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構建
張居永
【摘要】 透視我國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仍然欠佳的根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未能有效構建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迫切需要按照整體性原則、和諧價值取向、人本立場、借鑒和創新等基本原則和要求扎實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的構建。
【關鍵詞】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學德育課;課程銜接生態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我國整體學校德育過程的最后一塊重要戰略基地,其目標之一是把好大學生走向社會之前德性發展的最后一道 “關卡”,促進大學生良好德性進一步提升和完善。我國社會開放環境、競爭環境和虛擬環境的形成,一方面促進了大學生自強意識、創新意識、成才意識、創業意識等良好德性的生成和發展,同時也導致部分大學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德性發展面臨諸多困境。努力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促進大學生德性健康發展,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命題。本文試圖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構建為視角,探索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教育引導大學生擺脫德性發展困境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一、缺乏足夠重視的縱向德育課程銜接生態構建
隨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不斷改革、完善和發展,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不強的狀況近年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觀。2005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表示“很滿意”和“比較滿意”[1]。2007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進一步表明,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總體上繼續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發展態勢[2]。但如前所述,當前大學生德性發展仍然面臨諸多困境問題,這又從另一方面折射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總體上仍然沒有擺脫實效性欠佳的尷尬局面。
透視我國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仍然欠佳的根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未能有效構建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思維定勢的遺傳性影響,我國目前雖然已經進行了多年“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研究與實驗”及“整體建構學校德育體系深化研究與推廣實驗”[3],在如何實現大中小學德育課程的銜接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教育部2005年也明確提出了要“重點推進中學德育課與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銜接”[4],并出臺了《關于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但迄今為止,我國的學校德育課程體制在相當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片面注重單一德育過程階段的德育課程生態建設以及橫向課程體系德育功能整合層面,對縱向德育課程銜接生態構建缺乏足夠重視,具體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構建上,主要表征為:①我國至今尚未制定出整體性的大中小學德育課程標準,因而缺乏統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構建的靈魂。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交流互動缺乏,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構建實施主體之間缺乏凝聚、溝通和共識。③建立科學規范的課程銜接生態制度保障機制尚未啟動,在實際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德育目標倒掛、教學內容簡單重復、教學方法鏈接失效、管理和評價機制不健全等問題較嚴重。④對國外相關德育課程銜接生態構建方面的成功經驗極少學習、研究和借鑒,缺乏構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應有的國際視野。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加速轉型和數字化交往迅速發展的時代,大學生愛國情感,遵紀守法意識,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等良好德性的提升和完善,是一個復雜性的縱向和橫向發展過程。在大學生德性生成和發展鏈條上,大學階段與中學階段有著緊密的鄰接關系。很顯然,如果不注重思考和解決上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大力推進兩個不同教育階段德育課程銜接生態的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將難以在與中學德育課有效銜接的基礎上提高實效性,大學生將失卻一個立體化、雙向度的德性發展平臺。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的課程生態視野及原則要求
把生態理論引入課程學,創立課程生態理論,這是課程理論在當代的創新和發展。單一課程擁有獨立的課程生態,同一課程的不同質態可以突破課程邊界形成課程銜接生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的構建,概言之,就是要以系統理論和課程生態理論為指導,以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為目標,努力突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的課程邊界,構建一個課程要素和諧有序、功能優化的課程銜接生態系統。具體而言,就是要科學把握我國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契機,以構建整體性的大中小學德育課程標準為靈魂,把建立課程銜接生態制度保障機制作為重點,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的德育目標、教學內容和方法、實施主體活動方式、課程銜接管理與評價等課程銜接生態要素進行整體性的系統建構和功能整合,實現兩個不同教育階段德育課程縱向有效銜接和螺旋上升,不斷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促進大學生德性健康發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的構建內在地包涵著下列基本原則和要求:①整體性原則。系統哲學是綜合復雜時代的思想結晶,整體性是其首要思想和基本原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雖然有著各自的課程邊界,但又有著天然的聯系,中學德育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礎樣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中學德育課的發展樣態。作為我國大中小學德育課程生態體系中兩個緊密聯結的子系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是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如果割裂這種整體性,忽視二者銜接生態的構建,將會嚴重影響德育效率、效能、效益和效果的最優化實現。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的構建,首先要遵循整體性原則要求,形成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整體性育人合力和氛圍。②和諧價值取向。在我國當前的社會話語體系中,和諧已成為核心話語之一。和諧具有消弭矛盾沖突、求同存異等特性價值,它不僅應該是我國現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種重要價值取向,也應該成為協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過程中可能激發出的各種矛盾和沖突的一種重要價值取向,以利于構筑一個各銜接生態要素和諧有序的課程銜接生態體系。③人本立場。學校教育的本質和要義在于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德育課程的生存價值則在于培育和提升學生的德性品質,夯實學生全面發展的德性基礎。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的銜接生態,必須堅持人本立場,以推動和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的有效銜接為新的路徑,不斷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為大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提供厚重的德性基礎。④借鑒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的構建,首先應該基于我國的課程生態土壤,但對國外相關德育課程銜接生態構建方面的成功經驗的研究、學習和借鑒同樣不可或缺。同時,德育是一種動態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作為德育的重要載體,也是動態發展著的。這又要求我們時刻關注德育課程銜接生態環境的新變化,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構建的工作思路、手段和方法。
