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農村職業教育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雙贏發展
歐穎 楊銳英
論文摘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村職業教育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以云南新農村建設為例,上千萬的留守農民,近八百萬的富余勞動力為農村職業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為實現兩者的雙贏發展,農村職業教育需明確辦學方向,優化教育結構,轉變辦學模式。同時,政府也應加大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扶持力度。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職業教育;雙贏發展 職業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獲得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與勞動力素質、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更為直接和密切,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也更加明顯,在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歷程中,職業教育已被證明是經濟增長的“加速器”,加速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在我國,目前職業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還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至少在實踐層面是如此。在服務新農村建設中,無論是培養面向農村基層的人才,還是培訓新型農民、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職業教育,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具有絕對優勢。本文擬結合云南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實際探討如何實現新農村建設與職業教育的雙贏發展。
一、云南農村發展現狀
就云南省農村發展現狀而言,根據2007年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推算,2007年末,全省人口為4514萬人,農村人口3087.4萬,其中,農村勞動適齡人口(男16~64歲,女16~64歲,下同)為2031.5萬人,占農村人口的65.8%,農村勞動力資源較為豐富。據測算,2007年,全省農村富余勞動力為790萬人,比2000年增加了40萬人。云南農村勞動適齡人口年齡結構中,20~39歲的人力資源數所占比例最大,占全省農村勞動力總數的55%,表明年輕勞動力仍然占人力資源的大部分。15~20歲的人力資源數量也遠遠超過50~64歲的數量,云南各州市的人力資源總體呈現年輕化,并且在今后的一段時間也能保持人力資源數量上升的趨勢,屬于潛力型人力資源結構。 在云南農村勞動力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3.8%,未接受過專業培訓的占85.7%,只有14.3%的農村勞動力接受過培訓。絕大部分農民的創業沖動和風險承受能力相當微弱,存在隱性失業問題。據“五普”資料顯示,云南農村專業技術人員總量為39395人,僅占農村人力資源總量2135.9萬人的0.18%左右。目前,農村就業人口的產業結構仍然表現為:第一產業比重較高,第二、三產業比重較低。2007年人口抽樣調查資料顯示,農村就業人口中,第一產業占78%,比2000年下降5.49個百分點,但依然是云南農村就業最主要的行業;第二產業占9%,比2000年上升1.1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13%,比2000年上升1.32個百分點。可以看出,云南農村就業結構轉變相對緩慢,仍然是典型的傳統型產業結構。
二、實現云南農村職業教育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雙贏發展
1.明確辦學方向 當前,在辦學方向上是“為農”還是“為城”是云南許多農村職業院校面臨的困惑。新農村建設要求農村職業教育樹立服務“三農”的理念和辦學方向,而客觀事實是,農村職業教育很大程度上所體現的是一種“離農”教育,是以城市為中心,為城市培養技術人才,培養離開農村、農業和農民進入城市主流文化而不是回歸鄉土文化的人才。農村職教究竟該何去何從? 2005年,在科學發展觀提出兩年之后,我黨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重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指出了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途徑在于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新農村建設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對于農村地區來說,進行城鄉一體化建設就是進行新農村建設,不斷推進農村的城鎮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要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展開的:一是農業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二是農民非農化,即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問題;三是傳統農業的提升和改造。這與世界各發展中國家農村所面臨的社會轉型是一致的。從新農村建設的內容來看,農村教育必須為農業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服務、為傳統農業的提升和改造服務、為農民非農化即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服務。所以,當前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應是為城鄉共同發展服務,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即:為農業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服務、為傳統農業的提升和改造服務、為農民非農化即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服務。這樣來看,“離農”和“為農”教育之間的關系也不像以前那樣非此即彼,完全對立,而是變成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這時農村教育功能開始變得多元化,“為農”和“離農”服務之間的界限不再那么涇渭分明,“為農”教育同時成為“為城”的教育,“為城”教育也同時成為“為農”的教育。依據服務對象來看,農村職業教育的定位應涉及三個方面:一是為農村學生服務,把他們培養成各類型、各層次實用型人才;二是為農村青年包括成人流向城市就業服務;三是為留守在農村的人口能夠成為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服務。在進行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這三個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由此可見,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是著眼于促進城鄉共同發展,既要防止農村職業教育完全脫離于農村社會,又要防止把農村職業教育簡單地看成是“務農”教育。目前云南農村職業教育在方向上體現為過度的“離農”和單一的城市價值取向,沒有著眼于服務城鄉共同發展。明確了方向之后,各職業院校應以此為目標,結合各地、州農村具體發展實際開展教育教學和培訓,具體著眼于三方面的服務:第一,與勞動部門聯合,積極主動地參與本地富余勞動力轉移;第二,走向農民,走到田間地頭,為提高留守農民的農業生產技能,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服務;第三,根據本縣、鎮的經濟發展需要,培養城鄉一體化發展所需的各類實用人才,就云南農村的發展實際而言,現階段農村職教應以培養中等層次的實用人才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