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淺議農村中學政治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陳寶玉

摘要:農村傳統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的教學方式總是讓教師牽著學生走,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沒有自己的思維空間,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造成農村中學生問題意識薄弱。主要表現為三種情況:一是學生不敢提出問題;二是不想提出問題;三是不會提出問題。學生的問題意識除與自身有關外,還與我國的教育模式、教師的教育觀念等有著密切關系,在教學中必須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教學環境,精心設置問題情境,激發興趣,從而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農村政治課 教學 創新 問題意識

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研究性教學是以“問題”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根本目標的教學,它意在讓每個學生都能自我“想問題”,能獨立思考、判斷、評價、選擇、創造,以敞開著的問題視野,去關注社會、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思想政治課教學要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對問題意識的認識

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知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思維的這種問題性心理品質稱為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

從古至今,中外學者都高度重視和肯定學生的問題意識。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學生“每事問”,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理學大師朱熹也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這里方是長進。”國外的很多學者也極力推崇問題和問題意識: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是以一切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蘇格拉底也同樣認為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誕生;愛因斯坦則認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

實施新課程標準也要求教師重視學生的問題意識。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究的源頭就是問題。現行的新課程標準“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從中可以看出培養問題意識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足見培養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二、農村思想政治課學生問題意識的現狀

筆者反思我們農村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往往是采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的方式。它雖然是一種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發展學生思維的方法,但它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總是讓教師“牽著走”,按照教師的思維過程進行學習。顯然這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不利于學生的主動發展。基于這種情況,不少學生習慣于教師的標準答案,即便一知半解也不愿隨便提問。久而久之,學生不再提什么問題,不敢提什么問題,也不會提什么問題。調查表明,90%以上的學生不敢向老師提問題,教師也總認為把學生教得沒有問題,才算是成功的教學,實際上沒有問題往往是最大的問題。讓學生富于問題意識敢于提問、善于提問才是課程改革的意義所在,對于農村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學生不敢提問、不善提問的現狀,我們思政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積極尋找對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三、農村思政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方法

該如何正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學生的問題意識主要表現為學生敢問、樂問、會問、善問和多問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品質,因此,在培養問題意識的實踐中,教師應考慮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夯實基礎,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能問。

能夠發現和提出有質量的問題,都是以一定的知識和技能為前提的。所以我在平時教學中十分注重學生的閱讀能力,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這種閱讀包括兩個方面:

1、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社會,尋找、搜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廣泛閱讀報刊,收看時事節目,豐富感性認識,提高理解能力,拓寬知識面;

2、讀教材,一是粗讀,讀教材的結構,從總體上把握教材內容;二是細讀,弄清某一條目內講述的主要道理是怎樣分析的,有幾個層次,為了說明道理,使用了幾個概念,新概念又是分幾個層次表述的,等等。這樣學生既為課堂做了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又為學生問題意識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二)營造民主、平等、寬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敢問。

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環境。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思敢問,就必須為學生參與教學創設一個寬松的環境,營造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這是促使學生問題意識產生的“土壤”。因此要求我們教師放下架子,不以“權威者”、“監督者”身份出現,而應該以“參與者”身份出現,與學生平等相處,和諧交流,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不譏諷,不嘲弄學生,挖掘其可貴之處,這樣學生不會因為提問而緊張,擔心答錯而恐懼,從而樹立“言而無畏”的意識,為學生問題意識的產生創設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氛圍。同時要把激勵機制運用到教學中來,馬太效應告訴我們“學生都是朝著教師鼓勵的方向發展,生活在贊美中的學生學會了自信”,所以教師要善于運用有效的激勵手段。

通過精心設計符合不同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的問題為每個學生的成功創造條件和機會,“你真行,你很棒,真聰明”等等的話語能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假如學生有時提出不合理的問題也要肯定學生思考問題的主動性、積極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維不合理的原因,讓學生自悟自明獲得成功的喜悅,探索熱情才能高漲。

