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心理護理干預在地震傷員心理重建中的作用
李俊玲 張利霞
【關鍵詞】 心理支持;心理重建;護理
地震以猝不及防的方式,使成千上萬的生靈遭到涂炭。它除了物質損失和軀體傷害之外,給人心理造成了巨大沖擊。面對災難個體易產生一系列的軀體、情緒、認知行為反應,發生生活信念、人格等方面的改變,出現頭痛失眠、焦慮緊張、恐懼害怕、悲傷抑郁、憤怒、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癥狀,部分個體會出現嚴重的精神衛生問題,如急性應激障礙(ASD)和自殺[1]。災后有效的心理干預和治療能夠緩解受災者的心理應激反應,可以降低抑郁和創傷后應激障礙等遠期心理問題的發生[23]。20080525~0805我院接收汶川地震災后傷員20例及家屬21例。經過2個多月精心治療護理,傷員軀體恢復良好,情緒穩定,陸續出院。其中,心理護理干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10例, 女10例, 年齡3~81歲,平均(33.85±20.26)歲。傷員中軀體不同部位骨折16例(其中多發骨折2例),臟器損傷2例,其他2例。住院時間最短12d,最長73d。
1.2 傷員入院早期反應類型 由于傷員的特殊性,全社會高度關注,慰問者絡繹不絕。因此,我們選擇傷員入院第3天環境相對安靜的情況下對傷員進行入院后第一次心理評估,根據傷員的自述、結合心理健康自評問卷(SRQ),檢查篩選傷員反應類型見表1。
1.3 傷員住院后期心理反應 在傷員出院前1周再次進行問卷,根據傷員自述,篩選出傷員最關心的問題見表2。
表1 傷員入院早期心理反應類型(略)
表2 傷員入院后期心理反應(略)
1.4 心理護理干預方法
1.4.1 成立心理干預小組:小組由11名護士組成,組長負責制。其中副高職稱4人、中級職稱3人、初級職稱4人。有心理咨詢師專業證書3人,按兩人1組分為5組。每組配四川籍大學生志愿者1人。傷員到達之前,小組成員接受心理干預相關知識培訓,相互傳達和反饋信息,探討干預方案和措施。達成每天有記錄、每周有總結,懸而未決問題及時向有關領導溝通的共識。研究證實[4]小組工作制的方式可以密切醫護患關系,提高療效和患者應對能力,促進患者社會功能恢復。
1.4.2 解決語言溝通問題:考慮到傷員來自于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存在的語言交流的困難等因素,醫院聯系大學院校的四川籍學生加入小組,同時小組成員積極學習四川話。解除了大家語言溝通障礙的顧慮。
1.4.3 提供安全舒適環境:醫院專門設立以溫馨和放松為主題的愛心病房。病房里及走廊上張貼圖片并寫上鼓勵和祝福的話語;休息間懸掛醫護人員和社會上的愛心人士親手折疊的千紙鶴;每個病床均配備電話機,以便傷員隨時與家人朋友取得聯系;適當限制外界人員的探視和新聞媒體的采訪,保證傷員休息。
1.4.4 做好日常生活護理:給每個傷員準備全套日常用品,根據當地的飲食文化和口味準備飯菜, 關注傷員的生活所需,對病人提出的合理需要盡量給與滿足;做好基礎護理,協助生活不能自理的傷員翻身、擦背、洗頭、進食等。
1.4.5 提供針對性心理疏導和支持:①對焦慮不安的傷員,讓他們表達內心的焦慮、恐懼,對沉默不語的患者,采取陪伴、握手、觸摸的方式與傷員建立信任和親密關系;對不能聯系到家人的傷員,通過醫院或媒體等渠道聯系家人以緩解內心的焦慮不安。②對喪親后情緒克制、回避的傷員,提供安全、安靜的環境,進行一對一的交流,鼓勵他們表達內心的哀傷和對親人的哀思;對于內疚自責明顯的傷員進行認知調整,讓其意識到這是自然的災難并不是個人的過錯;③對抑郁較為嚴重的傷員要隨時關注情緒變化,注意安全,移去一切危險物品,如水果刀、繩子等,加強陪護,同時請精神科會診,對情緒易激惹的傷員根據醫囑使用鎮靜藥物。