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信息技術優化初中音樂教學
王丹丹
摘要: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主要學科,音樂教學活動的實施有賴于現代信息技術。在本文中,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和教研經驗,從營造教學氛圍,創設音樂場景,自主創作音樂這三方面入手,詳細講解如何應用信息技術優化初中音樂教學。
關鍵詞:初中音樂;信息技術;應用策略
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驅動著教育領域現代化改革,在此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聯系愈加緊密。教師在組織音樂教學活動時,靈活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既能營造輕松自由的教學氛圍,點燃學生學習興趣,又能輔助學生體驗樂器情感,自主創作樂曲,提高音樂教學。基于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我建議音樂教師可以這樣組織初中音樂教學活動:
一、營造教學氛圍,點燃學習興趣
前蘇聯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說過,組織音樂教學活動,首要的是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組織初中音樂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努力以各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生形象思維發達,所以,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聯系教學需要,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環境因素的驅動下,迅速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以積極的學習狀態進入課堂,獲取學習樂趣,為有效學習奠定基礎。
以《豐收鑼鼓》為例,這節課教學的實施旨在引導學生們欣賞不同樂器創設的場景,體會到豐收的喜悅。在現實生活體驗過程中,大部分初中生沒有勞作經歷,是無法對豐收建立深刻感知的,在體會豐收的歡樂的時候,也是存在諸多問題的。而且,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之初,教師直接將教學內容展現給學生們,會很容易使學生們在沒有做好學習準備的情況下,失去課堂學習興趣,導致課堂學習效果不佳。豐收是具有生活性的活動因此,在組織課堂導入活動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們直觀地播放秋天農民豐收的場景,并配上這首樂曲。在視覺的作用下,學生們看到農民在果園里,將一個個大果實摘下來,滿臉的微笑。在聽覺作用下,學生們會感知到農民當時愉悅的心情。由此,初步地建立對樂曲內容的認知,也對欣賞樂曲,體驗樂曲場景,領會樂曲情感產生濃厚的興趣。受到興趣的驅動,學生們自然而然地走進新知課堂,為提升課堂學習效果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創設樂曲場景,體會樂曲情感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具有直接性。具體地,音樂運用特定的“意象”,展現極具情感的場景,使聽眾在聽覺的作用下,受到感染和教育,實現心靈的凈化,潛移默化地發展情感。因此,音樂教師在初中組織音樂教學活動的時候,立足信息技術形、聲、色的特點,創設直觀的場景,引導學生體驗,實現情感共鳴。
以《孟姜女哭長城》為例,在欣賞此戲劇的時候,學生們如果沒有建立對戲曲背景和內容的理解,是難以體會到戲曲中的情感的。為了使學生們有效地欣賞戲曲,音樂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們直觀地展現了這首戲曲所講述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們做好欣賞準備。初中生盡管想象力豐富,但是在機械地傾聽戲曲的情況下,是難以在腦海中建立具體的畫面的,如此影響對情感的體會和理解。針對此情況,在展現了戲曲故事之后,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微課。這個微課,是以戲曲演繹為基礎的,在角色演繹的過程中,教師還在旁邊介紹了劇情,使學生們在視覺和聽覺的作用下,進入到具體的場景中,甚至是將自己想象成場景中的不同的任務,隨著他們的語言、動作、神態等變化,經歷不同的情感,實現對戲曲內容的理解,同時建構豐富的情感。
三、多樣輔助教學,自主創作樂曲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信息互動變得愈加頻繁。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可以利用網絡渠道隨時隨地瀏覽各種信息。音樂創作是以豐富的音樂資源為基礎的。因此,在實施初中音樂教學的時候,音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渠道收集大量的信息資源,并借助這些信息資源創設樂曲。
以《阿里郎》一課為例,這是朝鮮民族的代表作品,這節課教學的實施旨在引導學生們通過傾聽和演唱,感知朝鮮族民歌的特點,體會到樂曲中所要表達的情感。了解朝鮮族的民歌特點,是學生參與這節課教學活動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務。就執教班級的的大部分學生來說,他們在體驗音樂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對朝鮮族民歌知之甚少,如此影響了對樂曲內容的體驗和理解。課程標準中提出了豐富教學資源的教學要求。所以,音樂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為學生們設計了搜集信息的任務,要求學生們利用網絡渠道搜集《阿里郎》這首樂曲的創作背景信息,以及朝鮮民歌的特點信息,實現知識儲備的豐富。在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們展現各自搜集到的信息,通過交流信息,實現對朝鮮民歌特點的深刻認知。在學生們理解了朝鮮民歌特點之后,教師鼓勵他們在課后利用網絡渠道,合作討論,編創新的樂曲,或演繹這首樂曲。
總之,教師在組織初中音樂教學活動的時候,可以應用信息技術營造教學氛圍,創設樂曲場景,多樣輔助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輔助學生體驗情感,自主創造樂曲,提升音樂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