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的和諧文化
顏志敏
[摘要]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這是我黨在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認識上的飛躍,也必將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撐。
[關鍵詞]和諧文化;建設;核心價值體系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這是我們黨把“和諧文化”第一次寫進黨的決議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內涵豐富的系統工程,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無疑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核心,也是和諧中國之魂,為發展和諧文化和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思想指南。
一、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這幾個方面相互促進、相互依存,有機統一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過程,缺少任何一個方面,都不成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沒有和諧文化,就不可能有和諧的社會。
(一)建設和諧文化是贏得國際社會支持。實現和平發展的現實需要
在經濟全球化和對外開放的條件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包括內部和諧和外部和諧兩個方面,是內部和諧與外部和諧的有機統一。隨著近年來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世人在受惠于中國經濟貢獻、文化繁榮的同時,也引起少數霸權主義的國家和一些西方右翼勢力的恐慌,它們千方百計地利用自己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強勢對我國實行各種壓制和阻撓,也不擇手段地制造危言聳聽的各種所謂“威脅論”,妄圖阻撓和破壞我國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發展。面對這種形勢,我們對內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外提出建設和諧世界,進而提出建設和諧文化,這無疑順乎時代潮流、順乎民意,合乎歷史規律,在戰略上建立了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思維優勢,有利于打破西方敵對勢力散布的“中國威脅論”,向世界宣示我國和平發展的決心,突出我國愛好和平、睦鄰友好的國際形象,為我國和諧社會建設贏得更好的國際環境和更多的國際社會支持。
1.建設和諧文化,倡導世界平等發展。建設和諧文化,就國際范圍來說,就是要承認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是人類社會的一分子,都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貢獻。這就從思想文化上支撐了我國在國際上強調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任何國家都不應該謀求霸權、推行強權政治的外交主張;應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的多樣性,主張世界各種文明、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應當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鑒,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這就有力支持了我國提倡的國際關系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在國際上強調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更加明確我國主張通過平等基礎的對話、協商和談判來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的外交立場。所以,這必將有力推動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促進世界多極化,實現多種力量和諧并存,保持國際社會的穩定。
2.建設和諧文化,強調世界多樣發展。當今,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為文化插上了自由的翅膀,不同的文化在交流和交融中不斷獲得新的發展。根據文明發展規律,先發的文明對后發的文明具有一定的滲透、擠壓乃至同化的作用。然而站在人類文化和世界和諧發展的高度上,我們一貫主張,經濟全球化并不意味著政治、文化的全球化。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孔子曾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边@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對文化多樣性的認識與尊崇。正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映生輝,才構成了我們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主張各國在傳播本國文化獨特個性,展示本國文化輝煌與壯美的同時,更應超越民族與國家層面,承認并尊重其他國家人民的自由和選擇,與世界其他文化平等對話和交流。從這個意義上講,傳播多元文化、保護和促進文化多樣性的終極作用是提升了人類自己。
3.建設和諧文化,推動世界共同發展。由于歷史和現實的諸多原因,目前南北發展差距和貧富懸殊愈來愈大?,F代科學技術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并沒有使世界各國都普遍受益,世界發展中的不平衡狀況更趨嚴重。我國歷代先賢所主張的“同舟共濟”、“扶危濟困”、“天下為公”等,都長期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理念和道德取向,產生了我國在五千年歷史發展中盡管綜合國力長期位居世界最強也從未對外侵略擴張、反而使其他國家從中受益的偉大實踐。今天我們正在努力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模式”正在引起發展中各國的關注。我國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倡導大國應該尊重小國,強國應該扶持弱國,富國應該幫助窮國,這就使我們建立了一個道義和道德的優勢,必然加強我國與發展中國家的緊密團結,必將對我國提升國家的實力產生重大影響。
(二)和諧文化既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又是實現社會和諧的精神動力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僅表現在經濟政治方面,表現在能夠創造出高度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上,而且表現在能夠創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和建設和諧文化上。實踐證明,只有建設更加絢麗多彩的和諧文化,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實,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才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文化與人類社會進程緊密相連,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經過漫長的積累與演變,它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與發展水平。
1.建設和諧文化,確保社會和諧發展的正確方向。我們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四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社會。它實際上屬于科學社會主義的范疇,不是封建式的“田園牧歌”,也不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烏托邦”。它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和理想追求,也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我黨執政的主要目標和最終旨歸。這種認識已經上升為我們黨的執政理念,成為我們黨制定社會發展模式的指導方針,這就從制度安排、執政方略和社會成員認同方面使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一種可能。
2.建設和諧文化,提供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和諧文化是關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觀念和理論,強調在和諧社會的構建過程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社會,處理社會問題,把握社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防止思想上的片面性和極端化。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指導發展實踐。這是和諧社會建設不可動搖的思想基礎。同時,和諧文化總體上以和諧為思想內核,以知榮辱、明是非為價值取向,可以使全社會逐步形成以和為真善美、以和為貴的共識,從而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相承接、與和諧社會要求相吻合的道德體系。
3.建設和諧文化,營造社會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和諧文化以和諧觀為核心,批判地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科學成果,又豐富了新時期的和諧理念及和諧精神,形成了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道德評價體系,通過多種大眾媒體和方式途徑,大力宣傳并弘揚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科學的自然觀、競爭觀等現代觀念,深入宣傳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以及尊重人格、尊重個體、關愛弱者、伸張正義、維護公平、保持公正等理念和典型,使尊重、寬容、文明、創新成為社會生活的基調,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心理基礎和社會氛圍。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構建和諧文化的根本
任何民族、國家和社會的存在與發展,都需要有主導價值觀的強力支撐。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只有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樣化的思想觀念和社會思潮,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
(一)和諧文化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引領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面旗幟,是全民族團結和睦、奮發向上的精神紐帶。它不僅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而且決定著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制度體制和目標任務,在所有社會主義價值目標中處于統攝和支配地位。
