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四史教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探討

余加寶

【摘要】加強“四史”教育是思政課改革創新、加強政治引領的重要任務。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承擔著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作為大學生的第一門思政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奠基性作用,迫切需要將“四史”這一豐厚資源融入教學當中。鑒于《基礎》課程教材與教學的現實特點,可以“四史”的重要史實增加《基礎》課的歷史厚度、以“四史”的內在規律提升《基礎》課的理論深度和以“四史”的偉大成就增強《基礎》課的現實感染力等來提升課程教學的吸引力、說服力和影響力。

【關鍵詞】“四史”;思政課;理論性;道路自信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2020 年1 月,習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重要指示:“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1]2019 年10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2020 年5 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等重要文件多次強調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以下簡稱“四史”)是思政課改革創新、加強政治引領的重要任務,足見“四史”教育在思政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與意義。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承擔著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迫切需將“四史”這一豐厚資源融入教學中。作為大學生的第一門思政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程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和觀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的重要課程。目前,從《基礎》課教材的篇章看,看似與“四史”的關聯度較小,但其實“四史”是《基礎》課的重要支撐。從導論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四史”發展的新歷史階段,理解新時代的內涵與意義離不開對“四史”的深刻認識;第一章中,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前赴后繼、浴血奮戰開拓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證實了馬克思主義正確人生觀、價值觀所迸發的強大力量;聯系第二章,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逐步實現新中國的發展壯大、改革開放的大放異彩、社會主義的發展等,是大學生樹立崇高理想信念的現實支撐;從第三章看,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精神的堅定繼承者和弘揚者,開辟的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都與中國精神凝聚的偉大力量密不可分,也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生動彰顯;第四章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社會發展的價值引領,也是“四史”發展的價值目標凝練;第五章和第六章的社會主義道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由“四史”發展所孕育出來的,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可見,“四史”不僅是《基礎》教學的重要資源,也是《基礎》課教學的內在線索。為傳承歷史薪火、推進“四史”教育,以及夯實《基礎》課的歷史厚度、理論深度和現實感染力,筆者擬就“四史”教育融入《基礎》課程教學的基本路徑作初步論述。

1 以“四史”的重要史實增加《基礎》課的歷史厚度

《基礎》課是本科生的第一門思政課。《基礎》課教材中雖然歷史篇幅不少,但多為結論性話語,較少展開論述。而且,因為學生后續還有《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簡稱《綱要》)等課程的系統學習,很多教師為避免與中學教材內容以及《綱要》等課程內容的重復,在教學中也易忽略“四史”教育。從《基礎》課的課程定位與目標看,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認識歷史、對待歷史也是《基礎》課教學的重要內容和任務。鑒于基于“四史”史實的不同思政課有不同的側重點,《基礎》課的教學應側重于從自身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來設計“四史”融入課程教學的具體方法,切忌講成沒有重點的歷史平鋪直敘,也不可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講野史、秘史和民間傳聞。“四史”的重要歷史事實就是一個個生動、具有感染力的中國故事,尤其是“四史”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重要文件都是支撐教材內容的經典案例和論據,將“四史”的重要史實融入《基礎》課教學不僅有利于避免教學的膚淺化、雞湯化和空泛化,也有益于大學生從其中汲取精神、力量以及智慧。當前歷史虛無主義的沉渣泛起,其政治化、時尚化和學術化的傾向較為明顯。微博、微信、論壇、抖音、快手等自媒體終端、視頻網站對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歪曲丑化、斷章取義等現象頻出,推波助瀾著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受獵奇心理等的影響,“戲說歷史”“秘史”等夾帶私貨的言論往往很容易吸引人的關注,影響人們對歷史的正確認知,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價值觀念等影響更是不可小覷。青年大學生作為網絡社會的原住民,習慣于從網絡中獲取信息并學習,然而,他們又缺乏成熟的判斷與分析能力,往往為了凸顯自身的標新立異而容易接受這些信息,自然也成為了歷史虛無主義最龐大的受眾。再加上,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這讓歷史虛無主義的蠱惑與影響有了伺機而入的機會,部分大學生出現政治、國家以及文化認同等偏差,產生理想信念迷茫等現象。歷史虛無主義雖然披著光鮮、新潮等的外衣,但目的不外乎是為丑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污名化歷史英雄人物、美化帝國主義的侵略等,用意即在于抹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實質上它是資本主義國家推行和平演變的工具。清代龔自珍曾說過“滅人之國,必先去其歷史”。為正面回應歷史虛無主義歪曲歷史、抹黑英雄等錯誤的思想與觀點,思政課教學應當深耕和挖掘“四史”中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首要任務便是端正大學生對“四史”的正確認識。這是我們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的光榮與歷史,值得我們深刻銘記。第一,結合《基礎》課不同的內容板塊講清重要的歷史人物、事件、文件以及結論等。例如,在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創造有價值的人生時,可結合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無數青年才俊為救國贖民而演繹的精彩人生,講堅定理想信念、弘揚中國精神時可將共產黨艱辛的“創業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飛躍以及改革開放所創造的一個個偉大奇跡,再到中國在全球扛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為解決人類的發展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等離不開崇高理想信念的指引和中國精神的激勵相結合等等。如此,不僅有利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四史”,也有利于增加《基礎》課的歷史厚重感,進一步增強學生“四個自信”。第二,將所在學校的地域歷史、建校歷史以及學科專業發展的歷史融入“四史”教育中。“四史”是近現代中國人民的艱苦奮斗史。雖然是歷史,但卻離我們并不久遠。通常人們比較關注周身發生的歷史、人物以及事件,而且,往往這些歷史更能觸動人心,發人深省。例如,筆者所在地域為紅色文化大省,所在院校有著深厚的紅色文化傳統,學校是以通訊信息工程見長的工科院校,在教學中即可將大量、豐富的地域歷史、校史等與“四史”教育穿插融入教學當中,這樣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習經歷,增強“四史”教育的代入感、親切感和觸動感。第三,結合課程內容,組織學生參觀歷史文化景點、走進紅色教育基地等課外實踐,將課程搬到“四史”教育的現實載體當中,讓學生走近歷史、了解歷史和感受歷史。這也是當前很多院校思政課在教學創新中的舉措,由于內容豐富、形式活潑,往往也較受學生歡迎,有利于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腦、入心的教學效果。

