。可以看出,心理學側重于個人之間的差異,重視個人穩定的內在特征,把人格看作人的心理特征;法學一般是從社會等級和財產隸屬關系上表達人格,把人格看作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個人利益;社會學將人格視為社會或某個團體中的角色特征;倫理學將人格主要理解為人的品質,人格等同于人品。德性人格是在哲學、社會學、倫理學和心理學的基礎上,重點從倫理學的范疇討論的人格。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確立了符合人類社會發展需求、反映時代精神、又符合道德要求的價值規范與和人的現代價值觀念關于人全面發展的現代公民理想道德人格目標。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正式寫入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提出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自覺追求。因此,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人的德性人格培養中去,是全面落實和貫徹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體現。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指導下的德性人格,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建設與發展過過程中,面對市場經濟向縱深方向發展和多元文化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的背景下提出的,指的是個體在一定的心理和生理素質的基礎上,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要求、反映時代精神、符合道德要求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觀在內在品格、行為方式和生活態度的外在行為模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指個人的內在品質,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體驗和道德行為四個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精神結構。另一方面是指人在內在精神結構狀態下的外顯狀態,是一個人特殊的行為模式表達出來的關于人的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的修養程度,具有實踐性的特征。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德性人格的關系
人作為主體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即是具有獨立利益的以個體作為存在形式的主體,同時又是隸屬于不同群體和社會關系為存在形式的主體。德性人格體現了作為主體的人在倡導國家政治導向的基礎上,以向真、向善、向美的社會規范為要求,逐步達到自我肯定、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追求完滿人格的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一種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它對社會價值進行了最基本的規范和最美好的向住。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德性人格的關系是相互統一、相互蘊涵的內化與外顯的關系。
首先,兩者是相互依存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德性人格培養的基礎,它為德性人格的培養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德性人格又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完善和發展提供豐富的實踐素材。德性人格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自然人身上的表現現象。也就是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通過德性人格表現出來,德性人格在時代特征下顯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其次,兩者是相互蘊涵的,在現實中也是互相包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道德人格培養提供了價值規范目標,德性人格的實踐創造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關于對價值觀的培養途徑和方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寓于完滿的德性人格之中,這是非常明顯的,因為德性人格是一個整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德性人格的一部分,固然是根本性的部分。反過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也包含德性人格,因為德性人格盡管是多種多樣的、紛繁復雜的,但畢竟是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決定的,早已潛在地包含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之中。
最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與德性人格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可以內化為人的德性人格修養,德性人格行為外顯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內容。其本質是逐漸內化與外顯的統一關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通過德性人格不斷地表現出來,德性人格的表現現象不斷外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德性人格的培養提供非常豐富的資源,它是德性人格培養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范式,健康良好的道德人格養成有利于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下德性人格的特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構中的德性人格特征是社會主義理論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并發展起來的規定性,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背景下,具有不同的特征表現,與時代相適應的德性人格包括了情、理、法三個基本現實維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確立,使德性人格具備了獲德性、歷史性、階級性和人的全面發展性特征。
(一)獲德性特征
