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五愛”到“八榮八恥”——論析“八榮八恥”對社會主義道德理論的繼承和創新
詹三瑞
論文關鍵詞:五愛;八榮八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道德觀
論文摘要:本文運用唯物史觀的原理,簡要分析了建國五十七年來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理論的變革和發展過程。解讀了“八榮八恥”榮辱觀的內涵和相互關系,論述了“八榮八恥”榮辱觀對繼承、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偉大貢獻和現實指導作用。
唯物史觀告訴我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強大的反作用。由“五愛”到“八榮八恥”,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理論的變革發展過程說明了這一點。建國五十七年來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實踐,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理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使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理論不斷發展和豐富。同時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理論的逐步發展完善,對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大業沿著正確的方向快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精神作用。本文通過對建國以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發展變革過程的簡要回顧,論述了“八榮八恥”榮辱觀對道德建設的繼承和創新,及其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現實指導作用。
1“八榮八恥”榮辱觀是對我國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理論和實踐的總結和繼承。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崇尚道德教化的歷史。孔子“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禮且格。”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梁啟超“人人獨善其身謂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謂之公德。”……歷代重道崇德思想對今天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仍有重大影響。
建國五十七年來,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1)建國初期的“五愛”公德。建國伊始,黨和國家領導人在籌劃建國大計時,在總結和繼承我國傳統美德的基礎上提出“五愛”公德。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四十二條規定:“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國民的公德。”同時在全社會特別是在各級各類教育機構中大力開展和實施“五愛”教育。很明顯,這個“五愛”公德既總結繼承了中華民族崇尚道德教化的優良傳統,同時又根據社會主義社會性質對人的基本要求,制定了社會主義的道德要求。
(2) 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五講四美三熱愛”。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人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反思和探索,同時對道德建設提出新的要求。1981年2月25日,由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九個單位聯合發出了《關于開展文明禮貌活動的倡議》。倡議中根據改革開放的實際,對公民的道德建設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五講四美三熱愛”。“五講”: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四美”: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三熱愛”: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這一道德要求體現了當時改革開放的時代特點。
(3)90年代對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重新界定。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定》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進行了重新界定,形成了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社會主義道德是一個涵蓋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道德要求的規范體系,其中,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核心,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原則,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是社會主義道德的主要內容。這個道德體系比“五講四美三熱愛”從理論上更加完善。一般來說,社會主義道德是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在社會主義階段道德關系的反映。它繼承了人類歷史上一切優良道德傳統,它是在公有制為主體其他經濟成份并存的基礎上產生的,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它一經形成,就積極地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進行有效的調整,從而達到維護、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目的。但是從實踐操作看,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只是提出正面的要求,具體操作性并不明確,而胡錦濤的“八榮八恥”榮辱觀既肯定和繼承了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基本精神,又完善和補充了這一缺陷。
2“八榮八恥”榮辱觀對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理論的豐富和創新。
胡錦濤同志于2006年3月4日在政協禮堂,看望政協民盟、民進委員并參加聯組討論時,講話四十分鐘,第一次提出了“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胡錦濤同志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根據國際國內新的形勢和我國在戰略機遇期的戰略任務和奮斗目標,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理論進行了新的理論創新和概括。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提出了新的道德規范和評判標準,從而繼承、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道德建設理論。
(1)“八榮八恥”榮辱觀肯定和包含了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基本精神。胡錦濤同志的講話,是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角度人手,下來他講了“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大批優秀人才”“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三個問題。在第三個間題中他明確指出:“社會風氣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社會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倡導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接著他論述了“八榮八恥”榮辱觀。
