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植物楮頭紅化學成分初步分析
佚名
作者:朱慶銀,何海斌,李清祿,,林 茹,蔡碧瓊,謝勇平
【摘要】 目的 研究楮頭紅的化學成分。方法 用經典的中草藥化學成分提取分離方法,借助系統預試驗初步判斷楮頭紅所含的化學成分,用苯酚-硫酸法測定其多糖總量,用原子吸收法測定部分營養元素含量。結果 楮頭紅含還原多糖平均為75g/kg,含Mg、Zn、Mn、Cu分別為205.446±6.00、50.279±2.25、319.294±12.00 、10.867±0.36mg/kg,含Ca、Fe、K分別為 13.501±0.24、1.268±0.56 和17.467±0.36g/kg,此外還含有游離苷類物質、黃酮類物質、酚類、鞣質等物質。結論 楮頭紅所含的生物活性成分與臨床藥效基本一致。 【關鍵詞】 楮頭紅;化學成分;多糖;營養元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of S.nepalensis Wall.Methods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of S.nepalensis Wall were extracted by classical extraction and the primary composition of the extract were estimated with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content of polysaccharide and some nutrient elements were determined with phenol-sulfuric acid and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 (AAS) respectively.Results The average content of polysaccharide in S.nepalensis Wall was 75 g/kg,the content of nutrient elements Mg、Zn、Mn、Cu were 205.446±6.00、50.279±2.25、319.294±12.00 、10.867±0.36(mg/kg)respectively,and Ca、Fe、K were 13.501±0.24、1.268±0.56 和17.467±0.36(g/kg)respectively. Again there were other composition in the extract,including glycosides,flavones,phenols and tannins etc.Conclusion It is consistent basically that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in S.nepalensis Wall with its clinical effects. 【Key words】 S.nepalensis Wall; chemical components; polysaccharide; nutrient elements 治療乙型肝炎目前尚無特效藥,這是世界性問題。臨床上主要以保肝護肝、涼血解毒或提高自身免疫力來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減少疾病造成的侵害。中草藥及其制劑對該病有獨特的療效,這可能與藥用植物多成分的協調和增效作用有關-如已有藥理研究表明植物多糖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并在抗肝炎等方面有獨特的生物活性,還能誘生干擾素和抗病毒的功能[1,2];鞣質有抗菌抗炎抗過敏、抗脂質過氧化、抗腫瘤、抗人體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作用[3];黃酮類化合物生物活性廣泛而溫和,有保護肝臟和其他組織、器官和抗病毒、抗菌的作用,并有抑制癌和細胞毒素等多種作用[4];皂苷有影響代謝、免疫和酶系統以及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腫瘤等作用,大多數中藥的皂苷具有明顯的抗氧化作用[5,6];植物中多種有機態營養微量元素[7]易于吸收,與人體免疫密切相關,對疾病恢復有輔助作用。楮頭紅(S.nepalensis Wall),別名風柜斗草[8]。《中藥大辭典》記載:其性涼、味酸、無毒;功用:清肺熱,去肝炎[9];《實用中草藥》記載:其性平、味甘。功用:涼熱解毒、涼血利水,主治急性肝炎,肺熱咳嗽[10]。據有關臨床使用報道:楮頭紅對急性肝炎(甲肝、乙肝急性期)療效最佳,對慢性肝炎及乙肝病毒攜帶者有效。在福建省民間廣為使用,是一種極有價值的天然藥用植物和中草藥資源。對該植物的化學成分、藥理活性、藥效關系等的研究目前尚未見報道。為尋找活性物質,了解楮頭紅臨床用藥機制和指導科學用藥,開展對楮頭紅化學成分的研究,對探討楮頭紅臨床用藥機制,指導科學地合理用藥具有重要意義,對進一步深入開發應用該天然藥用植物也具有指導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儀器 電子天平(梅特勒-托利),旋轉蒸發器(上海貝凱生化設備公司),恒溫水浴鍋(上海貝凱生化設備公司),恒溫磁力攪拌機(江蘇省金壇市榮化儀器公司),電熱套(江蘇省金壇市榮化儀器公司),DHG電熱恒溫干燥箱(天津津北真空儀器廠),電熱板(寧波市宏達儀器公司),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責任公司,TAS-990型)。 1.1.2 材料與試劑 楮頭紅(購自三明和漳州的天然藥用植物,經福建中醫研究院鑒定);無水乙醇、95%乙醇、丙酮、正丁醇、三氯化鐵、α-萘酚、3,5-二硝基苯甲酸、硝酸銀、冰乙酸、活性炭、苯酚、葡萄糖等均為分析純。 