④對有憤怒情緒的傷員讓他們表達和發泄,并尊重和理解傷員,做好溝通交流,必要時請心理專家共同解決。對傷員呼叫或提出的問題及時做出反應,防止傷員有被忽略的感覺。⑤對疲倦、失眠、噩夢、暈眩、心神不寧的傷員,提供安靜環境,給予心理撫慰,安排家屬陪伴,適當使用抗焦慮和鎮靜安眠類藥物。⑥對入院后期傷員心理反應,提供充足可靠的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包括地震災害的信息、抗震救災的進展情況,他們得到最權威、最及時、最準確的信息,心理確定感增強,也是很重要的心理支持。針對傷員關心自己的是否得到了及時而有效的救治,是否會留有某些后遺癥,而這些后遺癥(如截肢)是否會影響將來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影響家庭及婚姻等心理,小組成員把軀體治療的方案和疾病的預后告訴傷員,使傷員了解醫療、護理方面的措施和要求,做到其心中有數,積極配合。⑦關注兒童傷員的心理: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相對于成人來說,兒童的安全感遭到了更為嚴重的破壞[5]如果得不到有效干預, 有可能在將來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6]。我們將4個學齡兒童和1個學齡前兒童安排在一個病室,鼓勵他們多接觸,利用年輕人更易于接近兒童的特點,選派小組年輕的成員負責他們的心理撫慰任務、年輕護士負責他們的日常護理工作,并根據傷情的恢復情況帶領他們參加活動,如游園、看電影等,傷員住院期間恰逢“兒童節”,我們經醫院領導和主管醫師同意,在病區為他們舉辦主題為“手拉手,讓我們一起過‘六一’”活動,無憂的笑容又重新回到他們的臉上。
1.4.6 傷員家屬心理支持:傷員家屬除了遭受強烈地震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外,還飽受失去親人的巨大悲哀,同時還要照顧傷員,以及自身面對的環境、事物變化產生的脆弱情感[7],需要更多的幫助。我院為家屬提供舒適的陪伴條件,不需要陪伴的傷員,醫院安排居住賓館,專人負責家屬管理。同時,請心理專家為家屬舉辦心理輔導講座。家屬運用有關知識較好地配合醫療救治工作和心理治療工作。
1.4.7 加強社會支持:安全良好的就醫環境,家人朋友、醫護人員、志愿者及其他社會各界人士對地震傷員的關心和愛護、陪伴和支持都會給傷員帶來力量和希望,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句安慰人心的話語,讓傷員體會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感到此次地震不僅僅是個人和家庭的災難事件,也是全社會的災難性事件,同時也讓傷員們感到他們并非是孤軍作戰,他們有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作為堅強后盾,提高了傷員應對疾病和災難的信心,增加了應對應激的能力,軀體和心理狀態得到了良好的恢復。
2 效果
2.1 小組的工作得到傷員的認可 我們通過觀察、詢問等了解患者的反映,傷員的心理健康狀況明顯好轉, 說明心理護理干預措施是恰當和有效的,工作方法是成功的。它不僅反映在傷員情緒的穩定,還表現在他們對小組成員的極大信任。通過小組成員的努力,在傷員住院1周后,傷員既能主動交流,積極表達他們的所思所想。如我們收治的某體育學校的大三學生,左腿腓骨開放性骨折。對于他來講,學體育的腿不能動了,心理壓力可想而知。剛入院時,情緒方面主要表現為悲觀、失落、麻木;行為方面主要表現為不信任他人、與人疏遠。我們通過與主管醫生溝通,把治療的方案和疾病的預后告訴他,使他了解醫療、護理方面的措施和要求,當他知道他的傷痊愈后對他的學習工作不存在任何影響時,大家體會到他開朗的性格,他不僅談他的學校生活、他的理想,甚至還談到他以后找什么樣的女朋友。所有傷員在離院前要求小組成員必須當面道別;還有一個14歲的小傷員把心里話寫成信交給我們成員,在信中他稱我們“媽媽”,讓我們深受感動,激發出極大的成就感。