在“八榮八恥”中既包含了“五愛”中的“四愛”(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同時,又增加了處理人與人關系的道德準則“團結互助”“誠實守信”,處理人與紀律的準則“遵紀守法”以及進人小康社會后仍然要堅持的作風—“艱苦奮斗”。可見胡錦濤同志在講話中既肯定了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精神實質和基本道德要求。同時又增加了新的內容。
(2)“八榮八恥”榮辱觀補充完善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綜觀胡錦濤同志“八榮八恥”榮辱觀,她由以下三個有機部分組成:
第一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由“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熱愛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兩點組成。愛國為民是人生的目的,也是行為的目標,是道德的最高層次。
第二是人的素質和人生的最主要的兩個組成部分。由“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兩點組成。科學和勞動是我們為祖國、為人民必備的素質,是帶有技能性的素質。和其對應的是學習和工作,是人生的兩個輪子,兩個支點,只有兩個輪子同時同速轉動,人生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否則就會偏離方向,或者在原地打轉轉。 第三是人的行為道德的四個維度:一是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準則:“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二是處理義與利關系的準則:“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三是處理人與社會關系的準則:“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四是處理現實與未來的關系準則:“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可見“八榮八恥”榮辱觀是以人為本的道德觀。三個組成部分,既有人生觀,又有價值觀;既有道德規范,又有法律規范;既有道德評價,又有道德教育,既有繼承,又有創新。形成一個完整的道德準則體系,是對社會主義道德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3)“八榮八恥”榮辱觀比過去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只有正面肯定提法相比較旗幟更鮮明、更具操作性,更有警醒內化作用。過去的道德規范都是正面肯定的方式表述,面“八榮八恥”是既肯定又否定,既明確肯定提出八個方面的“為榮”,同時又相對應地提出了八個方面的“為恥”。正如胡錦濤同志所講,“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里,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絕對不能混淆,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須旗幟鮮明”。這就更能發揮道德規范的警醒、內化作用,在道德實踐中更具操作性。這也是在新形勢下對道德理論建設的一大貢獻和創新。例如“五愛”中的“愛人民”是比較抽象和不可操作的行為規范。而“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這就把宏觀要求細化為可具體遵守的準則,服務于人民既要求執政黨“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同時也要求每個公民努力工作,積極為他人、為社會服務和貢獻。
3“八榮八恥”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指導作用。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總是從一定的經濟關系中發生,并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關系。
解放初的“五愛公德”的社會和經濟基礎是舊中國留下的“爛攤子”和將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五億人日的吃飯問題是首要任務,同時還要對付國內國際的敵人的顛覆活動,以確保新中國的鞏固和發展。“五愛”公德的提出對團結人民,動員人民投人社會主義的改造和建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十世紀80年代的“五講四美三熱愛”道德規范的提出,是建立在我國年人均GDP達到250美元的基礎上,面對改革和建設的繁重任務提出的道德要求,它對化解改革矛盾、調整人與人關系起到了重大的協調作用。
二十世紀90年代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提出是在我國年人均GDP達到500美元的基礎上,需要深化改革,特別是面對東歐巨變、蘇聯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受到重大挫折,如何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勢下提出來的。無疑這一道德理論對武裝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社會主義信念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進人21世紀后,特別是200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 3萬億美元,年人均GDP達到1700美元的基礎上,我國面臨戰略機遇期,要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對人的素質和社會風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形勢下,胡錦濤同志提出了“八榮八恥”榮辱觀,必將產生深刻的現實指導作用。
第一,它是醫治人均千元后“振動期”一劑良藥。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發展證明,當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達到年人均GDP1000美元后,會出現一個“振動期”。在這個振動期各種社會矛盾顯露,各種思想激蕩。要解決這一問題,人的素質特別是人的道德素質至關重要。
第二,它是我們實現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柱。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和任務必然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這種人才既需要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同時也需要良好的道德水平和覺悟。“八榮八恥”榮辱觀的樹立和實施,必然能夠提高全國人民的素質,進而端正社會風氣,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第三,它是新時期判斷是非、善惡、美丑的新規范和新標準。目前我國整體社會風氣是良好健康的,各條戰線涌現出了無數先進人物。但是貪污腐敗、愚昧迷信、違法亂紀、黑白顛倒、美丑不分等現象仍然普遍存在。要發揚正氣,革除丑惡邪氣,“八榮八恥”榮辱觀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標桿。我們貫徹和堅持這一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必然使我們個人受益,社會進步,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
總之,“八榮八恥”榮辱觀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也必將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健康快速、和諧地發展,我們必須認真貫徹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