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社會主義本質論認識的重大創新
汪青松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本質創新
[論文摘要]江澤民把社會主義本質與社會主義制度聯系起來考察,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提出具有六點規定性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把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納入社會主義本質,豐富了社會主義本質的內涵,實現了對社會主義本質論認識的重大創新。
1992年春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社會主義本質論述后,學術界圍繞社會主義本質的內涵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江澤民2001年4月在全國社會治安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對社會主義本質作出新表述,明確回答了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一系列問題,實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論認識的重大創新。
一
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過去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認識局限于制度特征上的把握。鄧小平第一次作出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但從認識社會主義制度深入到揭示社會主義本質并非要撇開社會主義制度。江澤民明確地把社會主義本質與社會主義制度直接聯系起來進行考察。
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包括:“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其中未提及公有制、按勞分配等社會主義制度內容。有人認為,公有制、按勞分配不屬于社會主義本質范疇,它只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有人認為,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替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社會主義制度論,不再強調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制度問題了。20世紀90年代關于社會主義本質與社會主義制度關系的討論沒有形成結論性的觀點。
2001年4月,江澤民在全國社會治安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對社會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本質的關系問題作出了肯定性回答。他指出,“從本質上說,社會主義制度是比資本主義制度優越的社會制度。人類最終總要擺脫任何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而進入嶄新的社會主義社會,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公有制為主體,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制度,消除兩極分化,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苯瓭擅袷菑纳鐣髁x與資本主義的比較中揭示社會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本質聯系的,其間“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制度與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比c規定性是對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直接繼承,而新提出的“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三點新規定性則是從制度層面對社會主義本質論的豐富和發展。
社會主義本質不是先驗的規定,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中,社會主義本質就已以潛在的形態生成和存在。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對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趨勢的闡述實際上已包含了對潛在形態的社會主義本質的揭示。當列寧和毛澤東先后領導在俄國和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后,社會主義本質就由潛在的形態轉變為實在的形態,內化于社會主義制度之中了。社會主義本質不可能抽象地存在,如果沒有公有制、按勞分配等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就無從談起,社會主義本質也就不能以實在的形態存在。江澤民在社會主義本質內容前面加上“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強調社會主義制度作為社會主義本質前提的基礎性意義。
二
傳統社會主義觀從社會主義理論原則出發,簡單地把公有制和計劃經濟視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脫離了不發達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束縛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未提公有制和計劃經濟,有人由此認為鄧小平把公有制和計劃經濟一起從社會主義本質中剔除了,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江澤民社會主義本質論提出“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消滅剝削制度”,在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基礎上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本質。
最近有學者指出,傳統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無法解釋當代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現實,計劃與市場、公有制與私有制不再是區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標志。鄧小平把計劃與市場從社會制度的本質中剝離出來,為創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創造了條件;把生產資料所有制從社會制度的本質中剝離出來,為創立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理論創造了條件。在蘇東劇變之后,眾多國家的左翼政黨和左翼學者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都從傳統的體制特征本質論轉變為價值目的本質論,即社會主義本質不是計劃經濟、公有制等體制特征,而是平等、消滅剝削等社會主義的價值目的。這種從國際視角對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認識作出的所謂深層思考是站不住腳的。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的確抓住計劃和市場關系進行了理論創新,明確指出,我們必須從理論上搞懂,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分不在于是計劃還是市場。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也有計劃控制。鄧小平沖破計劃經濟姓“社”、市場經濟姓“資”的束縛,實現了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思想解放,但他并未在剔除計劃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特征的同時否定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鄧小平指出:“我們在改革中堅持了兩條:一條是公有制經濟始終占主體地位,一條是發展經濟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終避免兩極分化。我們吸收外資,允許個體經濟發展,不會影響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這一基本點。相反地,吸收外資也好,允許個體經濟的存在和發展也好,歸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發展生產力,加強公有制經濟。只要我國經濟中公有制占主體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
隨著改革的全面展開,國內外對我國的經濟改革曾有兩種評論:一種認為中國改革會放棄社會主義,另一種認為改革不會放棄社會主義。之所以出現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看法,是因為我國的改革突破了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糾正了非商品經濟的社會主義觀。正是在這種形勢下,鄧小平更加鮮明、突出地提出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1985年,他指出,對內搞活經濟,是活了社會主義,沒有傷害社會主義的本質。他在反復思考什么是社會主義問題時,得出了兩個相互聯系的結論: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富裕。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是體現和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的制度基礎,舍此,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就無從談起。 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生產條件的分配,生產條件掌握在誰手里,是決定生產關系性質和社會性質最本質的東西,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江澤民認為,中國社會主義革命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出現的,是在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這個歷史條件決定了我們在革命勝利后面臨的經濟社會發展起點比較低,建設任務異常繁重,需要進行長期努力。經濟、文化落后的國情基礎決定了我國要搞社會主義又不能搞單一的社會主義,只能確立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以公有制為主體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共存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發展之中。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剝削制度已被消滅;但因為非公有制還存在,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中仍存在剝削現象。江澤民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形成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把“消滅剝削”明確界定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消滅剝削制度”的現實要求,提出“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消滅剝削制度”、“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這既符合社會主義最終目標,又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當前目標,使得社會主義本質論更切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
三
江澤民把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納入社會主義本質,豐富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內涵。把社會主義本質論與社會主義制度觀聯系起來把握,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首先,從經濟一個層面理解社會主義本質轉向從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三個層面理解社會主義本質,使我們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更為全面。江澤民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庇袑W者認為,江澤民從一個新的角度、以新的標準,給社會主義下了一個新的定義。他把社會主義定義為“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而“全面發展、全面進步”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要求。要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這一基本要求,不僅要大力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加強物質文明建設,同時還要求加強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把社會主義定義為“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與從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及建設層面理解社會主義本質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把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納入社會主義本質內涵,明確解答了社會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本質的全方位聯系。2000年6月20日,江澤民在西北五省區黨建工作和西部開發座談會上強調:“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絕不能動搖,否則我們黨的執政地位和我們社會主義的國家政權就很難鞏固和加強?!苯瓭擅癫粌H強調“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是社會主義本質的經濟制度要求,而且指出,“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社會主義本質的政治、文化制度要求。他說,我們的社會主義民主,是全國各族人民享有的最廣大的民主,它的本質就是人民當家作主。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掌握和行使國家的權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什么時候都必須做到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一起抓,既促進經濟的發展,又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再次,江澤民為社會主義本質論增添社會主義制度內容,進一步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方向。
1979年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發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闡述了社會主義的制度原則;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又指出,公有制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制度原則的論斷與他提出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構成了我們黨的科學社會主義觀。
如果說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制度觀與本質論是在不同場合闡述的,那么,江澤民則對社會主義制度觀與社會主義本質論作了集中闡發。2001年4月,江澤民《關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不僅系統闡明了六個基本點的社會主義本質論,而且指出,“中國要強盛,中國人民要走向共同富裕,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就必須始終堅持我們已經建立并正在不斷完善的社會主義制度及其所決定的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等,這些根本的東西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絕不能搞私有化,絕不能搞西方式的多黨輪流執政、兩院制、三權分立,絕不能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這些都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要求,決定著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前途命運?!编囆∑胶徒瓭擅駥ι鐣髁x制度觀與本質論不斷深化的認識,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是與時俱進的。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又作出了“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的判斷,在“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之后增添“和諧”目標,實現了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新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