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培養學生化學科學素養的策略
未知
[摘要]在初中化學義務教育中,教師應充分運用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從學生化學科學的知識能力、思想水平等方面著手,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化學科學素養。
[關鍵詞]科學素養 化學能力 素養培養
何謂科學素養?科學素養是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礎,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生理、心理及文化的整體養量水平。它不僅要求人們具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具有善于思考,勇于實踐,敢于提出挑戰的探索精神,具有不斷接受知識、更新知識的時代精神和創新意識。在初中化學義務教育中,教師應充分運用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從學生化學科學的知識能力、思想水平和品養等方面著手,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化學科學素養。
一、巧用實驗培養學生的化學科學能力
化學科學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應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表現出的心理與個性特征。它包括對物質形態與變化的觀察和感知:化學知識的記憶和想象;對微觀世界和化學現象的理解、概括、抽象、推理和論證:應用化學科學知識解釋客觀世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處在化學教育啟蒙階段的初中學生,應巧設實驗從注意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等方面,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化學科學能力。
1創設趣味實驗,培養注意能力。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種心理現象。學生注意聽課,他們的心理活動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師的講述;學生注意觀察實驗,他們的心理活動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師的示范操作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是使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條件。
2投影演示實驗,培養觀察能力。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對學生觀察力的培養,不斷用實驗啟發學生積極感覺、知覺事物的變化,自覺地進行觀察實驗中表現出來的現象,在大腦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借助攝影演示實驗,既能放大實驗現象,增強實驗的可見度,更易于學生認真、細膩有序的觀察。
3組織分組實驗,培養動手能力。分組實驗,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學生通過親自實驗,熟練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鞏固驗證,加深和擴大他們所學得的理論知識。做實驗的過程就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因此,要認真組織好每一次的學生分組實驗。對每一章每一節實驗做到實驗目的明確,要求具體,計劃周密,要使學生學會,掌握操作技術,熟記操作要領,培養動手能力。
4利用選做實驗,培養思維能力。通過選做實驗,可以培養和誘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在對某些化學反應進行觀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中,認識物質變化的規律和實質。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而且還能使他們逐步學會從事物的本質看問題的思維方法。
5做家庭小實驗,培養創造能力。學生在做家庭小實驗時,需要獨立思考,去想象、去鉆研問題,在不同程度上創造性地運用知識,這就有助于學生智力與創造才能的發展。如,根據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和性質,讓學生制作一個簡單的家庭小凈水器等實驗。
二、多元化培養化學科學思想水平
1.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水平。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本身就具有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素材。在化學教學中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結合教學內容,通過有機滲透,使學生逐步樹立起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用對立統一、事物發展的矛盾性和統一性、量變到養變等觀點學習和認識化學問題,提高學生應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問題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2.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初中化學啟蒙教育階段,結合教學內容、化學史教學,對學生進行堅忍不拔的精神、實事求是的態度、嚴肅認真的作風等方面的教育。通過多種方法與途徑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研究方法和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使學生認識到一切科學知識都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的道理。
3.環境保護意識水平。人類賴以生存的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巖石圈的物養在不斷運動變化,并按一定程序循環著,組成了環境物養的平衡體系。而人類在生產、生活中產生的污染卻破壞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新教材的有關章節注意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防止污染、保護環境的教育。教師應通過“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教育,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使學生從小養成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良好意識和習慣。
三、多方式培養化學科學品養
1.激發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引起和維持學生進行學習活動,達到預定目的的意念。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是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最有效的方法。化學是一門與生活和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重要自然科學。故在教學中應始終貫穿理想教育這一主線,通過具體的實例,如宇航員的航空服、高強度的碳纖維、奇妙的隱身衣等,講述現代材料化學對社會的貢獻,生動有趣的教學,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
2.培養學習興趣。化學學習興趣是指學生對化學力求認識,趨近的一種心理傾向。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學習興趣使學生始終對學習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并在其中得到樂趣和滿足。化學教學中豐富多采的實驗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教學情境。
3.建立學習情感。情感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世界時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心理反應和態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愉快、熱情的良好情感,可使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悲傷、灰心、冷漠、煩躁等不良情感可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消極的影響。因此,在教學中對學生(尤其對學困生)的熱愛、信任和尊重,教師高尚的人格,以及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都是培養學生良好情感的重要因素。
4.強化學習意志。意志是人們在有意識、有目的的行動中表現出的一種契而不舍、克服困難的心理過程。任何學習過程都是復雜而艱辛的,學生在學習中難免會遇到困難與挫折,如深奧的原理難以理解,習題難懂難做,不良情緒的干擾等。如果沒有堅強的學習意志是不可能長期堅持單調學習并取得優秀成績的。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意志。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化學教師應依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心理發展水平,充分重視化學學科的內容特點,構建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系,從確定“科學探究”,“身邊的化學物質”、“物質構成的奧妙”,“物質的化學變化”、“化學與社會發展”五個內容主題入手,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指導學生科學探究的學習活動,采取科學的教育方式激勵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必需掌握的化學基礎知識。同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有著深遠的意義,從而真正達到全面提高學生化學科學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