三、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的路徑選擇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的構建,不僅是當前值得深入研究的一個重要理論命題,也是當前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實踐命題。切實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迫切需要按照整體性原則、和諧價值取向、人本立場、借鑒和創新等基本原則要求扎實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的構建。
(一)加緊研究和制定整體性的大中小學德育課程標準,使之成為統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構建的靈魂。
課程標準是“確定學校教育一定階段的課程水準、課程結構與課程模式的綱領性文件”[5],它通過對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實施途徑、教學方法、課程管理和評價機制等課程生態要素高屋建瓴式的規劃和界定,在整合各種課程資源、達成課程教育教學目標方面起著統攝作用。課程標準是課程的靈魂。
為了推動學校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方向健康發展,教育部近年來高度重視各學科課程標準的制定和修改,我國大中小學各教育階段的德育課也因此相繼各自擁有了反映時代特征的新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這對于推動我國大中小學德育課程的建設和發展無疑有積極意義。但是,這種分階段設計的課程標準也容易導致各教育階段德育課程的自我封閉,不利于各相鄰階段德育課程之間的有效銜接,從而影響學校德育功能的整體發揮。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中存在的德育目標劃分不夠明確,內容安排不盡合理,課程實施主體溝通不暢等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國沒有制定出整體性的大中小學德育課程標準有關。有鑒于此,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首先必須加緊研究和制定整體性的大中小學德育課程標準,使整體規劃后的德育課程標準能夠成為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課程資源、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課程生態要素縱向有效銜接的靈魂。
(二)積極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之間交流互動,引導實施主體間達成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構建的共識。 廣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一方面是大學和中學階段德育課研究和教學工作的主體,同時又是推進這兩個不同教育階段德育課銜接生態構建的實施主體。但長期以來,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基本上處于“老死不相往來”的疏離狀態,相互之間的交流互動少之又少,形成了“各人自掃門前雪”的工作格局。其在實際工作中的突出表現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通常只局限于鉆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和教法,極少通過與中學德育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的交流互動獲取中學德育課的教材和教法信息,這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就無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之間尋找到實現有效銜接的切合點,既不能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教材教法的承接、又不能達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中學德育課教材教法的超越,教學內容簡單重復、教學方法缺乏創新又進一步導致大學生往往以消極心態對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間接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德育效果。
因此,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的銜接生態,還必須考慮如何有效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之間的交流互動,創設對話環境,讓有關雙方經常有機會互通信息,引導課程銜接實施主體之間達成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構建的共識,進而尋求推動課程銜接生態構建的正確路徑和方法。
(三)重點建立一整套科學規范的課程銜接生態制度保障機制,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構建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證。
鄧小平在論及黨的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時,曾深刻地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6]鄧小平的這一論述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的構建同樣富有深刻的啟發性。
研究和制定整體性的大中小學德育課程標準,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的交流互動等構想,對于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構建無疑具有建設性,但這些構想要真正得到貫徹落實,除了需要相關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的主觀努力和智慧,更重要的還是要建立一整套科學規范的制度保障機制。
具體而言,當前要建立一整套科學規范的制度保障機制,最緊迫的是要快速建立起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之間的交流互動機制、整體構建大中小學德育課課程標準組織管理制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相互銜接生態構建的進程和效果評價制度、直接反映銜接效果的大學生德性發展狀況滾動調查制度等在內的一整套制度體系,確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構建實現從宏觀到微觀、從過程到結果、從理論到實踐的整體動態有序發展,充分發揮和體現制度保障機制的強大保證功能。
(四)加強對國外相關德育課程銜接生態構建成功經驗的研究、學習和借鑒,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構建的國際視野,構建數字化德育課程銜接生態。
西方道德認知發展理論認為,“道德發展要經過各有恒定性質的不同階段”[7]。這一理論為當代西方國家的德育課程設置提供了理論基礎。在體現不同教育階段德育課程邊界差異的基礎上推動相鄰或相近教育階段德育課程銜接生態的構建,普遍成為當代西方國家的一種重要課程意識和課程行為,其中雖然有許多失誤,但也有相當多的成功經驗。據有學者研究,在美國發揮著特殊德育功能的歷史課程,在時間安排上十分注意互相銜接、循序漸進。小學生重在“知事”,即了解歷史故事和偉人事跡;中學生重在“明理”,即了解事實、過程及因果關系;大學生則重在“求道”,了解規律并上升到價值觀,要求進行理論分析[8]。事實證明,這種課程的循序漸進和相互銜接帶來了良好的德育效果,值得我們在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銜接生態時進行研究、學習和借鑒。
當今世界,以信息流通為內容、以網絡交往為平臺的數字化交往正在逐漸取代傳統交往方式成為人們之間新的重要交往形態,在新的數字化德育理念指引下的數字化德育課程悄然興起。在新的時代背景條件下,廣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有必要站在時代前沿,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創新意識加緊對數字化德育課程及其銜接生態的研究,尋找切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新的數字化德育課程銜接生態構建模式。
[1]楊晨光.學生是高教改革最大受益者——2005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述評之四[N].中國教育報,2005-06-07(1).
[2]楊晨光 王萌.誠信為本 奮發向上——二○○七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述評(上)[N],中國教育報,2007-07-27(1).
[3]馮鐵山、詹萬生.整體建構學校德育體系與中小學德育課程改革[J].教育科學研究,2005(5):47-50.
[4]焦新.教育部將修訂中小學德育課程標準 重點推進中學德育課與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銜接(N).中國教育報,2005-03-05(1).
[5]顧明遠.教育大辭典(上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893.
[6]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7](美)柯爾伯格(Kohlberg,L.)著;魏賢超譯.道德教育的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
[8]陳立思.當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