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化學教學方法與學生探究能力的結合
王曉蕾
現代教育思想已愈來愈多的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創造能力的挖掘。而思維能力的開發與探究能力密切相關。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應著力通過多種途徑,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以期達到對學生多種心理機能和學習的綜合性智能的發展。本文就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與同仁們商討。
一 激發興趣,誘發探究動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感興趣的現象、原理、規律等,總是主動、積極地去認識、探究。因此,在教學中,應設法激趣,以誘發學生的探究動機。
1.利用實驗及增設有趣的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學習《探究鐵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還原性》時,除了做教材上的有關實驗外,我還增設了魔術表演——茶水變色。看到有趣的實驗現象,學生的探究動機油然而生,疑問自然形成并想辦法解決,實驗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2.引導學生善于總結,得出規律
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啟發式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針對某些內容,直接的設疑提問,引導學生思考,用已有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再如,在做完濃稀HNO3與Cu反應實驗后,如果教師僅提出反應中的還原產物,分別為NO、NO2,學生往往印象不深,同時思維易形成定勢,是否可以進一步討論一下硝酸濃度與還原產物之間的關系,設問學生是否可以得到N2O、NH4+等等,從而使學生得出其規律,這樣避免了思維的定勢。
3.結合日常生活實際,學習應用化學知識,提高化學學習的興趣
化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化學技術的成果將服務社會,造福人類,具有現實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效益,應該強調科學——技術——社會的相互聯系。化學教學應該綜合:(1)環境保護知識:如水質分析、食品檢驗、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酸雨、汽車尾氣、金屬腐蝕與防護、土壤改良、三廢利用等,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2)工農業生產:如三大合成材料、冶金、石油、煤、化工、氯堿工業、電鍍、化學電源、農藥化肥、造紙、涂料、印染、黏合劑、食品工程、醫藥衛生、新物質、新能源、新技術的開發利用等問題。
二 創設情境,營造探究氛圍
1.創設提問環境
教師應采用各種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調動感知器官,激起學生高度的學習興趣,連續不斷地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促使學生真正主動地“跳一跳摘到桃”,這才是真正的現代教學觀。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設疑布陣,創設出能使學生憤悱的情境,以營造探究的氛圍。如在講授氯化氫的物理性質時,我先做了氯化氫的噴泉實驗,然后問學生:壓縮滴管的膠頭,擠出幾滴水,有什么現象發生,噴入燒瓶里的石蕊試液的顏色是否有變化,為什么?學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發出來,因為學生觀察到了這有趣的實驗現象,就急于知道為什么,對于給出的問題就會積極的思考。當然對于氯化氫的物理性質的理解也就更為深刻了。最后教師要對于自己提出的問題給學生一個明確的解答。 2.開放性探究——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實驗的關鍵是自主提出問題,有強烈的探索動機,提出的問題正是學生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這一動機蘊藏著強大的內驅力和求知欲。教師的職責是創設情境、幫助引導、啟發積極思維、幫助設計分析方案,使學生對新問題的探索能順利完成。
三 創設模型,提高學生空間想象力
要通過化學教學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一方面應該加強化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聯系,另一方面要全盤了解化學教材中的多學科因素,化學概念與原理可以利用學生相關學科知識來類比、理解、應用。
1.結構示意圖或直觀模型,建立空間概念
如氯化鈉晶體內鈉離子和氯離子是空間交替排列的,有人對“空間交替排列”不理解,對其中的鈉離子與氯離子個數之比為6∶6或1∶1就更難以理解了。對此,我們觀察氯化鈉晶體結構后,再去觀察氯化銫晶體結構,兩者相比較很快就會得出結論,雖然兩者化學式相同,但是晶體的內部結構不同。從而,通過直觀模型,糾正了平面的結構錯覺,這樣經過數次的觀察,感性認識不斷加強,大腦中就會逐漸建立起正確的、完整的、清晰的立體構象,為增強立體空間想象能力打下基礎,也為以后學習結構化學奠定基礎。
2.尋找原型,進行類比遷移
中學化學對乙烯、乙炔、苯、白磷等的分子的空間結構作了詳細的介紹,在近幾年的考試題中常出現這些典型分子間或形變而成的較為復雜的空間結構問題,解題時要充分利用典型物質原型進行類比遷移,同時還要注意利用單鍵可以旋轉,而雙鍵不能旋轉的基本原理解題。
四 指導檢查,引導討論,及時小結,使學生逐漸形成自覺的探究習慣
1.通過指導學生收集、查閱資料,使其能解決淺層問題
課堂教學中常常會有一些與本節知識有關,即本節知識的生長點,但這些知識又不屬于本節必須掌握的內容。為不沖淡本節課的主題,使知識緊湊,可指導學生自己查找相關資料進行閱讀、分析,以成為本節課的延續和深化。這樣做學生可以逐漸養成不斷探究化學奧秘的習慣。
2.通過引導學生討論,使學生解決有爭議的、有難度的問題,并能在這樣的探究中找到樂趣
化學學習中會有許多有爭議或有難度的問題出現,這時,教師不要包辦代替解答,應鼓勵學生通過討論解答。討論時,教師要啟發學生層層深入地分析問題,疏導思維障礙、糾正思維偏差等。
3.及時輔導、整理、小結,使小結成為學習中不可忽視的環節
指導學生整理、小結,歸納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分析知識點與考點的關系,研究學習方法,并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思維方法、思維品質進行評價和整理,從而使知識達到高層的遷移。探究習慣一旦養成,思維品質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優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勇于探索化學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教法的革新,使我嘗到了甜頭。今后我會一如既往,在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能力和素質方面刻苦鉆研,爭取取得更加優異的教學成績,為全面落實和貫徹素質教育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