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課堂教學怎樣進行創新教育
黃曉燕
在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上,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要動員全黨和全國人民,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要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由此可見,創新教育是開啟人的心智,挖掘人的潛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激活廣大青少年學生勇于探索和敢為人先的追求,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價值取向的新型教育。那么,化學課如何進行創新教學呢?
一、教師要有創新意識、教學觀念要創新
教師應該具有敢為人先的膽識和勇氣,對約定俗成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敢于持懷疑態度,敢于標新立異,不墨守成規,只有這樣,才能隨機應變地進行創造性教學,才能在教學中以創造教育思想為指導,教給學生創造性思維方法,引導學生參與創造性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要轉變這種讓學生的化學創新精神、創新意識“窒息”的教學方式必須更新教師的課堂教學觀念。建立新型、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的師生關系。調整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課堂中的主體,充分體現《化學課程標準》提到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睒淞ⅰ皼]有失敗的教育”的化學教育思想,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干”。增強老師自身的化學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二、營造寬松的創新教學氛圍
首先,教師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利用“微笑藝術”讓學生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心理功效,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創新的積極性,即在承認學生具有可以開發的巨大潛能的基礎上,為其提供樂于思考、主動探索、大膽質疑、敢于標新立異的機會和條件。
其次,要讓學生有較大的自由度,允許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地表白自己的想法。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充分尊重信任學生,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把“講堂”變成“學堂”,把“聽課”變成“做課”,讓學生去思索、去感受、去討論、去暢所欲言,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思維處于積極興奮狀態,從而激發起求知的熱情,踴躍嘗試探索,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的創造潛能將得到最大的開掘,創造力將得到最大的發揮。
三、改進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
教學方法的運用,在某種程度說,是一種教學思想的具體體現。同一個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引出和講解,效果大不一樣,因此,創新教育中教師必須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使各層次學生的創新潛能都能得到開發。
“施教之法,貴在啟導”,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主導著課堂教學活動的全局,充分發揮教師“導”的作用,是促進“學”的關鍵。教法應不斷創新,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著眼于誘導,變“苦學”為“樂學”。傳統的化學教學法常使教學內容、過程呆板,枯燥無味,晦澀難懂,因而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展示化學知識中實驗現象美、大自然的美等美的因素,揭示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化學史、趣味化學的引入等方法來調動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的積極性,激發起學生化學的創新欲望。
2.著力于引導,變“死學”為“活學”。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應淡化知識方法的思維定勢,強化學生化學思維的批判性、發散性和創造性。
3.著重于疏導,變“難學”為“易學”。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對重點、難點內容,應著重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為學生受阻的思維、偏差的思維及時指點“迷津”,使學生疑難頓解,茅塞頓開。
4.著手于指導,變“學會”為“會學”。教師的教學不在于“施之以魚”,而在于“授人以漁”,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及時的方法指導和認知策略的指導,讓學生形成正確、科學的化學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化學學習習慣。
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一切的創造發明活動中,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是基礎,而創新能力是核心。中小學的創新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自我實現的創新能力。
創新思維具有求異性、靈活性、獨創性和靈感等,其主要體現在靈活性。一是思維方向靈活,善于從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二是思維過程靈活,從分析到綜合,從綜合到分析,全面靈活地進行綜合分析;三是遷移能力強,能舉一反三,多解求異,進行發散思維。在教學中要進行一題多解的訓練,學會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沖破思維定勢的束縛。創新觀察能力、創新實驗能力是形成創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觀察是一切知識的門戶,周密精確系統的觀察是一切科學實驗、科學新發現的基礎。實踐能力將是創意與創新的橋梁。培養這兩方面能力,要加強和補充課堂演示實驗,要求學生從實驗現象、實驗操作的不同視角仔細觀察,善于發現共同現象和不同現象,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在課堂演示實驗中,要留有“空白”、“開發區”讓學生去發現、去創新,鍛煉他們的創造實踐能力。
總而言之,化學課堂教學要創新,這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更是時代賦予的責任。只要我們每一位化學教師都能勇于創新,開拓進取,就一定能實現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