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收入分配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楊文森
論文關鍵詞:按生產要素分配 效率 公平 調高 擴中 提低
論文摘要:十六大報告中關于收入分配的論述立意深遠。內涵豐富,充滿了新思想、新觀念、新論斷。本文擬就按生產要素分配原則;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調高、擴中、提低”戰略等方面來論述十六大報告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收入分配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收入分配問題歷來在經濟理論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是一個極端重要的理論間題和實踐間題。因為收入分配間題事關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積極性的發揮,事關我國社會穩定和經濟的發展。所以,從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分配政策”開始,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黨的十五大、黨的十六大都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收入分配理論進行重大的豐富和發展。本文擬就黨的十六大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收入分配理論的豐富和發展進行探討。
一、進一步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動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社會主義傳統的分配方式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按勞分配理論指導下,不論在理論和實踐中,都把按勞分配作為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加以認識,并使其與公有制、計劃經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調控社會經濟生活諸方面的運行。從1956年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我國基本上是否定按勞分配以外其他分配關系存在的合法性。改革開放以后伴隨著經濟改革的進程,我們對以往的分配間題進行了重新審視和反思;一方面,由壓抑消費政策轉變為富民政策,通過多種手段和措施完善社會分配機制,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在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上,從過去只講按勞分配到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分配政策,再到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完善為“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黨的十五大報告繼續強調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并第一次提出了“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等新的分配思想,這是社會主義分配理論的重大突破。黨的十六大報告進一步“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這與十五大的提法相比具有:1、更為全面、實際。十五大報告在提到生產要素時并沒有勞動、管理這二方面,只講到資本和技術應該參與收益分配。而十六大報告對于生產要素的提法,還有一個明顯的變化是由十五大的“鼓勵”、“倡導”演變成十六大的“確立”為“原則”。這些語言表述上的變化意味著黨中央正在努力營造一種鼓勵人們千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進發,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會,真正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創業機制和分配機制。2、更為科學。盡管生產要素可以參與分配,但實際上是指生產要素所有者按其各個生產要素參與生產的數理和質量以及時間的長短來進行分配。即只能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
二、進一步豐,和發展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黨的十六大對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豐富和發展主要表現在:1、第一次比較明確地論述效率與公平如何統一的間題。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若千間題的決定》首次以黨的文件形式提出了:“個人收入分配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體現效率優選、兼顧公平的原則。”其目的是為了優先發展生產力,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和奮斗精神,以及防止社會上出現收入懸殊,也就是要把效率與公平兩者統一起來,但是,我們知道,效率與公平的統一間題,是世界性的難題,往往會顧此失彼。西方的很多學者就認為要么以犧牲效率來換取公平,要么以犧牲公平來換取效率,兩者是很難統一起來的。所以,盡管從十四屆三中全會就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但是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確有難度。這次十六大報告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發揮市場的作用,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調節差距過大的收入。”這是對效率與公平統一同題的新發展,這對于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和解決收入差距過大、防止兩級分化同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2、黨的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在“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時,既要提倡奉獻精神,又要落實分配政策,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懸殊。”這是對九十年代以來我們在貫徹“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時,出現的一些現實同題進行總結和反思而得出的經驗教訓。我們既不能在講效率時,就不講奉獻社會、回報社會,一切向“錢”看”也不能只提倡個人的奉獻犧牲精神,而不講一定的物質利益補償。鄧小平提出:“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他還指出:“每個人都應該有他一定的物質利益,但是這決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錢”看。要是那樣,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還有什么區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調動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發展生產力,一是要靠分配政策,二是要靠奉獻精神,兩者是統一的。否認物質鼓勵的作用,是唯心論,不提倡奉獻精神,就等于取消社會主義。另外,我們在講公平時,不能把公平等同于平均主義。實踐已證明,平均主義只會挫傷廣大民群眾的積極性,其結果只能導致共同貧窮。
三、第一次提出“調高、擴中、提低”戰略,以實現共同富裕這個目標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規范分配秩序,合理調節少數壟斷性行業的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這些論述頗有新意,其中尤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最為突出。這是黨和國家為解決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收入差距問題而提出的新戰略,即通過“調高、擴中、提低”的戰略,來解決收入差距過大問題,以實現共同富裕這個目標。
1.調高”:即調節過高收入,通過經濟的、法律的手段,對部分過高收入者加大調節力度,縮小再分配后的收入差距。調節壟斷性行業的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合理調節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之間,以及不同經濟類型企業之間的收入差距。
2.“擴中”就是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即壯大中等收入群體,使中等收入群體占全社會成員的多數。具體講,就是逐步將中等收入者由目前的19.67%擴大到30%至40 %,將最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者由目前的64.15%降低到40%左右,將中等偏上收入者由目前的8.95%提高到15%左右,大致形成15:25:40:12:8的不同收入群體分布的新格局。通過擴中,使不同收入群體分布呈現出“橄欖型”的形狀,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社會結構。中等收入者大大增加,能從分配的結果上較好地解決社會收入分配不公,使包括高、中、低各不同收入群體在內的,絕大多數人的收入分配基本合理;能在保持效率的前提下,促進共同富裕;同時又為維護社會穩定大局莫定基礎。
2.“提低”就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我國目前最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者的比例較大,占 64. 15 %,如何使這部分人向中等收入者發展,是今后黨和國家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必須想方設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這就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實最低工資制度,加大轉移支付力度。要適時調高城鎮居民各項最低收入標準(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失業保障、優撫待遇等),切實保障最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要千方百計拓寬普通勞動者就業門路,通過提高最低收入者的就業能力增加他們的收入,促使其中一部分最低收入者進入到中等收入者群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