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醫用化學》本科教學質量的途徑與實踐
周麗平
【關鍵詞】 提高
摘 要: 分析醫用化學本科教學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從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教師的自身業務能力、采用科學的教學方式三個方面來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 醫用化學; 學習動機; 教學方法
21世紀是生命科學時代,醫學教育進入一個多學科創造和融合的新時期,這就意味著我們培養出的人才應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寬厚的理論基礎,掌握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1]。
醫用化學是醫學生學習的重要基礎課之一,它不僅為后續醫學基礎課程(生物化學、免疫學、藥理學、臨床診斷學等課程)打基礎,而且在醫療工作中也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是醫療工作者必須掌握的一門學科。盡管醫用化學的內容與醫學密切相關,但由于其隸屬于公共基礎課程,在教與學兩方面常常未能引起足夠重視,教學質量不太理想。
1 醫用化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通過問卷調查、個案訪談等調查形式,對我校2002、2003、2004級的臨床、檢驗、預防專業本科醫用化學教學現狀進行了調查。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表明,造成醫用化學教學質量不高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學生對醫用化學在醫學教育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目前我國醫學教育中,公共基礎課和醫學基礎課同時開設,醫學課程任務重,學生中普遍存在“醫學生學習化學無用”的思想,認為化學課可有可無,只要學好專業課就可以了,把主要精力放在醫學基礎課上,導致學生僅能應付考試。②化學本身系統性教學內容不能滿足醫學需要。目前醫學化學教學基本按傳統的體系進行,教材重視化學原理而忽視技術應用。今天各種分析儀器已在醫院和醫學科研機構普遍使用,但教材卻沒有提供儀器分析的基礎內容。當酸度計、血氣分析儀、自動電位滴定儀等早已給出準確結果時,但我們仍停留在多元酸堿溶液中的離子平衡、酸堿度能否用近似公式計算等內容上。③醫用化學教學時數與教材內容的矛盾。隨著醫學學科的發展,學生在校學習的課程門數總是有增無減,醫用化學學時已從50年代的 300學時減少到現在的150學時左右。而醫用化學的教學內容寵雜,包括普通無機化學、分析化學、電化學、物理化學、膠體化學、有機化學,總之涉及到醫學基礎課和臨床學科的廣泛知識。在有限的學時內,教師往往是蜻蜓點水似地全面鋪開,其結果是教師講得不深不透,學生只得一知半解,抓不住重點。④教師教學方式不能滿足醫學院教學特點的要求。現在我校從事化學教學的老師大多是化學系畢業的,對醫、藥學等方面的知識了解不多,在講課中有強調化學學科內容的系統性、完整性而忽略了專業的需要,強調基礎理論知識的深廣度而忽略與專業的聯系。當代高新技術綜合發展及現代醫學與其它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過去“純化學”教學之弊日益突出,雖然許多醫學化學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努力,但始終未能實現醫學與化學的有機融合,這也是醫學生們對學習化學興趣不濃的關鍵。醫用化學除了要滿足醫學的現實需要外,更重要的任務在于為深入理解醫學理論和進行創新性的醫學研究提供必要的化學基礎。
2 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
隨著信息技術、電子技術的突破,大量的新技術、新方法也被及時地應用到醫學教育過程中。要提高醫用化學教學的效率和針對性,就需要我們針對目前醫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醫學教育的手段和方法進行相應的改變。
21 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實現學習方式的有效轉變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任何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所激發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學習動機是引起學習活動的動力機制,是學習活動得以發動、維持、完成的重要條件,并由此影響學習效果。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首要有效途徑。
① 向學生明確醫學與化學的緊密聯系。告訴他們人體內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復雜的化學反應,人體的生理作用、病理作用及藥理作用等實質上都是化學作用的具體表現,都是化學反應引起的。從20世紀50年以來,已有一半以上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與化學密切相關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項目獲得,美國著名醫學家、諾貝爾獎得主Akomberg更是提出“把生命理解成化學”。因此,讓他們深刻體會到只有具備了化學基礎知識,才能在醫學理論研究方面和以后的醫學工作中作出貢獻。
② 適時地介紹國內外最新醫學科研動向,介紹本校本教研室的科研成果,介紹自己的科研情況,提高學生對科學研究的參與認識與參與愿望。
③ 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適量的用多媒體教學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化、直觀化,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具有很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另外還可以將課件發布在網絡上,方便同學們的自學。
④ 將化學、醫學、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講述與后繼課程、臨床醫療有關知識。如講酮酸時解釋晚期糖尿病人的臨床癥狀為何會出現酸中毒和呼出的氣體有爛蘋果味等,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真正感到化學與醫學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不是空洞的。
22 加強教師自身知識面的擴廣
學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教學效果的好壞與教師自身的素質直接相關,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又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教師要下苦功夫鉆研熟悉教材的知識序列、重點、難點以及后期課、專業課之間的有機聯系;廣泛收集與積累有關資料,了解本專業領域的最新成果和發展趨勢;學習現代教學理論、現代教學設計、現代教學藝術等書籍,正確把握學生認知特點和心理發展的規律,合理設置教學情境、教學思路,把開發智力、發展能力和提高創造力有機地引進教與學的全過程中。
23 教學方法的改進
課程教學中突出“醫用”這個中心,根據專業需要,找準合理的起點,確定具體內容的詳略及側重點,寓“趣味性、實用性、知識性”于教學中。對醫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特別是重點、難點,進行深入剖析、透徹講解,為學生自學掃清障礙。
在課堂上盡可能給學生多的時間進行課堂學習,讓學生動腦、改變過去偏重講授、偏重分析的傳統簡單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適當采用形象化、啟發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教學積極性,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3 教學實踐
以上是我們在醫用化學教學中嘗試的一些講授方法,從學生對教師教學效果評價和課評專家組聽課評價的反饋信息以及學生的考試成績獲悉,我們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對醫用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了青年教師的業務水平,使醫用化學課的教學質量有了顯著的提高。
參 考 文 獻
1 潘懋元. 新世紀高等教育思想的轉變. 中國高等教育, 2001, 3: 21~22