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化學導學案的編寫設計
王光迪
摘要:在新課改理念下,高效的課堂教學已成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追求。在追求高效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多數教師會用到導學案,導學案對我們來說也不是一個新詞,它是以學生為對象,以課程標準為指導,以素質教育為目標的一種學習方案。其作用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團結合作,共同探究。在教學過程中,它以實現學習目標為出發點和終點,它是學生學習、合作和探究的指南針和路線圖。
關鍵詞:初中化學;導學案;編寫依據;編寫模塊
導學案是為學生設計的一種學習方案,其目標對象是學生,設計意圖是課前引導學生進行預習,課堂上指導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課后為學生提供復習資料,整個過程都在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導學案是學生學習的起點,也是學生學習需要達到的目標。我們都知道化學是理科中的文科,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實踐性。在教學中運用導學案,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能讓化學課堂教學的效果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該如何編寫導學案的就顯得極為重要。
舊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如何教,新的教學理念則要求學生如何學。我們都知道學生的學習分為三個階段:課前準備、課內學習和課后鞏固,因此在編制學案時,我們必須考慮每個階段應該做什么、如何做以及要做多少。下面就我近幾年編寫設計初中化學導學案的一些體會分享給大家。
一、導學案的編寫依據
1.《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 年最新修訂版 ):編寫學案前要研究課標,課程標準為我們提供了課程內容的目標要求,這是學案設計學習目標的具體指導。教師在編寫學案時,應該依據課程標準,并對照教科書,將課程標準的要求分解為每一節課中可行的學習目標,便于學生執行和了解自己對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
2. 初中化學教科書:教科書是我們課堂教學的主要基礎,學案是學習教科書的有效輔助材料。它的編寫以教科書為主,但又對教材中的一些內容進行整合。因此,我們在編寫學案前要先吃透教材,然后再對教材進行二度創作與開發,只有對課本熟悉,我們才能聯系課本知識內容的前后,才能在設計學案時提出和設計出合理有效的問題,才能把握學案中的重難點,才能讓我們設計出來的學案更好的為我們課堂服務。
3. 學生現有的認知能力和認知水平:我們在設計導學案時不僅要根據教材、課程標準,確定重點,還要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預測可能會出現的難點,編寫過程中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把握住教材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最大化的做到差異化教育和因材施教。
二、導學案的編寫模塊
1. 學習目標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他們需要知道本節的學習目的是什么,從而好確定自己的學習任務。同時,他們在完成所有的學習環節后,需要檢測學習目標的實現情況。因此,在設計導學案時,學習目標的制定不僅要結合新課程標準和中考考點,還要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在制定學習目標之前我們既要深入的研究考點、重點、難點,又要結合學情合理的設置目標層次。學習目標的設置不能過高也不能太低,設置過高學生達不到,設置太低則達不到我們要的預期效果。總之,學習目標的設定要簡單明了、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學習目標的設置不能過多,一般不超過 3 個。
2. 自主學習
學案的設計要考慮初三化學的學科特點,初三化學內容多為化學基礎知識與技能,知識點瑣碎且系統性不強,記憶強度較大,隨著化學學習的深入,物質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元素化合價、反應方程式等需要記憶的知識越來越多,因此本模塊的設計理念是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設計重點是對每一節中基礎知識的梳理和需要記憶知識的強化,且這些知識學生能在課前從閱讀教材中可知。
3.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部分設計的內容主要是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和本課時的實驗探究內容。設計應以學習目標為基礎,注重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將生活中的化學知識與之聯系起來,安排探究活動,設計探究問題,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夠通過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問題的設置不僅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還應根據學生情況進行分層,能夠真正做到指導學生思考、探索和體驗。
合作探究部分設計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思考、探究、體驗后自己能夠獨立的去設計一些實驗,去驗證一些理論,或是從一些實驗中,發現某些規律。最后由學生自己找出真理,得出結論,體驗成功的快樂,分享成功的喜悅。再通過一些精選習題,使成果得以鞏固提升,并能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4. 當堂檢測
本部分主要是檢測學生通過前面 3 大板塊的學習,學習目標是否達成。同時通過課堂檢測,鞏固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試題的設計應多樣化,題量適中,層次分明。設計時既要面對整體,又要注意差異。
檢測題的設計包括客觀題和主觀題,題量一般不超過 8個。檢測中的 1 - 3 題屬于基本、簡單、易于模仿的,旨在促進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要求全體學生達標。檢測中的 4 - 6 題為綜合性和靈活性的題目,旨在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要使 85% 學生達標。當堂檢測中的最后一個問題一般是一些拓展性較強的題目,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要求優秀生能夠完成。
5. 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部分在學案中一般不編寫內容,目的是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內容和自己的一些想法和體會,同時在老師的指導下把知識進行梳理,加深記憶。該模塊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在總結歸納知識的過程中,對其進行能力的培養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