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沈云霞
論文摘要: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是中華民族和平崛起的需要,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諧社會
任何一種理論,任何一個思想的產生出來,一定是社會呼喚的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所以能被提出來,正是應我們所處這個時代的需要。
一、這是中華民族和平崛起的需要
21世紀是中國崛起的世紀。中國的崛起要走的是一條與以往的大國崛起所不同之路,那就是要實現和平崛起,這就要求我們既要把握住“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又要把握住“要和平、促發展、謀合作”這一時代主旋律,更要把握住時代的脈動,把握住當今世界大國博弈規則的變化。核心價值觀的博弈,內含著政治,外顯的是文化。近些年來,德國的默克爾、法國的薩克奇,打出來的旗號就是價值觀外交。在今天這樣一個以核心價值觀博弈為主的時代,只靠政策闡述和利益吸引就不夠了,要想加深理解,要想彼此信任,就必須了解對方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影響了制度的設計、權力的運行,進而影響了思維方式和話語系統。
我們不是為了取悅西方而去調整自己的價值觀。更不是要與西方在價值觀上接軌。我們所要做的是要減少那些無謂的沖突,怎么辦?這就要把全人類相容相通的東西吸收過來,豐富我們的價值體系,創造出比西方更有廣泛感召力和持久影響力的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就是我們在這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可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是著眼于中國和平崛起的現實需要。
二、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2005年2月,胡錦濤同志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一個社會要和諧,既要有強大的物質基礎,又要有強大的精神支撐。
從物質基礎上看,我們的底氣越來越足了。改革開放之初的1980年,當時中國確定的目標是用20年的時間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這意味著經濟的年均增長速度要達到7%—8%以上。當時全世界沒有幾個國家相信,像中國這樣的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經濟如此落后,能夠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實現這樣的持續高增長。
結果怎么樣呢?中國的GDP從1978年的2683億美元,猛增到2010年的5.879萬億美元,30余年間增長了20余倍,平均增速接近10%,開創了中國經濟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時代。2004年中國GDP為1.65萬億美元,排在美、日、德、英(2.14萬億美元)、法(2萬億美元)、意(1.67萬億美元)之后,名列全球第七。2005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就可能超過英、法、意,一躍成為全球第四經濟大國。2008年超過德國,2011年超過日本。 從精神支撐看,經過建黨以來90年的努力,中國共產黨已經領導人民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在毛主席時代,我們大力提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全社會大力學習雷鋒精神,社會主義新中國精神風貌令世人神往。改革開放之初,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就強調兩個文明一起抓的戰略方針。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從多方面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有效的努力。處在世紀之交的重要歷史時期,尤其是“十一五”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強調要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扎實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強調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實踐活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強調要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使我國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都得到了全面提升。
但是,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一部分社會成員在精神世界也存在問題。這雖然是支流,但也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不相適應。
雖然社會的主流精神風貌是好的,但是,毋庸諱言的是,當前社會也不同程度出現了價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模糊、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缺乏的情況。許多社會成員不明是非、不知榮辱、不辨善惡、不分美丑,他們把腐朽當神奇、把庸俗當高尚,把謬誤當真理。《人民日報》批評部分社會成員價值取向扭曲的材料——有些人不以榮為榮:熱愛祖國被視為-“假做作”,服務群眾被視為“愛逞能”,崇尚科學被視為-“書呆子”,辛勤勞動被視為“沒本事”,團結互助被視為-“冒傻氣”,誠實守信被視為“老古板”,遵紀守法被視為-“不開竅”,艱苦奮斗被視為“老保守”;還有人不以恥為恥:危害祖國成了“斗士”,背離人民成了“本事”,愚昧無知成了“時尚”,好逸惡勞成了“瀟灑”,損人利己成了“能耐”見利忘義成了“聰明”,違法亂紀成了“勇敢”,驕奢淫逸成了“榮耀”。
上述情況的出現,貌似單個人文明程度所至,根本的還是缺少核心價值觀的支撐,導致了社會上較為普遍的信仰失重,行為失規,制度失矩,道德失范,心理失衡。
我們社會還沒有形成成熟穩定的全民族普遍持有的核心價值觀,我們社會還沒有建立起一個能適合于當代社會發展、展現中華風貌的價值體系。
問題是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一方面這是社會系統得以運轉、社會秩序得以維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另一方面是一個民族得以引領、一個國家得以前進的基本精神支柱。如果一個民族沒有共同的價值追求和精神支撐,一個時期的表面的經濟繁榮可以出現,但不可能維持下去,因為精神危機最終要反映到經濟生活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