2.2 小組的工作得到病區醫護人員的好評 病區醫護人員感受最深的是傷員由剛入院的悲觀、憤怒、沮喪、失落、麻木、害怕、緊張、焦慮及煩躁,極端的不配合到主動了解病情、病區傷員之間的和睦相處,治療護理依從性得到較大提高,為診治工作的順利展開和傷員的痊愈起到積極作用。
2.3 小組工作得到主管部門領導認可 救治四川災區傷員不僅是一項醫療任務,更重要的是一項政治任務,它體現的是黨的凝聚力和國家的綜合實力,全世界的目光都在關注。所以,傷員的救治牽動著所有人的心,“不能出半點差錯”是最起碼的要求。在2個多月的救治過程中,沒有1例傷員因心理問題延誤治療,也沒有1例傷員出現明顯的心理障礙,全部傷員很快走出了地震的陰影,出院前情緒穩定,態度樂觀,對生活表現出敢于面對未來、重建家園的信心。我們的工作也得到院領導的表揚。
3 討論
3.1 建立接納、信任的護患關系是進行心理干預的基礎 我們小組全體成員于傷員入院第2天下午,和傷員進行了第一次的接觸。沒有急于詢問傷員有什么心理問題,而是通過拉家常的方式了解傷員的生活情況,為他們讀報、打水、協助進餐、購買他們喜歡的雜志等,建立初步的信任。
3.2 心理狀況評估是心理干預的前提 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如果不知道傷員的心理狀況就無法進行干預工作。我們小組全體成員于傷員入院第三天對全體傷員進行全面心理評估,通過心理健康自評問卷(SRQ),檢查篩選傷員反應類型,將問題總結歸納,制定出干預計劃,逐項去完成。
3.3 心理干預要有計劃、系統地進行 我們在傷員到院前即制定工作三步驟,第一步保證傷員休息,鑒于剛入院傷員路途顛簸,未能很好休息,此時應以保證他們休息為主;我們主要通過閱讀病歷來了解傷員的傷情和家庭情況。第二步建立信任,初步評估,傷員入院第2天,和傷員進行了第一次的接觸。與他們建立初步的信任。第三天通過心理健康自評問卷(SRQ),檢查篩選傷員反應類型。第三步分組進行干預。每2人1組,每組負責4個傷員,頻率為第1~2周為1次/d,第3~4周為1次/2d,第5~6周為每周2次,第7~8周為每周1次。了解傷員所需,密切觀察傷員情緒和精神狀態,對特別需要關注的傷員,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和支持,樹立信心,使傷員度過心理危機,逐步適應新的生活狀態。
3.4 護理人員要做好心理護理的自身準備 對傷員應激反應或危機的心理干預護理,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如果心理干預人員缺乏相應的知識與技能,不但難以取得良好的干預效果,而且會給傷員造成“二次創傷”。 我們小組成員中3人有心理咨詢師專業證書,其他8人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了如何觀察傷員心理應激、創傷心理救護、正確對待病者進行心理指導等多方面知識的學習,并且與某心理咨詢有限公司、知名醫院精神科專家建立業務關系,取得技術支持和幫助。 災后心理重建的路還很長,其實每個人心中都蘊藏著康復的力量和建設性的潛能。傷員出院時所表現出的對生活的樂觀態度讓大家深感欣慰。此次的汶川地震對我們醫務人員培養綜合能力也是一次重大考驗。無論到災區前線還是在后方救治傷員,都顯示出白衣天使大醫精誠的深刻內涵。在未來的路上,也許還有很多不期而至的考驗,愿我們的經驗對同仁應對類似事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