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

李軍

[論文關鍵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社會主義 初級階段

[論文摘要]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深層理論問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新的方向和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標志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的形成。這一重大理論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從更深的層次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這個理論的形成有著它豐富的理論與實踐源泉,它不僅建構了全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容體系,而且包含著形成這些內容的方法論體系,換言之,它既深刻分析了現實的客觀情況,又指明了未來的前進方向;既告訴我們如何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又告訴我們用什么樣的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小康社會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一、理論和實踐上的源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是主觀臆造的,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形成的,是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踐探索的必然結論,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

一方面,它源于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并深化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曾把共產主義分成兩個階段,即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和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高級階段。但馬克思生活于資本主義社會,因實踐上的局限尚不能對實現共產主義的必經的具體階段展開論述。列寧發(fā)展了馬克思的思想。他說:“怎樣設想一個發(fā)達的社會主義社會,這也不困難,這也已經解決了。但是,怎樣實際地從舊的、習慣了的、大家都熟悉的資本主義向新的、還沒產生的、沒有牢固基礎的社會主義過渡,卻是一個最困難的任務。}}t17(}③顯然,列寧已經在這里將社會主義社會分成了兩個階段,即“發(fā)達的社會主義社會”和“沒有牢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他還指出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探討社會主義,比從理論上構想社會主義要艱難得多,復雜得多。毫無疑問,列寧留下的這個最困難的問題,在中國則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回答了。社會主義在中國建成后,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不發(fā)達的社會主義,第二階段是比較發(fā)達的社會主義。后一階段可能比第一階段裕要更長的時間。?t27}y6)毛澤東同志這一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階段思想為初級階段理論奠定了基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明確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1981年6月鄧小平同志主持草擬的在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首次明確提出:“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處于初級的階段。"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報告,第一次系統地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問題,指出這一階段的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框架內,鄧小平還提出了“小康社會”理論及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三步走”戰(zhàn)略。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多側面、多視角地論述了社會發(fā)展的階段問題,豐富和發(fā)展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內容,使之進人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其標志就是江澤民同志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論述,從而形成了“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理論。江澤民同志在21世紀即將到來之際的黨的十五大上,提出了到2010年、建黨100周年和新中國成立100周年的發(fā)展目標,即新的“三步走”戰(zhàn)略。在新世紀到來不久的黨的十六大上,江澤民同志終于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并強調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重要發(fā)展階段。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的形成過程,我們可以看出它是從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出發(fā),越來越具體地闡述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階段的思想;它不是簡單的理論構想,而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越來越深刻、越來越豐富的。

另一方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是根據中國國情而提出的帶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有的學者認為,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具有“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小康”一詞,不源于西方,而源于中國,在馬克思經典著作中沒有“小康”一詞,在經典的經濟學或社會學論著中,也不會將“小康”作為一個重要概念來闡述、來運用。“小康”一詞流傳于中國民間社會,是中國老百姓對一種已達溫飽但不富裕的安樂生活狀態(tài)的描述,甚至可以形象化地描述為每餐幾菜幾湯。這一概念被鄧小平引用,最易為中國老百姓感知,也最能激發(fā)中國老百姓的熱情。這一詞語甚至用英文很難翻譯,通常譯為“well off’”或"comfortable",表示“好了”,即“小康”是一種“好了”的狀態(tài)、“舒適”的狀態(tài)。而且,鄧小平使用“小康”一詞,非常巧妙地借用了中國傳統儒學詞匯來譯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眾所周知,小康思想和大同思想,同時出現在《禮記·禮運》篇中,指出的是社會發(fā)展的不同發(fā)展階段。儒家認為社會發(fā)展階段可以分為“據亂世”、“升平世”和“太平世”,其中“升平世”和“太平世”就相當于“小康”和“大同”的階段,是兩種前后相繼的理想社會。孫中山先生就曾借用“小康”一詞來描述“革命”成功后的社會,毛澤東同志曾借用“大同”一詞來描述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可見鄧小平借用“小康”一詞有著豐富的理論內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很好地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同時,這個理論是對中國國情的客觀反映。江澤民同志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對中國國情作出正確判斷的基礎上,加深了對新時期新階段中國國情的分析。在十六大報告中,他說:“必須看到,我國正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不全面、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據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00 [37(}s)隨后,他從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分析了我們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這些都是“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理論的現實依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是隨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形勢發(fā)展而與時俱進的產物,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意愿,順應了時代的要求。