德性人格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的教化和一定的社會形態和教育環境中獲得的。這種獲得經歷著外在規范不斷內化和內在觀念外顯的復雜過程,它是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內容的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使人獲得完滿的德性人格。德性認識是人們對社會規范等的理解,對道德現象的評價和判斷,它是德性人格的基本倫理,也就是人立身的基本原則。德性認識的實質是德性行為的動機,德性情感是人的價值等內在需要得到的滿足而產生的內心體檢。這種需要得到滿足時,將會產生積極的情感,并通過行為表現出來的意志努力即是德性意志。德性意志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識,通過理智的選擇去處理社會生活中的內心矛盾、支配行為選擇的力量。也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關于“知”與“行”的內化關系。通過德性認識、德性情感和德性意志表現出來的具有德性意義的行為即是我們的德性行為,即德性人格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階級性特征
在有階級的社會里,人的思想和意識必然具有階級的特性。這種特性是由人的階級地位決定的,反映著本階級的特殊利益和要求,而德性人格的教化目的是為一定的階級服務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段,為了促進人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根據中國傳統美德和時代特點形成道德情操和社會規范體系,其內容全部反映在人的德性人格中。首先,德性人格教育是建構在“人”的基礎之上的一項社會實踐活動。其次,德性人格教育的本質由其所處的社會關系和其內在規定性決定。作為一項特殊的實踐活動,德性人格教育主要是為宣傳和傳播社會主義的思想,維護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是思想的上層建筑的一個重要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德性人格教育本質特征包含了階級性。所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構中的德性人格特征進行分析,認為“完滿德性人格的培養是一種改造人的精神和品質的實踐活動”,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三)歷史性特征
德性人格是人格發展的最高階段和完美體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和時代具有不同的人格特點。中華傳統美德從孔子開始便源遠流長,孔子講“仁者,愛人”,要求人們做到“恭、寬、信、敏、惠”,這是一種超然的人格美德;到近代,蔡元培先生對德育的考察中有“慎獨自修,孝悌博愛,忠于國家”等都是德性教育典范;新中國建立后的一段時期,我國的教育方針傾向于政治斗爭,出現了政治動物型德性人格,德性人格培育中充滿了濃厚的政治色彩;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德性人格在繼承和發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礎上蓬勃發展,呈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設國民經濟的特點;但隨著市場經濟向著縱深方向發展,市場經濟的負面因素和全球多元文化的多重影響,人格培育出現了形象失落、行為失范和個體主義等價值選擇現象。時代呼吁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與時俱進的價值典范,在黨的十六大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確立,使德性人格培養迎來新的價值典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立了自己的占主導地位的、具有社會主流優勢的價值導向,引領著整個社會發展的方向,團結社會成員為實現社會理想而奮斗。這種價值體系在承認和尊重社會上各個不同利益群體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取向的同時,加強對各種不同價值取向的引導和教育,就成為一個極其重要的理論與實踐的問題,使德性人格在現時代具備了豐富的理論依據,具有鮮明的歷史形成過程。
(四)人的全面發展性特征
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和人的本質的全面發展,最終是由人的本質的全面發展所決定的。人的本質的全面發展在于人的社會屬性和社會關系、社會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會素質和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即體現在人的德性的全面發展。人主體性的全面發展是人在實踐中與客體發生作用時的能動性,即能動地對認識和改造自然和社會;能動地對提高人的道德性、自覺性、理智性等;能動地將認識和改造社會中體現人的道德性、自覺性和理智性。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內在發展,即人的道德與知識、能力與素質、生理與心理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是人的發展不能脫離具體自然環境和社會關系。
在德性人格形成的過程中,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德性人格特征中均沒有體現人的全面發展特征。儒家文化德性人格理論把“天人關系、人倫關系、人際關系的協調和妥善處理看著是人的最高目標和基本原則”,這種看以把人格同人們的社會生活直接聯系起來,卻忽視了人格整體的其它方面,具有形而上學的片面性。直到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三形態說”理論:以“人的依賴性”為特征的第一形態,以“物的依賴性”為特征的第二形態和以“自由個性”為特征的第三形態,是人不斷實現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過程,才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定義作了科學、具體的表述,為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指明了方向。在我國,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對人的全面發展進行了科學的論述和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六大召開以后,科學發展觀首先從根本上回答了為什么發展、為誰發展、發展的目的問題,明確了發展與“人”的關系,強調發展的全部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發展,本身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為人的生存、發展、幸福才是目的。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形成了“以人為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把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對人的發展當中去,促進人全面發展.使德性人格的發展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下發展蘊涵了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特征的德性人格內涵。
分析這些特征,把社會主義核心體系和價值觀融入到德性人格培養和教育中去,加強人的人格培養和價值觀教育,是促進社會文化發展和提升人綜合素質,促進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