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社會主義榮辱觀對大學生個體價值觀的整合
陸春燕
摘 要: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個體存在著價值觀選擇的困難,出現價值危機及信仰危機,社會主義榮辱觀促進大學生個體價值觀的整合,高校德育擔當著整合的重任,大學生是價值觀整合的內因。
關鍵詞:社會主義榮辱觀;個體價值觀;整合
1 學生個體價值觀整合的原因
大學生承擔著祖國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使命,必須具有豐富的現代科技知識、自主創新的能力、迎接未來競爭與挑戰的勇氣和信心。這就要求他們順利地完成學業,掌握相關的科學理論知識,為社會交出一份優秀的答卷。在學校學習過程中,如果能樹立正確的價值目標和價值追求,那么對于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培養將增加更大的動力,并更快地完成學習目標。在價值觀領域沒有絕對的正確和錯誤,因為任何價值解釋都是在特定的解釋背景中作出的,任何價值評價都是依據特定的價值標準完成的。這也說明了價值選擇的困難。正確的價值觀和錯誤的價值觀的混合是社會的客觀現實,他們存在于蕓蕓眾生的思想和行為之中,這些價值觀的存在不能簡單的歸結為社會的錯誤,因為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社會只是一個不同價值觀的載體,本身并不具備判別價值觀善惡的功能。既然社會不具備這種功能,那么,人及其相關的組織便執行這個功能。價值觀的形成同人的思想觀念的形成有關,人的成長過程沒有統一的模式,而是千差萬別。不同的家庭背景,對人的思想產生不同的影響。農民的勤勞,工人的團結,知識分子的智慧對人的價值有著不同的影響。從人性的兩端分析,有的人是高尚的,有的是渺小的,還有的是介于兩者之間。崇高的人相對應的價值觀是善良的和進步的;渺小人的價值觀是落后的,虛偽的;而處于兩者之間的價值觀則是在崇高和渺小之間搖擺。價值觀的形成離不開生活的背景,我們不能對這個背景進行選擇,因為我們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家庭觀念對我們的價值觀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一個固定的環境,生活在這里的人也同時存在或更早再在,他們和我們的思想相互滲透,相互排斥,相互接受。
大學生個體價值觀的豐富性同時也意味著其中價值觀的混雜,雖然大學生具有價值觀選擇的自由,然而這種自由卻不能肯定選擇都是科學的并且符合理性,因為某些選擇可能就是錯誤的。從這個方面分析,對大學生個體價值觀的整合就必須有篩選功能,在整合過程中,篩去錯誤的成分,留下科學的成分,并將榮辱觀的成分增加到思想中。
從德育方面看,高校承擔著培養大學生價值觀的任務,由于受社會不良思想的影響,高校德育受到沖擊,德育工作表面化和形式化的現象還很嚴重,德育有可能走向弱化的趨勢。如果德育工作不能落到實際處,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就可能成為一句空話。我國教育部門在學科安排上始終把德育放在首位,而如今的實際情況是與這種安排相反,甚至把德育看成一門可有可無的科目,其他的課程占據了首位,因此當前德育遇到的挑戰。沒有正確的價值觀指揮人的頭腦,科學技術就成為一把雙韌劍,它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又帶來巨大的災難,當財富的創造和災難的降臨同時發生的時候,科技發明給人類帶來的財富可能被一次次的核爆炸帶來的悲劇葬送。如果人類的智慧給人類帶來僅僅是掠奪和暴力,這其實是阻止了人類文明的進一步發展,這說明缺乏價值觀選擇的頭腦是畸形的,不全面的。我們發現如果高校德育工作存在弱化和表面化的現象,那么大學生價值觀的選擇就可能存在盲目性,存在價值危機和信仰危機。在人生價值觀模糊不清的情況下,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念擺在人們的面前,錯誤的價值觀又以一種能給人更快帶來功利的面目出現,它雖然對人和社會的發展具有潛在的危害,是一種惡,卻反而能夠為人接受,而這種東西對我們是有害的。錯誤的價值觀存在巨大誘惑的情況下,如果德育工作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迎接這種挑戰,正確的并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價值觀就可能被錯誤的思想壓制,在社會轉型的關頭,我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必須以一種明確的形式表現出來,得到社會各界的理解和認同和支持,并深入人心。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活躍群體,具有敏捷的思維和理性,要求以更為開闊的視野去對待和接收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社會主義榮辱觀就在這種背景下出現,具有全面而豐富的表達方式,比原有的道德理論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得到普遍的歡迎。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社會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明確定義了我們這個時代善惡美丑的價值理念,對于引導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明辨是非,培養良好的社會風氣,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2 對大學生個體價值觀整合的有利條件分析
從理性上分析大學生個體價值觀的整合存在充分的理由和根據,然而它的實施卻是一個矛盾、痛苦和艱難的過程。如果把完成個體價值觀的變化看著是一個順理成章的或機械性的流水操作,那就把這一過程簡單化,并可能重走高校德育表面化的老路。因為這只能是經過了整合的過程,卻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榮辱觀不能真正內化成主體的道德信念,達到真正的作用。因此,為了使整合的過程有效,對整合的現實條件進行客觀分析,利用好有利條件,冷靜思考存在的困難,為個體價值觀的整合作好前期準備。
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組成部分,得到了全國上下的一致認同和擁護,是衡量個體價值觀正確以否的標準。正確思想觀念的廣泛影響力對各界群眾,尤其對高校大學生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滲透力,成為學習和生活中熱烈討論的話題。它沖擊著大學生個體價值觀中存在的消極成分,對人的思想觀念的重新定位和選擇提供了新的內容和方式,在輿論優勢,社會優勢和廣泛的群眾思想基礎下,個體價值觀的錯誤成分處于弱勢并受到攻擊,這為大學生個體價值觀的選擇與整合提供了一個好的環境和機遇。