正是“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理論較好地將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它鮮明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zhàn)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fā)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在繼續(xù)奮斗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二、全面、系統的內容體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

在正確判斷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礎上,我們黨制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它是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驗和教訓而得出來的,是一條全面實現現代化的路線;它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綱領,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集中概括。下面我們就以這條基本路線中的關鍵詞語為著眼點,簡要闡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

1.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墓礎上,提出了“發(fā)展是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新論斷。鄧小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因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特征是“物質文明還不發(fā)達”。同時也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因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是最終的決定力量。但鄧小平的“中心論”,不是“一點論”,而是“重點論”。他曾一再強調,我們既要搞好物質文明建設,又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設,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江澤民同志繼承和發(fā)展了鄧小平的觀念,他在總結我國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的基本經驗時,就鮮明指出,“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用發(fā)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3](P80)這個發(fā)展的觀念是一個全面的觀念,緊緊抓住了發(fā)展的實質性要求,始終將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同時又系統地把握了發(fā)展的豐富內容,強調“要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社會全面進步,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證人民共享發(fā)展成果”。[3](P8)0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描述小康社會的狀態(tài)時,用了六個“更加”,即“經濟更加發(fā)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m, [3](P9)其中“經濟更加發(fā)展”居于第一位,但又應兼顧其他五個重要方面。

2.在堅持“兩個基本點”的基礎上,提出了“不斷完善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新論斷。基本路線中的“兩個基本點”是相互依存、辨證發(fā)展的兩價重要方面,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保證,堅持改革開放是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向前發(fā)展的強大動力。但是,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走的是一條“摸著石頭過河”的辦法。隨著實踐的發(fā)展,我們對“兩個基本點”的認識更加深人、更加準確。先看“堅持改革開放”。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放要達到的水平就是“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改革的深人和開放的擴大,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有利于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從而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和發(fā)展。因此,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總結十三年基本經驗時,其中一條就是“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改革開放伊始,舊的思想要打破,新的思想要確立,新舊事物相互激蕩,極容易影響社會穩(wěn)定。為了保證社會穩(wěn)定,保證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尤其是在蘇東劇變和自由化思潮泛濫的政治大背景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實質性意義在于保證共和國的旗幟不倒、顏色不變。但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同樣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題中應有之義。特別是和平與發(fā)展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時,重視和落實該原則中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的精神,就顯得更加迫切和意義重大。因此,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總結十三年基本經驗時,其中還有一條就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3.在堅持“三位一體”奮斗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fā)展,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新論斷。基本路線中提出的奮斗目標是建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其中“富強、民主、文明”是“三位”,“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體”。首先看“三位”,顯然“富強、民主、文明”分別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對應,從而保證了理論思維上的邏輯一致性。僅提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種邏輯一致性就沒有得到很好的堅持。畢竟精神文明不能涵蓋政治文明的全部內容,盡管其中也包含政治文明的因素。所以,江澤民同志在論述“德治”與“法治”的基本關系時就說:“法治屬于政治建設、屬于政治文明,德治屬于思想建設、屬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川(勿)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中提出的三大文明,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中“三位”的邏輯一致性,可以看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再看“一體”。社會主義現代化概念提出時就帶著中國特色。鄧小平論述小康社會時,就將中國式的現代化同發(fā)達國家的現代化作過比較。他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sl(})},0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說,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tài)”,“只是一個小康的國家”。fsl(}0)江澤民同志在鄧小平“小康社會”構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毫無疑問也存在著中西比較的內涵,雖然沒有說超過,但為了中華民族最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他在黨的各種會議上,包括黨的十五大和十六大上,都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