2 以“四史”的內在規律提升《基礎》課的理論深度

中國有著特殊的國情和特殊的發展規律,而這種特殊是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新中國的成立及發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推進等成就,都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就如恩格斯所說:“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3]馬克思主義理論有著與時推進的理論品格,它“總是隨著時代條件的變化并按照實踐發展的要求而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是指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黨人應勇于和善于根據本國、本民族的歷史條件和現實情況的變化,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新經驗、研究新問題,從而不斷地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4]。《基礎》課課程內容知識面廣、涉及多學科知識的融合,是從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等主題切入大學生成長成才面臨的實際問題,在幾門思政課中較為“接地氣”被詬病理論“淺、虛、散”,所以不少教師認為《基礎》課最“好講”。而圍繞這些主題的思政課教材內容編撰與論述風格使得教師的教學容易陷入空泛、干癟、缺乏說服力的尷尬境地,教學效果往往易成為熱鬧一場之后的蒼白,也有很多教師認為《基礎》課最“難講”。“好講”和“難講”的這一分歧,事實上是解決好生動性與理論性相結合的問題,而生動有余、理論性不足也是大部分教師在《基礎》課教學中的通病。從《基礎》課教材看,它對歷史的重要經驗及其結論有所陳述,鑒于教材的總體設置、篇章限制和內容側重點,沒有過多從歷史角度對課程內容及其觀點展開充分、系統的論證。這也導致很多老師在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的過程中,缺乏大歷史觀的視野,缺乏歷史維度的佐證與支撐而理論性不足、缺乏說服力,難以讓學生對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真正地信服、認同和內化。當然,教材中對人的社會性本質、道德起源等問題有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支撐,但鑒于學生后續還會接受《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概論》)的系統學習,《基礎》教材對“四史”的重要經驗及理論體系鮮有涉及,教師在教學中也在刻意突出自身課程特點、撇清課程界限以及避免內容重復而對此略過。實際上,教材處處可見“四史”的痕跡,也足見“四史”在實現課程教學目標中的重要性。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5]歷史是人的發展方式,它蘊含著人在歷史實踐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創造,也深刻地演繹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四史”也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史,是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探索中國發展出路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處在帝國主義的侵略、資本主義的圍剿、國家積貧積弱等現實困境中苦苦探索救國贖民的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等問題,蘊含著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等的深刻認識,形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體系。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再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不僅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碰撞產生的思想火花,也是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發展至今的理論升華和思想結晶。“四史”精彩地演繹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與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與創新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豐富與彰顯,是《基礎》課教學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思想根基和理論指導。“思想政治工作在開展過程中既要參照一定的經驗總結,更需遵循基本的規律”[6]。高校思政課教師更需要把握教學開展的相關規律。《基礎》課教學應該注重從歷史的角度,科學闡述教材的內容,為課程補充“四史”的發展脈絡與血肉,從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中提煉科學的理論支撐,闡述教材當中的重要主題,充實和論證教材中讓學生聽起來感覺比較“空”的主題。在具體教學中,可從“四史”的內在規律聯系《基礎》課的科學高尚的人生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中國精神的偉大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講清楚為什么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是科學高尚的?為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是崇高的?為什么中國精神能產生如此強大的凝聚與支撐力量?為什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的價值共識?為什么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與原則?為什么要弘揚中國革命道德、樹立社會主義道德?為什么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有著自身的特征?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青年大學生如何敢于擔當、勇于拼搏等問題。這些都可從“四史”發展的內在規律中深刻認識中國道路、中國價值和中國智慧,有利于使學生真切認識、理解和認同科學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等課程主題,提升學生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修養與法治素養,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