1.2 方法 1.2.1 楮頭紅化學成分系統預試 1.2.1.1 化學成分提取 取50g楮頭紅干藥末,加石油醚回流提取(1.5h)3次,過濾,合并濾液濃縮后(下同)得石油醚提取部位105ml;濾渣加乙醚回流提取(1.5h)3次,過濾,合并濾液得乙醚提取部位110ml;所得濾渣繼續加乙酸乙酯回流提取(1.5h)3次,過濾,合并濾液得乙酸乙酯提取部位116ml;所得濾渣再加乙醇回流提取(1.5h)3次,過濾,合并濾液得乙醇提取部位110ml;最后在濾渣中加蒸餾水回流提取(1.5h)3次,過濾,合并濾液得餾水提取部位168ml。臨用時根據需要將各部位提取液稀釋或濃縮。 1.2.1.2 化學成分系統預試 各提取部位的化學成分系統預試驗采用化學特征反應定性和紙層析定性試驗[11~13]。 1.2.2 多糖提取與含量測定 1.2.2.1 多糖提取與初步精制 取“1.2.1.1”餾水提取部位上清液用酶法去除淀粉,按18u/g加液化酶到上清液中,在pH為6,85℃水浴條件下處理1.5h,用I2/KI溶液檢驗直到碘液不變色,接著按200u/g加糖化酶,pH調至6,水浴溫度60℃處理1h。去淀粉后,接著用sevag法除去蛋白質,然后加3倍體積95%乙醇溶液,靜置1 h后,沉淀抽濾,干燥即得精制多糖。 1.2.2.2 多糖含量測定[14] 用葡萄糖為對照品,用“1.2.2.1”所得精制多糖為供試樣品,含量測定采用硫酸-苯酚法。 1.2.3 元素測定 1.2.3.1 楮頭紅中鈣、鎂、鐵、錳、鋅、銅測定[15] 稱取烘干磨碎的楮頭紅樣品2.000g于瓷坩堝中,在電熱板上緩緩加熱炭化至不再冒煙,移入高溫電爐,逐漸升溫到500°C灰化2h。待冷卻后滴加硝酸(1:1)潤濕灰分,蒸發至干后,置于高溫電爐中繼續灰化完全,用2ml HCL(1:1)溶解灰分,移入25ml容量瓶中,加水定容。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上采用標準工作曲線法,分別于285.20nm、422.70nm、248.3nm、279.5 nm、213.8 nm、324.7 nm波長處測定標準液和樣液中Mg、Ca、Fe、Mn、Zn和Cu的吸收值,計算即得。1.2.3.2楮頭紅中鉀的含量測定 取干燥的楮頭紅粉末1.0g于1mol/L鹽酸溶液中浸提,吸取浸提的待測液5.00ml于25m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在火焰光度計上采用標準工作曲線法[16],于766.8nm處相同條件測定,計算即得。 2 結果與分析 2.1 楮頭紅化學成分 化學成分系統預試和紙層析法試驗結果如表1、2。楮頭紅中主要活性化學成分有多糖、游離苷類物質、黃酮類物質、皂苷、有機酸、酚類、鞣質等物質。
2.2 多糖含量 經多次提取測定,楮頭紅中多糖的平均含量為75.0g/kg。 2.3 元素測定 各元素測定結果如表3所示。
3 討論 試驗表明,楮頭紅中含有游離苷類物質、黃酮類物質、酚類、鞣質類等物質,含量較高的多糖和較豐富的人體所必需的營養元素,這些成分有的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有的可誘生干擾素和抗病毒作用;有的可抗菌抗炎;有的可抗脂質過氧化、抗腫瘤、抗人體免疫缺陷病毒(HIV);而有的可抑制癌細胞和細胞毒素、保護肝臟等多種作用,這與楮頭紅的臨床藥效基本一致。但是要掌握楮頭紅的臨床用藥機制以及藥效與各類物質結構之間的關系,有待于進一步對楮頭紅的各化學成分進行分離、分子結構鑒定和臨床藥理試驗等研究。
1 馬紅櫻,張德祿,胡春香,等.植物活性多糖研究進展.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4,40(3):112-117. 2 譚仁祥.植物成分功能.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3,115. 3 馮衛生.鞣質類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中國醫藥情報,1996,2(4):220-224. 4 陳業高.植物化學成分.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240. 5 徐先祥,夏倫祝,高家榮.中藥皂苷類物質抗氧化作用研究進展.中國中醫藥科技,2004,11(2): 126-128. 6 楊志剛,陳阿琴,俞頌東,等.三七皂苷藥理作用研究進展.中國獸藥雜志,2005,39(1):33-37. 7 新宇.微量元素與免疫. 百科知識,2005, (02S):18. 8 林來官.福建植物志,第4卷.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89,1798. 9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290. 10 陳桂菲,葉淑玲.風柜頭草藥用探討.時珍國醫國藥,2000,11(2):129. 11 北京醫學院、北京中醫學院.中草藥成分化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187-189. 12 譚仁祥.植物成分分析.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4,136. 13 董小萍.中藥品種品質與化學成分實驗.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69-173. 14 張惟杰.復合多糖生化研究技術.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211-213. 15 朱曉帆.四川、云南部分茶葉中Cu、Fe、Zn、Mg、K含量測定.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1994, 11(4):52、64. 16 黃紹全,劉明秋,林海,等.巴戟天中的無機元素與藥效關系的研究.微量元素與健康雜志,1993, 10(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