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讓化學課堂“活”起來
楊娥青
“活”起來的課堂,才是真正的課堂。要讓化學課堂“活”起來,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入手:
一、分層教學,注重個體差異
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是絕對的,共性是相對的,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體現出學生的個性差異。只要努力,學生在原有的水平基礎上都能有所提高,得到發展。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不但要建構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化學基本技能,使學生理解科學過程和學習科學方法。還必須著眼于學生潛能的喚醒、開發與提升,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生的獨特需要,促進學生有特色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酌形成,使學生全面、健康、和諧、有個性的持續發展。
二、給學生自由廣闊的空間
每個學生都愿意被表揚、被鼓勵,成功的解決問題會使他們感到自豪,且教學過程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內化”過程,也是學生情感和體驗的“表達”過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應積極互動、交流與合作,給學生提供一個寬松、理解、友愛、主動參與的課堂環境,從而建構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教學關系。平時上課,尤其是習題課,我會盡量多的把時間還給他們,讓他們自己說出自己的解題方法。開始的時候,可能有的同學膽怯,不太主動,一段時間后,每個同學都很積極。現在每次上習題課,同學們都爭著回答,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三、應用多媒體教學
我一直都很提倡多媒體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無論哪門學科,一般都可以實施多媒體教學,尤其是化學,化學教學中有的重點和難點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教師用語言不易描述的內容,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都有必要使用多媒體教學。
例如在中學化學中,“晶體結構”的內容歷來是教學中的難點,同時又是重點,許多學生感到很抽象,難以理解,教師用語言也不容易表達清楚,如果借助多媒體計算機的三維動畫模擬原子結構、分子的空間構型以及原子形成分子的過程,就可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同時還可把教師的教學思路的主要環節用旁白或圖表等形式表現出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教學中帶有危險性的實驗、污染嚴重的實驗(如硫化氫的性質)和現象不太明顯或重現性差的實驗也都可以采取多媒體教學;還可將化學反應的反應部位、化學工業中的生產流程設計成動畫,將工廠的設備、環境污染的現狀等設計成影像,充分利用計算機的的動態模擬功能,再增加視頻錄像和聲音,就可將工廠生產的情況清楚地在課堂中重現。為了使得模擬的效果更加明顯,且便于操作,我還常常用攝像機把微機顯示的圖像拍攝下來,攝制過程中必要的地方運用了推、拉、搖的技術,在某些地方加進了特寫,并配上解說和音樂引導和強化了觀察中心。多種媒體的合理結合,從生理學角度不僅使人的大腦右半球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同時可使左右半球協同活動,相輔相成,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統一的思路和意識,使學生從電教媒體的形象信息和符號信息以及聲音信息中獲得知識。多媒體的聯合使用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新鮮感,輕松感,在愉悅的心境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識,從而增強了化學課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恰到好處地使用多媒體課件,不慍不火,不濫也不嘩眾取寵,效果會很棒。
四、重視化學實驗的演示
嚴格要求學生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策略不當,也是妨礙學生興趣發展的主要因素。過分強調實驗儀器珍貴的做法,會給學生增加心理負擔,使不少學生做實驗時小心翼翼、縮手縮腳,不敢大膽實驗。教師在實驗中應以身示范,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應人為增添實驗的“緊張”氣氛。教師在提示過藥品用量、實驗操作規范以后,就應該放手讓學生去做,同時加強巡視指導,給學生帶來鼓勵和安全感。實驗教學和其他課堂教學一樣,如何從情感陶冶、示范引導等方面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減輕或消除學生實驗時的心理障礙,是教師應認真重視的。
五、親近學生,成為朋友式的教師
俗話說的好,親其師,信其道。我的年齡與學生相差不大,且平時我比較關注他們的生活,學生愿意對我說實話,不管是開心的事還是不開心的事,都愿意與我分享,因為平等的緣故,他們上課反而更積極,更有興趣,課堂上往往都很活躍,課堂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