如針對目前我校學生出入網吧現象比較嚴重,我在課前組織學生觀看紀錄片《三個上網者的故事》,還安排了10名學生對我校學生出入網吧現象進行調查,讓他們在課堂上發言。甲同學說:“根據我的調查,經常出入網吧的同學有59名的同學選擇午休時上網,建議學校應加強學生的午間管理。”乙同學說:“上網打游戲的占45%,學習查資料的占17%,建議初中生應端正上網目的,不要本末倒置。”丙同學說:“網吧的環境狀況大多不太好,座位很擁擠,吸煙的太多,空氣污染嚴重,有打架、偷竊現象,建議初中生應盡量少上網吧上網,避免損害學生的身心發展。”……面對大膽發言的學生,我始終面帶微笑,不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對講錯觀點的也不批評,而是啟發用另一種方法去思考;對一些涉及敏感的問題,既不亂扣“帽子”,又及時、正確地引導學生解除其疑問。課堂上學生提問不斷,始終洋溢著和諧的氛圍。學生體會到上網既能豐富課余生活,獲取更多信息,又明白了不當上網的害處,逐漸樹立了綠色上網意識。因此,教師要不斷創設寬松環境,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只有這樣,學生才敢想、敢說、敢問。 (三)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探索興趣,使學生樂問、好問。

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情境,促使學生原有知識與需要掌握的新知識產生沖突,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使之“生疑”、“困惑”進而使之勤思好問。根據思政課的特點,設置問題情境可采取以下方式:

1、利用社會熱點來創設情境。引入社會熱點問題來創設情境,既可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關注國內外大事,又可引發他們提出問題的好奇心以及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的能力。如北京申奧提出“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這個口號,在教學中,我就提問“為什么要提出這樣的口號?”這個問題將學生的思維高度激活了,他們紛紛從環境、科技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和運用能力。

2、利用漫畫等載體創設情境。漫畫具有形象、生動、幽默、諷刺、寓意深刻的特點,有較強的視覺效果,往往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思考和提問的欲望。如在學習《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環境問題》一課時,展示一幅《逃生》的漫畫:魚兒離開水跳上岸,流著眼淚說:“買一瓶純凈水。”“既然魚兒離不開水,那它為什么要離開水呢?”“魚兒為什么要買純凈水呢?”學生們興趣被激發,在同情魚兒的同時紛紛剖析了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并對水污染的治理提出了很多措施,從而達到了好的教學效果。

3、利用反詰法創設問題情境。需要教師先提出與課文有關的但又不協調的甚至相矛盾的問題,這些問題帶有適當的難度和啟發性,以此來激發學生思考興趣和求知欲。本人在講《尊敬教師》這一內容時,一開始就直接提出“為什么要尊敬老師呢?我們吃的糧食,穿的衣服是教師生產出來的嗎?保衛祖國的是教師嗎?制造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的是教師嗎?”學生回答:“不是。”我又反問:“那么教師有什么值得尊敬呢?”這一下學生被激怒了,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學效果不言而明。

除了以上方式以外,也可利用練習、學生典型錯誤創設情境。

(四)搞好教學設計,找準提問入口,使學生學會“問什么”。

1、針對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設問。這些重點和難點包括:①理解教材的關鍵處;②認知矛盾的焦點處;③貌似無疑實則蘊疑之處;④教材前后的銜接處。

2、針對知識的聯系,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式設問。將一個大的知識點、大的問題拆分為一組環環相扣的小問題進行思考,一步一個臺階,不斷深化,引向知識的新天地。讓學生在各知識點、各框題和各課之間的聯結處提出問題,使學生發現教材的邏輯結構,增強知識學習的系統性、連貫性。

3、針對學生現實生活經驗、社會熱點設問。讓課堂貼近社會生活,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來創設問題情境。如講到市場交易原則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碰到的吃虧上當的事例,知道市場、社會呼喚誠信等。講國際關系時,引入中美關系、中俄文化年、中非合作論壇等內容,加強學生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

4、利用學科整合,創設全面、豐富、開放的教學情境。

在哈佛大學師生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在實施新課程標準、提倡探究學習的今天,我們教師只有擯棄傳統的師道尊嚴觀念,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民主氛圍,努力創設問題情境,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才能使學生敞開問題意識之門。當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們師生不斷努力。

1.《課堂教學問題中三境界》,朱華賢,江蘇教育研究,2001年第十五期2.《讓學習者提出問題》,楊炳華,教育月刊2002。7。8

3.《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中國教育報2001—02—21(03)2.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