當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絕不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否定,而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框架下,形成了一些新的認識,作出了一些新的判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的基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

三、與時俱進的方法論體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為分析和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提供了方法論體系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同任何理論的形成一樣,之所以形成這樣而不是那樣的理論,還有著自身的方法論體系。只有以這個方法論體系為指導,才能正確分析和解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順利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各項任務。作為方法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既有思考問題的基本觀點,又有著評價問題的基本立場。撇開眾多具體方法不談,我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必須善于運用辯證發(fā)展和普遍聯系的系統分析方法。這三個“必須”是形成和實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的哲學基礎。同時,從這三個“必須”,我們也可以看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

1.必須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fā)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正確理論;特別是鄧小平理論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正確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間題,以其為指導,黨才領導人民經受各種考驗,排除各種干擾,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闊步前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它是堅持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艱辛探索和偉大實踐的必然結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必須堅持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而這些基本經驗,聯系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歸結起來就是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因此,我們必須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統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靈魂和主線,作為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動力,作為衡量全國建設小康社會是否取得成績的重要標準。不能體現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不能體現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能維護和實現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說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偏離了方向,也取不到成效;反之,則說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納人了正確的軌道,最終能夠實現各項奮斗目標,完成各項任務。

2.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將與時俱進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并提,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黨的思想路線。只有在正確的思想路線指引下,我們才能正確制定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政策等。堅持實事求是,毛澤東同志提出了正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正是由于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弘揚與時俱進的精神,才制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形成了“全面小康社會”理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正確處理生動的實踐與普遍理論的關系;只有實事求是,才能正確堅持抽象與具體的統一;只有與時俱進,才能正確堅持邏輯的與歷史的統一。認識事物一方面要經過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另一方面還要有效地把握事物發(fā)展的過程和脈絡。因此,將與時俱進寫人黨的思想路線,使思想路線更加完善。馬克思曾說:“我們只有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去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我們才能認識到什么程度。”這就闡明了與時俱進對于形成正確認識的必要性。江澤民同志說:“與時俱進,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3](P1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項嶄新的事業(yè),只有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弘揚與時俱進的精神,才能根據不同地域、不同時間、不同條件下的具體情況,將“全面小康社會”理論付諸實踐,不犯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左”或“右”的錯誤,才能正確總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經驗,把握經濟建設與經濟體制改革的規(guī)律、政治建設與政治體制改革的規(guī)律、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的規(guī)律,才能正確面對時代提出的嚴峻挑戰(zhàn),抓住大有作為的戰(zhàn)略機遇期。

3.必須善于運用辮證發(fā)展與普遙聯系的系統分析方法。系統分析方法是20世紀80年代隨著新興科學技術發(fā)展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方法論體系。但它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分析方法具有同一性。我國著名系統科學家錢學森說:“系統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最后到一百年前,恩格斯把它明確了,成為真正唯物辯證的、科學的現代系統思想。然后又經過半個多世紀,才真正實際上應用來解決具體的間題。”江澤民同志在論述全國建設小康社會時,處處閃耀著辯證分析方法和系統分析方法的光輝。從對系統的整體結構分析來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一個全面的、綜合的目標,它包括“經濟更加發(fā)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即它實際是包含了經濟、政治、文化、生態(tài)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從對系統的結構關系分析來看,政治、經濟、文化三者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越來越直接,人們已經很難將它們的界限劃分清楚,因此,在進行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改革過程中,必須講究配套,實現整體推進,從而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fā)展。協調發(fā)展不同于并列發(fā)展,它是一種相互交融的共同發(fā)展,充分體現了系統思維。從系統的空間開放角度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必須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從系統的時間開放角度看,又必須保證經濟、政治、文化、生態(tài)等各個方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上這些還僅僅分析了第一層結構中的各要素。實際上系統是多層結構的,在對每一層結構中各要素進行系統分析時,都要貫徹邏輯思維的一致性。如在政治文明建設中,就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只有保持系統思維的習慣,正確運用系統分析方法,我們才能解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