3 以“四史”的偉大成就增強《基礎》課的現實感染力

歷史是最生動的教科書。近代以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沖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至暗谷底,離不開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所帶來的希望之光。這束光在當時很微弱,但卻顯得尤為明亮和動人。從浙江嘉興南湖上風雨飄搖中的一艘紅船到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輪,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進行艱苦卓絕地奮斗,實現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巨變,經歷了千難萬險,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成就中華民族讓世界驚嘆的偉大奇跡。歷史鑄造的現實讓我們深刻地感受著中華民族的熱血奮斗史,也讓我們親身見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所彰顯出的偉大力量,這是我們增強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生動素材。當前我們正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國際局勢的風云詭譎,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重創使得國際形勢更加復雜。這些與國內思想價值的分化、多元以及交鋒等現實相互交織,對社會各個領域產生著深刻而復雜的影響。歷史虛無主義、民粹主義等錯誤思潮抬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曲解、抹黑等影響著青年大學生對歷史的正確認知,也誤導著他們對人生道路、人生價值的正確選擇,部分大學生出現價值觀模糊、理想信念動搖等現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嚴峻挑戰。“四史”發展的偉大成就擺在我們面前,加強對“四史”偉大成就的闡述也是當前高校思政課消除錯誤思潮的負面影響,進一步整合社會意識以及加強政治認同的有力途徑。對歷史的態度決定著一個民族的未來走向。對“四史”偉大成就的講述也是引導青年大學生吸收歷史教訓、總結歷史經驗、勇擔時代使命的重要方式,《基礎》課的教學可從以下幾點著力:第一,以偉大成就凝聚社會共識,堅定理想信念。“根據中央組織部最新黨內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 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9191.4 萬名,黨的基層組織468.1 萬個”[7]。從成立之初的58 名黨員,中國共產黨克服千難萬險才達到當前的隊伍規模,隊伍覆蓋各個領域、各個層次。更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400 多萬基層黨組織就位,9000 多萬黨員嚴陣以待,還有數以萬記的黨員先鋒隊奮戰在抗疫一線、基層社區等,在關鍵時刻捍衛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行,展現出了共產黨員強大的組織能力、戰斗力和影響力。為什么中國共產黨具有如此強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因為這是一個具有堅定信仰、敢于自我革新、提升執政能力,永葆純潔性和先進性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而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有難、人民有危險時能挺身而出,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有力地增強了社會的凝聚力。積極將這些最新的成就生動、豐富地補充到教學中,有利于堅定青年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信仰。第二,以偉大成就強化政治認同,堅定“四個自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令國際社會側目的成績。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國家幾百年的現代化歷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用強勁的發展勢頭證實了“歷史終結論”的錯誤。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這場全球大考中,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4.2 萬多萬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19 個省市對口支援武漢以外的湖北各市、全國400 多萬基層工作者守護60 多萬個城鄉社區等等,十幾億人民聞令而動自覺居家隔離抗疫……用1 個月左右的時間基本控制住疫情的蔓延,用2 個月左右的時間把本土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用3 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這是用最短的時間、最高的效率創下的偉大奇跡,充分體現了中國速度、中國力量,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是增強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堅定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的生動教育資源。第三,以偉大成就激發責任意識,明確時代使命。當前我們正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而新時代的特點、主要矛盾以及任務等必須放在歷史維度中來思考才能得出正確、全面的認識。每一時代都有自己的主題,每一時代的青年都有自身應該承擔的責任和使命。當前國際局勢日益復雜,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而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推進國際社會經濟政治形勢的重大變革。正所謂越是風急浪涌,越需要沉心靜氣,穩住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在改革開放40 年的偉大實踐中得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70 年的持續探索中得來的,是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97 年的實踐中得來的,是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70 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得來的,是在對中華文明5000 多年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8]。加強“四史”教育,引導大學生全面、客觀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取得的這些偉大成就,感受這些成就來之不易,而未來中國的發展道路需要大學生從前輩手中接過時代的接力棒,進而激勵他們自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勇于擔當、敢于拼搏。讀史使人鑒以往而知未來。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交匯點上,青年大學生承擔著光榮的使命,也肩負著重大責任。“四史”教育是引導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成長為時代新人的深厚資源。思政課的教學必須進一步探索和創新“四史”教育的有機融入,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引導大學生全面汲取其中的歷史經驗、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

[1]習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1-09(02).

[2]習近平.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1).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8.

[4]汪信硯.范式的追尋:作為范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5.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

[6]陳慧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現實審思[J].未來與發展,2019(07):101.

[7]中國共產黨黨員隊伍繼續發展壯大[N].人民日報,2020-07-01(07).

[8]習近平.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N].光明日報,2018-01-06(01).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