大學生個體價值觀的整合具有廣泛的外界積極因素,這種因素推動著個體內因的變化,并不斷走向成熟。由于個體價值觀的整合不是外界因素起主導作用,個體內因才是其整合的真正動力,這種動力之源在于主體思想深層的感悟和體會,經過矛盾和陣痛之后,才可能發現原有價值觀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正確與錯誤,善與惡作出挑選。個體的思想發展不是由必然向善或必然從惡的定命論規律左右個體的理性,而是受到主體理性的思考、挑選和取舍,這種理性是符合人生實現幸福的目的。這樣的選擇過程,將惡的成分拋棄,善的成分得到保留和充實。
3 社會主義榮辱觀對大學生個體價值觀的整合方法
高校德育是學校工作中的一個薄弱環節,這不利于大學生個體價值觀的整合。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如果只是采取片面的灌輸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因而對高校德育方法必須進行改進和提高。大學生只有系統地接受價值觀教育,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才能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高校教師對榮辱觀的教育方法進行充分的思考和研究是提高德育效果的前提。對榮辱觀的教育實施具有很大的選擇空間,是對其中的八個方面同時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講解,從愛國主義到艱苦奮斗的原有內容進行安排,或者從日常學習和生活更為密切相關的艱苦奮斗開始,然后到為人民服務、愛國主義等的更為高尚的價值觀的次序安排,這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定。榮辱觀的教育和其他課程的教育有著很大的不同,因為其他的課程主要是從科技知識的角度和層次進行從易到難、由表及里知識的講解和傳授,而德育不是從真理的層面去認識世界,它是從善惡層次去認識自身和人,進而為認識真理提供動力。對德育內容的理解當然很重要,但這不是德育的目的,其目的在于把其中的內容轉化為人的思想,能夠指導學習和生活,成為未來的動力之源,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價值信念。如果說榮辱觀教育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這說明部分高校德育工作存在對這項工作掉以輕心的現象,這影響著大學生個體價值觀的整合。如果把榮辱觀教育和大學生個體價值觀的整合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把榮辱觀教育確定為其中的第一階段,個體價值觀的整合為第二階段,第一步沒有做好,那么第二步就更難,因為第一步是第二步的準備,第二步是第一步的深化和提高。我們可以把榮辱觀教育作為整合階段價值觀教育的基礎,基礎越牢固,整合過程出現的壓力和困難才不會因基礎不牢而使整個德育過程產生問題。德育工作雖然和其他學科的教育有著不同之處,卻同樣符合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規律,符合循序漸進的過程。從愛國主義到誠實守信的內容,有的方面和大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更容易得到理解和接受,那么就可以從這里為切入點。現實生活中的道德模范為大學生提供了學習的榜樣,他們的動人事跡撥動著每一個人的道德情懷,他們就是我們的行動指南。同時,反面的教材也警示著人的知恥之心,人的“惡德”雖然同人的“善德”處于不同的道路,由于這方面的問題客觀存在,“惡德”的現象雖然不是社會的主體,但它的存在和惡果則時時提醒著每一個人,“從善棄惡”、“揚善懲惡”是人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榮辱觀教育是榮與辱的教育,二者結合在一起,才不會跨越道德的底線,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榮辱觀明確了當代社會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具有先進的導向,又有廣泛的要求。
個體價值觀的整合,是榮辱觀對個體價值觀中的消極因素的矛盾和斗爭過程,這是整合的難點和關鍵。因為其中的消極因素在主體思想中占據了相當的基礎,社會環境中的一些現象已經為這種因素提供了存在的證明。在對價值觀進行善惡判斷分析時,主體必須意識到消極因素的存在,認為這是惡。事實上,個體知道其中的問題,可是自身卻無法把它們從自己的思想中剔除,因為這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因為社會就是如此,現實就是如此!可見外界因素對個體思想的影響之大,影響之深!道德作為人存在的反思性把握,首先要探究所存在的環境,如果個體意識到自己所依存的環境是一個豺狼般的世界,為了本能的生存,不管他內心意愿與否,他必然把自己變成豺狼般的人。這說明,個體價值觀的整合有賴于與整和相聯系的社會環境的治理,因為社會環境為價值觀的消極成分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以及同這一消極成分相適應的社會風氣。社會風氣的扭轉不是在短時間內可以實現的,它的存在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背景,可是對社會風氣的治理又刻不容緩!因此,大學生個體價值觀的整合不僅是社會主義榮辱觀對個體價值觀中消極因素的斗爭,也是對社會不良風氣的斗爭,這種不良風氣的扭轉和消失是個體價值觀整合的基礎,這一整合的完成意味著不良社會風氣的好轉和消失。高校是一塊思想意識相對純潔的土地,大學生個體價值觀的整合比社會上的個體價值觀的整合難度更小,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當代大學生的活動范圍已經越過了人們習慣思維中的圍墻,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融入到社會領域之中,因此,在整合過程中,對與大學生相關聯的社會關系、社會成員和社會風氣進行充分的調查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這將有利于提高整合的效率。
參考文獻
[1]蘭久富 社會轉型時期的價值觀念[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王娟,隋雪.大學生價值觀的特點、成因及引導策略[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7,(06).
[3]葛晨虹.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J].高校理論戰線,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