1.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針,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靈魂。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黨依靠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指導,取得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的巨大歷史性成就。馬克思主義在黨和國家生活中的指導地位,決定了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指導思想,這一點絲毫不能含糊。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就是從放棄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開始的,教訓非常沉痛而深刻。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要堅持作為馬克思主義最核心內容的價值觀理論,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理論。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是內涵十分豐富的綜合性理論體系,它包括馬恩的價值理論、列寧的價值理論、毛澤東的價值理論、鄧小平的價值理論以及“三個代表”的價值思想和黨的科學發展觀。這些價值理論產生于不同的歷史時期,適用于不同的歷史條件和空間范圍,都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科學性。 2.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精神支柱和強大動力。對于共產黨人來說,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而在現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全社會的共同理想。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明確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并進一步把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概括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構建和諧社會就成為黨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這一共同理想,體現了現階段中國社會發展規律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代表了我國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者、建設者、愛國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很大的廣泛性和包容性。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應該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來統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3.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撐,是當代中國人民創造新業績的動力源泉。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發展,凝聚成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一文化價值體系既包括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價值觀的精髓,也包括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建設不同歷史階段的時代精神,這就是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還包括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形成的創業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以及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一系列新的價值觀念,例如自立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治意識、科學意識、生態意識、公平正義意識以及改革意識、開放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等等。這些新的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價值觀念是促進中華民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
4.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具體化。榮辱觀是人們對榮譽和恥辱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屬于道德的范疇。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在道德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我國還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舊社會殘留的封建主義道德的影響依然廣泛存在,又面臨資本主義腐朽思想、觀念的侵蝕,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推動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同時,也給道德領域和社會關系帶來深刻復雜的變化。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確立全社會普遍奉行的道德規范,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和文明的社會風尚,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愿望,也是經濟社會順利發展的必然要求。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道德要求緊密結合起來,提煉和概括出八個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規范,為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確定價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斷提供了基本準則。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這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相互聯系、相互貫通、有機統一,共同構成一個具體而又完整的價值體系。它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核心和根本,更是和諧中國之魂。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要在辯證統一中推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多層次的內涵豐富、有機統一的整體。四個方面的內容是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的,既堅持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又符合不同層次群眾的思想狀況;既注重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又不斷吸收人類有益文明成果,反映時代進步潮流;既適應了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指明了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方向。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大限度地體現了社會的多元訴求,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中,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辯證性,堅持在辯證統一中推進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堅持理想性與現實性的辯證統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的共同理想,是對美好生活狀態的設想和期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既體現了思想道德建設上的先進性和理想人格要求,又體現了現實性和普遍性人格要求;和諧社會是在理想與現實的持續轉換中實現的,因此,實踐中要善于將遠大的社會理想和現階段的工作目標統一起來。
2.堅持社會性與個體性的辯證統一。和諧社會這一價值理想必須與人的全面發展聯系在一起才能得以實現。和諧社會、和諧文化既是關于“社會的”、“共同的”理想,也是每個社會成員共同接受和追求的一種價值和信念,是社會群體對現階段社會規律的集體認識,是社會成員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綜合反映。因此,在實踐中要善于處理好價值取向上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一,樹立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辯證統一的價值觀,并在兩者的相互聯結中促進其價值實現。
3.堅持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統一。在經濟全球化和開放經濟的條件下,文化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多種文化的自我張揚與凸顯,必然帶來多元文化之間的文化沖突、碰撞、摩擦、博弈。這種內外的交流需要在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上既堅持本民族價值觀的獨特性,又以某種為各民族公認和接受的價值觀為基礎和前提。對于民族文化,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增添新內容,培育新時代的民族精神,對于世界各民族國家的價值觀,又要倡導以對話、交流與合作等手段消解和調適價值沖突,促進人類多元價值體系的共同進步,在價值體系的建設上把民族性與世界性協調統一起來。
4.堅持多元性與主導性的辯證統一。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活動和價值取向也不可避免地日趨多元化。價值觀的多元化有利于人們解放思想,促進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突破陳規,大膽創新,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但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也表明,社會越是分化就越需要整合。在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中,應做到三個“一”,即“目標一致”的價值取向,“步調一致”的行動理念,“統一指揮”的行為規范。既大力倡導同社會發展進步一致的主導價值取向,又鼓勵和保護那些積極進步的價值取向,要努力造就一種富有時代特征的社會價值認同感,進一步鞏固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道德基礎。
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的和諧文化,既是一個重大的現實課題,又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需要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我們應努力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加強對這一課題的研究,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識。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邁向新勝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將放射出更加絢爛奪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